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

稳增长需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07 点击: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要完成到2020年中国GDP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计算,“十三五”的实际年均增速至少需6.53%左右。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部分产能过剩产业负增长,一些传统行业增速减缓的局面下,上述增长目标能否达成?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旧的增长动力逐步减弱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稳增长、增就业、促升级,将发挥关键作用。
  
  2015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未来,其活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下一步,应坚持需求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与时俱进,重视创新驱动;坚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营造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好环境。
  
  经济下行中的一抹亮点

  
  一系列经济数据下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却释放出很多积极信号。
  
  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15年1至8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9.2%和13.2%。其中,工业部分收入增长7.7%,对整体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70%,相较于同期工业总体收入1.3%的增速,高出6.4个百分点,形成鲜明对比。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消费和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从消费来看,2014 年,中国快递业件数比上年长近 50%,达140亿件,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15年1至9月,全国实物商品网销售额同比增长34.7%,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速24.2个百分点。2015年1至8月,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35.6%。这都充分反映了我国消费者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强劲需求。
  
  从投资来看,2015年1至8月战略性新兴产业10个重点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9.2%,风电投资同比增长28.6%。
  
  2015年8月6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400亿元,预计可直接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800亿元。基金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不仅如此,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其年均增速预计将达到GDP增速的两倍。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的“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例达到8%左右”的目标,预计可以如期实现。
  
  新兴产业潜能须进一步释放
  
  种种迹象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的“空缺”,开始承担起稳增长“中流砥柱”的角色。
  
  但这仅是个开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占经济的比例还比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增速减缓的严峻局面。伴随产能过剩加剧,一直对我国经济增长举足轻重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近几年则面临投资行业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不断降低、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
  
  但投资仍然对当下的稳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居民消费的逐步提高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并且需要较为充分的就业做支撑。而稳定的就业形式则需要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这个逻辑上说,投资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改变上述投资存在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应下大力将投资的行业结构进行调整,将投资引导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投资效率和投资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有效投资,并借此促进消费的增长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改变政府主导投资的现状。
  
  由于落后产能下滑形势严峻,为保持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提质增效,按照上述思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的严重约束、产业升级的紧迫要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都在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对能提供相应技术、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企业而言,恰恰是重大的商机所在。
  
  企业政府作用须相得益彰
  
  过去多年,我国投资主体单一化的问题较为突出,投资由政府主导的现象较为明显。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吸取过去部分传统产业发展的经验,避免大包大揽,以企业为主体,但政府也要发挥好自身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用,更多引入民间资本,深入把握市场需求,增强企业活力。
  
  我国电子商务与快递、新一代移动通信与互联网、风能与太阳能的大发展,都是顺应了市场需求、各类企业积极开拓进取的结果。
  
  第二,同样要坚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决定》,营造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新兴产业的高水平发展,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财政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同时,政府应设立更多的专业性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并带动社会资本,可以有力地支持新兴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初创期及中期的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财税或价格政策,可以促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力度,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等,可以调动科技人员与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更好地解决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顽疾。
  
  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十三五”时期,应从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是推动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个国家成功实现创新驱动都要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进行制度设计,将政策支持重点聚焦到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上来。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很好形成对创新驱动的“倒逼机制”,加上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部分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对企业来说,依靠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尚没有普遍建立,迫切需要发挥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和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推进企业创新的长效机制,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二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更加需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核心作用。当前,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短板。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有16.9%,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0.84%。
  
  一些企业单纯靠引进技术维持发展,一些企业依赖扩大产能规模、忽视资源环境代价、放弃社会责任来压低成本打“价格战”,进行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越来越大,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迫切需要提高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三是推进国际开放合作,更加需要企业市场主体大有作为。我国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
  
  要深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重组和调整浪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应势而上,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以企业技术中心为纽带,加快建立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全面提升研发层次和水平,抢占产业分工的战略制高点。


主页 > 新闻中心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

稳增长需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2016-01-07 来源:未知 点击: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要完成到2020年中国GDP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计算,“十三五”的实际年均增速至少需6.53%左右。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部分产能过剩产业负增长,一些传统行业增速减缓的局面下,上述增长目标能否达成?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旧的增长动力逐步减弱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稳增长、增就业、促升级,将发挥关键作用。
  
  2015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未来,其活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下一步,应坚持需求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与时俱进,重视创新驱动;坚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营造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好环境。
  
  经济下行中的一抹亮点

  
  一系列经济数据下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却释放出很多积极信号。
  
  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15年1至8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9.2%和13.2%。其中,工业部分收入增长7.7%,对整体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70%,相较于同期工业总体收入1.3%的增速,高出6.4个百分点,形成鲜明对比。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消费和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从消费来看,2014 年,中国快递业件数比上年长近 50%,达140亿件,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15年1至9月,全国实物商品网销售额同比增长34.7%,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速24.2个百分点。2015年1至8月,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35.6%。这都充分反映了我国消费者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强劲需求。
  
  从投资来看,2015年1至8月战略性新兴产业10个重点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9.2%,风电投资同比增长28.6%。
  
  2015年8月6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400亿元,预计可直接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800亿元。基金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不仅如此,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其年均增速预计将达到GDP增速的两倍。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的“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例达到8%左右”的目标,预计可以如期实现。
  
  新兴产业潜能须进一步释放
  
  种种迹象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的“空缺”,开始承担起稳增长“中流砥柱”的角色。
  
  但这仅是个开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占经济的比例还比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增速减缓的严峻局面。伴随产能过剩加剧,一直对我国经济增长举足轻重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近几年则面临投资行业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不断降低、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
  
  但投资仍然对当下的稳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居民消费的逐步提高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并且需要较为充分的就业做支撑。而稳定的就业形式则需要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这个逻辑上说,投资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改变上述投资存在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应下大力将投资的行业结构进行调整,将投资引导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投资效率和投资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有效投资,并借此促进消费的增长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改变政府主导投资的现状。
  
  由于落后产能下滑形势严峻,为保持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提质增效,按照上述思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的严重约束、产业升级的紧迫要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都在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对能提供相应技术、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企业而言,恰恰是重大的商机所在。
  
  企业政府作用须相得益彰
  
  过去多年,我国投资主体单一化的问题较为突出,投资由政府主导的现象较为明显。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吸取过去部分传统产业发展的经验,避免大包大揽,以企业为主体,但政府也要发挥好自身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用,更多引入民间资本,深入把握市场需求,增强企业活力。
  
  我国电子商务与快递、新一代移动通信与互联网、风能与太阳能的大发展,都是顺应了市场需求、各类企业积极开拓进取的结果。
  
  第二,同样要坚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决定》,营造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新兴产业的高水平发展,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财政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同时,政府应设立更多的专业性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并带动社会资本,可以有力地支持新兴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初创期及中期的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财税或价格政策,可以促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力度,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等,可以调动科技人员与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更好地解决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顽疾。
  
  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十三五”时期,应从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是推动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个国家成功实现创新驱动都要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进行制度设计,将政策支持重点聚焦到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上来。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很好形成对创新驱动的“倒逼机制”,加上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部分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对企业来说,依靠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尚没有普遍建立,迫切需要发挥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和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推进企业创新的长效机制,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二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更加需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核心作用。当前,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短板。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有16.9%,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0.84%。
  
  一些企业单纯靠引进技术维持发展,一些企业依赖扩大产能规模、忽视资源环境代价、放弃社会责任来压低成本打“价格战”,进行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越来越大,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迫切需要提高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三是推进国际开放合作,更加需要企业市场主体大有作为。我国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
  
  要深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重组和调整浪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应势而上,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以企业技术中心为纽带,加快建立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全面提升研发层次和水平,抢占产业分工的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