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8-05 点击:次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也是安徽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力的内在要求。围绕这一主题,前不久召开的省政协资政会展开协商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既具前瞻性、战略性,又有现实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取得突破献计出力。
优化资源 形成发展合力
“目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表现出速度加快、集聚增强、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但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层次不齐、人才缺乏等明显不足,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 ”省政协专题调研组针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调研组认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虽有所上升,但远未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链也不够完整,支撑力不足。同时,产业布局“碎片化”,规划协调不足,产业基地内空间布局分散,发展缺乏主线,基地建设与区域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制度环境等不完全契合。
为此,调研组建议,进一步整合省内资源,形成地区发展合力。加强机制体制改革,拆除地市之间可能存在的资源流动壁垒。探索区域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合理方案,争取在产业集聚基地建设中突破地市行政限制,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意竞争,让集聚效应转变为省内共赢动力。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和省外周边区域的交流学习,既学习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为基地建设发展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又积极寻求跨省合作机会,通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强化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的产业凝聚力、资源吸引力和经济影响力。
民建安徽省委提出,省级层面要进一步细化政策规划,出台符合基地实际、具体可行的指导性文件,为全省集聚基地建设形成层次推进、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提供更加详细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强化对各基地建设的跟踪评价工作,对照预期目标,对比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动态,找差距、定重点,帮助各产业基地形成持续发展机制。大力推动更多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实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和国家战略的全面对接,在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提升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
招才引智 激活创新因子
“人才问题是调研中企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国内外行业技术顶尖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人才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在一些地方表现突出。 ”民盟安徽省委在参加产业集聚发展专题调研后表示。
调研结果表明,安徽省产业发展在人才高地建设、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还有不少瓶颈和难题亟待突破,不仅人才总量不足,而且人才结构不均衡,领军型创新人才较为缺乏。 《合芜蚌试验区生产性服务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2016-2020年)》显示,“十三五”期间,试验区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缺口比重分别达9.45%和16.44%。
民盟安徽省委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组织实施各种人才集聚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健全人才工作的载体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等手段,积极构建海内外专家沟通交流平台,打造高端人才国际交流基地。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实际情况,安排专人进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作,为人才做好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改善激励方式,使人才价值得到合理回报,重点从物质、事业、情感等多方面对人才进行激励,调动其积极性。
“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加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民盟安徽省委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要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皖安居、就业、创业等政策环境,注重加大对海外人才团队的引进,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设立安徽省海外人才工作站和服务窗口,将安徽省引才行动常态化、持续化。建立柔性引进机制,根据需要引进留学人才来安徽省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指导、讲座咨询。
特色引领 力求重点突破
“各地的产业集聚发展要根据现有的优势,瞄准一个‘特’字,集中优势资源,不撒‘胡椒面’,实行重点突破,把特色做大做强,采取特色竞争策略。 ”农工党安徽省委表示,安徽省的产业发展实践中,要避免因为同质化竞争拼资源、拼政策,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必须建立全省产业定位协调机制,合理定位各市级基地的产业定位。在市级基地评价体系中设置“产业特色”指标,引导各基地特色化错位竞争。在申报、评审、认定、考核、奖励各地所申报的市级基地时,建议在评价指标体系(或申报方案、考评方案)中,设置“产业特色”指标并占有相当的权重,以引导各基地挖掘自身产业特色,实行错位竞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于医疗和保健的需求呈刚性发展趋势,加速发展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是大势所趋,这也可以成为下一步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重点突破口。 ”致公党安徽省委表示,目前,国家层面释放了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的信号,安徽省高度重视肿瘤预警、治疗和康复为特色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打造省及合肥市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医疗产业发展示范区正当时。
致公党安徽省委建议,进一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高端医疗装备研发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安徽省医疗器械和健康设备发展更具特色和优势,并着力打造省及合肥市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医疗产业发展示范区,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紧密结合,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原创性成果研发能力,尽快开展省高端医疗装备行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
精准服务 强化金融支撑
“金融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支持作用,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繁荣程度的关键因素。 ”民建安徽省委表示,“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存在诸多困难。
在民建安徽省委看来,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决定了其难以将信贷资源向科技型和轻资产企业倾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有限。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控制人,白手起家较多,对于资本市场的认知度较低,甚至部分企业对资本市场存在误区。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希望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面临企业需要支付或者补足的规范成本,企业存在很大的规范压力和资金压力。
顶层设计需及时跟进。民建安徽省委提出,以产业生命周期为切入点,发挥资本市场依次对处于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等各期业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在筹措资金的同时,探索适应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套环环相扣的运作机制和体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掘新兴产业,助推新兴产业走向成熟,推动成熟产业升级换代。同时,服务新一代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由专业中介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财务及公司治理规范性的服务,提升融资服务精准度。 ”民建安徽省委建议,有关部门应对辖区内的新兴产业进行分类,对具有前景的、有意向规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专业的中介服务小组,为企业把脉,评估企业发展的潜力,作为政府后续提供支持的支撑,并据此建立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项目库,实施动态更新。整合分散在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建立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共享的、覆盖面广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