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特色小镇 > 各地进展 >

辛庄镇建设产城融合现代化新型小城镇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2-23 点击:

  “2017年,辛庄镇将牢牢把握‘北依主城、南融苏州、创新驱动、高端发展’总要求,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齐心描绘‘强富美高’四大蓝图,坚决打赢载体建设、资源整合、动力转换、城乡统筹、富民强村、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作风效能八大硬仗,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设产城融合现代化新型小城镇,谱写‘十三五’精彩的辛庄篇章。”辛庄镇党委书记丁琪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创新驱动打造产业强镇
  
  典型
  
  辛庄镇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抓,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双动力;同时,着力发挥科技支撑、人才引领作用,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谋发展,培育更有韧性、更具后劲的经济形态。2016年,全镇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7亿元,比上年增长7.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3.7亿元、新兴产业产值149.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9.4%和55.4%。
  
  举措
  
  辛庄镇今年将在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聚力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提升园区载体水平,增强工业园区规范化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集群优势,持续提升光伏新能源基地品质,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地块征收和清障扫尾。强化项目投资建设,进一步强化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工作,确保全年10个以上总投资规模不少于20亿元的新项目引进。探索生态旅游发展,聚焦全域旅游,依托万亩生态湿地资源,打造养生特色小镇。聚焦“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机器换人”计划,加快推动服装轻纺、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建10000平方米创新载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创新创业项目入驻、科研成果转化对接;精心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全面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城乡统筹构建绿色家园
  
  典型

  
  近年来,辛庄镇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强化“七小一无”专项整治,落实夏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淘汰燃煤锅炉360台,淘汰落后产能、低端低效企业377家。投入2亿元实施河道生态护岸修复和“畅流活水”工程,疏浚河道165条、112.6公里。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工程和集镇生活污水收水工程,新建污水管网60公里,建成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6个,受益农户9502户。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村庄”2个、“三星级康居村庄”8个。持续推进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投入655万元建成垃圾收运体系,严格落实长效管理,成功复评“国家卫生镇”。
  
  措施
  
  辛庄镇今年将深入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三优三保”为抓手,强有力推动村级工业用地优化整合、提档升级,加快低端低效落后产能淘汰,稳步推进产业新城建设,集中精力优化中心镇区、产业园区、农业规模种植区空间布局,全力探索产城融合新路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治理与修复统筹推进,强有力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一企一档”制度,深入贯彻“河长制”,零容忍开展环境污染执法整治,集中精力打好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保护攻坚战;精心规划实施张港泾河生态廊道、情缘湖生态旅游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强化工业垃圾管控,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因地制宜开展组团式村庄整治,建好一批美丽村庄、三星级康居村庄和整洁村庄。
  
  坚守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典型

  
  近年来,辛庄镇稳妥推进失地农民和失水渔民补偿安置工作,累计完成征(使)用土地补偿安置23440人,预安置失水渔民1005人。全面完成14050户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贯彻实施村级财力增收计划,组建村级联合体抱团发展,启动村级“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同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试点,2016年村级集体总收入达1.38亿元,13个经济薄弱村全部提前完成新一轮转化目标。
  
  措施
  
  辛庄镇今年将紧紧围绕“打响一个农副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做成一个农业旅游基地、建成一个农业特色亮点、走出一条富民强村新路、创出一套农村社会管理新机制”的工作思路,高标准推进农业规模种植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工程,探索发展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坚定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村级联合体增收实事工程和村级集体存量资产量化确权;全面推进村级“政经分离”改革,强化政社联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牢牢把握为民服务根本宗旨,不断夯实民生实事建设,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推进社保扩面;加快推进张桥中学三期、杨园幼儿园工程建设,辛庄中心卫生院争创二级医院,实施张桥卫生院辅助用房建设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打造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政府救助、慈善补助四位一体的社会因病致困扶助新途径;扶持引进居家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扎实推进居家养老扩面,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