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岸边的特色小城镇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2-23 点击:次
冶家村地处泾河上游,是泾源县泾河源镇的一个村。
2007年3月,冶家村创办冶家村农家乐,经过近10年时间的发展,冶家村农家乐让冶家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户数:2007年冶家村农家乐35户;2016年冶家村农家乐120户。
接待能力:2007年冶家村农家乐一次可接待游客200到300人次;2016年冶家村农家乐一次可接待游客2000人次。
游客数量:2007年冶家村农家乐在旅游旺季每月接待游客200人次;2016年冶家村农家乐在旅游旺季每周接待游客200人次。
收入:冶家村现有村民小组4个,农户344户。2007年冶家村农家乐年收入70万元;2016年冶家村农家乐年收入240万元。
……
冶家村农家乐作为泾河源镇城镇发展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冶家村农家乐的快发展,也正是泾河源镇城镇快发展的一个写照。多年来,泾河源镇突出泾河上游地域比较发展优势,依靠城镇市场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发展的凯歌。
上世纪80年代初,泾河源镇建成一条“老街道”,两边土坯房门市部100多家,街道20多米宽200多米长。进入90年代初,泾河源镇将“老街道”沙砾路修建成柏油路,“老街道”为泾河源镇带来了几许现代城镇的气息。2000年,泾河源镇投资2000万元,将“老街道”改建成了贸易市场。新建成主街道1000米,并由“老街道”店铺商户沿街道两边投资修建起店铺60多套7万多平方米。土坯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房,一楼经营,二楼住宿。此后,又有店铺商户主陆续在主街道两旁建成两层小楼房店铺50多套6万多平方米。2009年至2010年泾河源镇又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农贸街370米,沿街道两侧建成店铺67套0.5万平方米。2011年至2013年,泾河源镇投资3700多万元,建成商贸街800多米,建成店铺148套2.4万多平方米,搬迁县内劳务移民148户落户泾河源镇创业。2014年3月,泾河源镇党委、政府从老镇区搬迁到镇区新建成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后,泾河源镇城镇发展由市场建设转入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建设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从2014年起至2016年,泾河源镇先后投资4.56亿元,全力推进镇区东北边旅游综合服务区、西北边旅游度假休闲区、西南边泾河户外游赏区和东南边老镇区“四大片区”,以及“四大片区”中间地带核心区建设。在旅游综合服务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16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1.7万平方米。新建河北、白面新农村102户。实施河北、泾光两个村“农家乐”提升工程,建成兰大庄、涝池等8个美丽村庄。在旅游度假休闲区利用沿泾河河道水域水生态环境,建成水景水面拦水坝8个33万平方米。东起泾河源镇镇区泾河大桥,沿泾河北侧向西南方向延伸至泾河源镇老龙潭村响龙河4.5公里,建设“回乡水坊”1号至7号岛。截至2016年11月底,1号“坊境岛”、2号“坊源岛”和3号“坊艺岛”已经建成。一边是泾河水域,一边是泾河堤岸“回乡水坊”岛,水与岛相叠映,成为特色旅游城镇自然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点睛之作。在泾河户外游赏区以“山、水、石、树”为主题,建设公园绿地3万平方米。此外,还建成南北“中心路”、东西“龙潭路”两条主街道,镇区通路里程达到20公里。突出民俗特色风貌,改造街道建筑外力面3.5万平方米。泾河源镇“四大区”及核心区建设,一个新的特色旅游城镇已矗立在人们的眼前。而特色旅游城镇的快速发展,让泾河源镇呈现一派繁荣景象。2016年,镇区“老街道”、农贸街和商贸街三条街道云集着门店个体户292户,从业人员达到876人,年销售额实现4380多万元。
河北村是泾河源镇又一个村。据村支书马六四介绍,河北村有村民小组4个,居民274户1370人,大部分居住在泾河源镇近郊泾河北侧地带。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泾河源镇连续三年将居住在泾河北侧河北村157户785口人,直接转为城镇户口,搬迁到镇区新建居民点安置,让他们在城镇创业发展。河北村村民搬迁到镇区居民点后,他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60岁以上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50岁以上居民,由泾河源镇安排打扫街道。有劳动能力的人,或外出打工寻找创业机会,或在镇区筹办农家乐,或进入镇区市场领域发展。截至2016年底,有9户人家在镇区创办建材市场有100多人外出打工。
特色旅游城镇建设,不仅推动泾河源镇新型城镇建设的进程,而且推动全镇旅游、草畜和苗木等主导产业形态融合的步伐。泾河源镇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发展思路,依靠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草畜、苗木产业发展基地既是全镇经济发展区,又是生态建设区和生态观光旅游区。2015年,泾河源镇接待游客60万人次以上,旅游接待收入突破10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
泾河源镇特色小城镇的兴起,正深刻地改变着泾河源那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