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闻
- 光伏产业政策
-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政策
- 自贸区政策
- 区域经济政策
- 一带一路政策
- 县域经济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创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规划政策
- 国家高新区政策
- 火炬计划项目政策
-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 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
- 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
“十三五”:迈向扩大开放的新阶段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2-10 点击:次
我国“十三五”时期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战略,迈向扩大开放新阶段,将要站上新的起点上,体现新特点、面对新局面,在扩大开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手段上作出新的设计和选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把我们党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阶段、新境界,必将成为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开放发展”在新的发展理念中居于重要地位。30多年来,我国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稳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大格局。站在即将跨入的“十三五”大门前,我们透视这一开放大格局,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内容和新特点。
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和世界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企业运营方式、消费者服务等方面,都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难以复制。今日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引擎,贡献率超过30%。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强调这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开启了“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开放的新阶段。
中国成为维护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力量。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全面地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之中,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与其他国家(经济体)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加深,标志着中国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层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利用多边贸易体制,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国是现存国际经贸体系的受益者,也是遵守世贸规则、维护现存国际经贸体系的重要力量,努力维护世贸组织等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在继续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加快对外投资步伐。
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196亿美元,增长1.7%;同期,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首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29亿美元,增幅高达14.1%,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2010年后一年一个台阶,2011年破600亿美元,2012年破800亿美元,最终在2014年与实际使用外资比肩,双双进入千亿美元时代。事实上,中国已于2013年进入双向投资平衡的时代。有经济学家认为,像中国这样既大规模吸引外资,又大规模对外投资,这是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据统计,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已超过5000亿美元,投资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覆盖95.7%,欧洲覆盖85.7%,非洲覆盖85%。
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正从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
首先是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对民营企业开放外贸经营权,对内外资企业统一所得税率(25%)。其次是完善国内法律体系。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央部委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同时提高立法程序的公开透明。再次是设立上海以及广东、天津、福建等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用制度创新代替政策优惠,在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规则、法律规范、政府服务、运作模式等方面率先实践,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试验池”和可以复制的新模式。
中国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更加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截至今年10月,我国已与22个经济体达成14份自贸协定。与此同时,我国正与有关国家共同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日韩自贸区等7份自贸协定的谈判,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升级谈判。此外,我国已完成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RTA)联合研究,正与哥伦比亚等开展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积极推进亚太自贸区协定的前期研究,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中国的目标是尽快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及行动,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新平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经认识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已不仅仅是中国打开大门“走出去”或“请进来”,更重要的应当是把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对接发展目标、沟通发展政策、融通发展资金、联通发展设施、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营造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大同世界。因此,中国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正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变成实际行动,引领、示范和带动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
中国提出设立“亚投行”等多边合作国际开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公共产品的设计和提供。
中国提出设立“亚投行”并得到包括英、法、德等欧洲大国的积极加入,被认为是中国参与提供世界经济公共产品的重要作为,是对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补充。中国提出设立包括“亚投行”在内的具有扶持经济发展功能的新国际金融机构,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国际担当。
扩大开放成为中国倒逼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
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扩大对外开放事实上成了倒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2013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上海自贸区时首次提出:“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海南时又强调:“用开放带动、促进改革,倒逼改革。”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开放必将为深化改革提供改革的动力和改革的方向。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为外商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规范的行政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应该说坚持对外开放方针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始终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也必将是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指引下,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因此,我国“十三五”时期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战略,迈向扩大开放新阶段,将要站上新的起点上,体现新特点、面对新局面,在扩大开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手段上作出新的设计和选择。
第一,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必须保障和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就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选择应当突出以下四点要求。
首先,在引进外资上,应当更加注重引进资金、技术的质量,增强对引资对象的甄别、对比和选择,逐步减少对一般制造业项目引进,重点引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坚决杜绝引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真正把引进外资作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技术支撑。
其次,在对外贸易上,应当把追求国际收支总体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特别要更加注重通过引资项目的“腾笼换鸟”,改变不合理出口贸易结构和贸易流程,不断增加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出口比重,加快挤干出口贸易“水分”。
再次,在产业开放上,应当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开放,用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引进国外服务业总部或高端创意策划机构入驻,引进国外服务业先进的运作模式和理念,坚决避免重蹈我国制造业引进初期曾出现过的对同一机构或同一品牌多方竞争引进的覆辙。
最后,在对外投资上,应当加快扩大“走出去”的产业和地域覆盖面,用投资去获取国外的市场、资源、技术、品牌,用投资带动中国制造、中国创意、中国服务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必须保障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们已经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实现途径。这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进程,也是当代世界历史的重大进程或拐点。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必将由一个大国变成一个强国,由一个国际规则、国际秩序的适应者变成参与制定者,由一个国际话题、国际议程的应对者变成参与设置者,全面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赢得在世界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因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必须为我国实现上述目标创造条件,必须为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打破“强国必霸”的西方逻辑搭建国际平台,必须成为我国主导与营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的战略选择。
第三,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必须保障和改善全体国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品质。
不断提高和改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状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内涵。
因此,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选择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有谋划地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加充分地整合与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更加主动更加自信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参与到各种文明、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去,使全体国人在开放中体验中外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在开放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活理念,在开放中丰富生活内涵和提升生活品质,在开放中不断培育和提升大国国民气质和精神追求,真正使国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在“走出去”中提升和展现中国人的自信、自豪和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