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 十三五政策及新闻 >

河北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部署协调发展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1-21 点击:

  协调,是河北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就要认识和把握中央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全省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如何增强全省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了系统部署。
  
  《建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城乡发展结构,优化两个文明建设格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共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1.围绕“精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专家眼中,对河北而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落实既是必须担负起的政治责任,也是面临的最宝贵历史机遇。
  
  立足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河北“三区一基地”定位,《建议》围绕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进行了部署。
  
  建“微中心”,精准打造承接平台
  
  《建议》强调以“精准”原则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政治任务,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建设“微中心”的思路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即支持环京津区域、沿主要交通轴线具备条件的中小城市,加强产业园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建设,建成“微中心”。
 
  河北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部署协调发展
 
  围绕平台打造,《建议》还提出,要合作推进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共建园区建设。
  
  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专家看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一体化具备率先实现的条件。基于同样的认知,《建议》分别就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网络等作出部署。
  
  《建议》明确,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后,构建起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半小时交通圈、京津冀核心区域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
  
  沿海形成滨海型产业聚集带和城镇发展区
  
  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建议》聚焦沿海经济,就港、产、城发展作出部署。
  
  其中包括,建设和提升港口运输、疏港及贸易功能,唐山湾生态城、黄骅新城等滨海新城的建设将获得高标准推进,以此为基础,形成滨海型城镇发展区。同时,要以循环经济方式重点发展大钢铁、大化工、大装备、大物流等临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海洋经济,形成滨海型产业聚集带。
  
  城市经济推动产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补齐城市经济发展的短板,《建议》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要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城市经济,核心是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议》分别对中心城区、老城区、新城新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定位。
  
  其中,中心城区要建成高端服务聚集区;老城区要升级改造,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空间;新城新区要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县域经济实施“百千万亿”行动计划
  
  补齐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园区和民营经济被视为重要抓手。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建议》给出的思路是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和企业向园区集中,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建议》还提出要对现有特色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培育壮大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色产业集群
  
  加大对县域经济、园区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提出,要实施“百千万亿”行动计划,推动大多数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一批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力争形成万亿元园区(新区)。
  
  把张家口建成国际奥运城市
  
  《建议》专门就做好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进行部署,主要集中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两个方面。前者要科学推进张家口赛区冬奥场馆(地)及残奥设施规划建设,加快京张高铁及崇礼支线、张家口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后者则主要是推动冰雪产业、休闲旅游、会议会展等产业向国际水平迈进。
  
  近日,首趟津保铁路联调联试轨道检查车驶出天津西站,天津至保定铁路工程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津保铁路全程157公里,预计将于2015年年底建成通车。
  
  2.四大主体功能区构筑区域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之下,河北省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也被锁定。
  
  勾勒河北未来发展蓝图,《建议》提出,河北的未来发展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划分成四大区域: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
  
  在有关专家看来,这样的发展格局,兼顾历史与现实、区域优势和发展愿景,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即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
  
  环京津核心功能区:保定廊坊提升非首都功能承接能力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保定和廊坊两市获得的新定位;这里也是河北对接首都的最前沿。《建议》强调,两市要提升非首都功能承接能力。
  
  《建议》进一步厘定了这一区域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与京津功能互补、协调联动、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
  
  在该区域内,白洋淀科技城和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是两个未来建设的着力点,二者分别在不同领域搭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平台。
  
  沿海率先发展区:打造全省开放型经济引领区和战略增长极
  
  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河北发展不全面不平衡,沿海经济差是其主要表现之一。全会认为,河北沿海需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专家认为,基于这一认识,唐山、沧州、秦皇岛等沿海三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沿海开放优势,主动融入环渤海合作发展大格局。
  
  《建议》明确,秦唐沧三市要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打造全省开放型经济引领区和战略增长极。其中,在这一区域,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成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形成城乡统筹发展重要示范区
  
  《建议》提出,要推动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打造冀中南功能拓展区。专家认为,此处的“功能拓展”是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而言的,是对京津廊保核心功能区的功能拓展。
  
  《建议》把“先进制造业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这一区域主打方向的同时,还强调强化“农副产品供给功能”,这充分显示出推动这一区域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重要示范区的战略性思考。
  
  正定新区、冀南新区、邢东新区、滨湖新区则是《建议》明确的该区域发展和建设的着力点。
  
  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张家口、承德两市的优势在生态、活力在生态、潜力在生态,谋划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议》充分体现张承地区的这一优势,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议》提出,张承两市要打造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专家解读认为,对于两地来讲,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项重大课题,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就此,《建议》明确,张承两地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在于重点提升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
  
  3.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明确目标路径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议》提出了河北省围绕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目标和路径。未来的河北,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成为《建议》中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围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议》作出了系列部署。
  
  财政、土地支持与人口城市化挂钩
  
  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一理念,指导着《建议》中相关章节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
  
  《建议》首先聚焦制度和政策,提出要调整完善户籍、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的制度政策,实施居住证制度,为人的城镇化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建议》还进一步对基层政府拿出鼓励性举措,提出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支持环首都15县建设特色卫星城
  
  环首都15县发展迎来新机遇,《建议》提出,支持它们建设特色卫星城。
  
  专家解读认为,这是河北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大框架下,对城镇布局形态的优化,目的在于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就优化城镇布局,《建议》还明确,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节点城市支撑作用,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还要有重点地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
  
  而作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特色卫星城”,意味着进入《建议》视野中的15县,要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国际标准,使县城的规划及建设上层次、出品位。
  
  设区市将调整行政区划,拉大城市框架
  
  “十二五”期间,唐山、石家庄、保定、秦皇岛等四市先后调整行政区划。为全面提升设区市发展水平,《建议》明确,还要调整行政区划,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功能。
  
  专家解读认为,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和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因此,《建议》针对设区市作出以上部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但关键是坚持规划引领和绿色建设理念,尤其是要落实好《建议》精神,推动主城区、新城区和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及时研究和解决城市框架拉大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专家指出,县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河北而言,要从县多县小的实际出发,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
  
  《建议》极具针对性地提出要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并描绘了“美丽县城”的基本特征: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山清水秀、宜居宜业。
  
  打造“美丽县城”的必由之路是:要推动全县域规划、多规合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产城教融合。
  
  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抓手
  
  《建议》突破性地提出,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综合抓手,与扶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旅游业发展统筹推进。
  
  就此,《建议》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提出对保留类村庄,一村一策、就地改造;对撤并类村庄,整合资源、有序整治;对中心村,增减挂钩、联村并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对贫困村,重点倾斜、精准帮扶。
  
  作为综合抓手,还需要用新机制覆盖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引领、投融资、奖补激励、民居改造政策整合、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推广、长效管护、专项考核等环节。
  
  《建议》提出,建设富有河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就是要推进城乡等值化,做到环境美;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到产业美;推进社会治理和谐化,做到精神美;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做到生态美。
 

主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 十三五政策及新闻 >

河北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部署协调发展

2015-11-21 来源:未知 点击:

  协调,是河北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就要认识和把握中央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全省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如何增强全省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了系统部署。
  
  《建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城乡发展结构,优化两个文明建设格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共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1.围绕“精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专家眼中,对河北而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落实既是必须担负起的政治责任,也是面临的最宝贵历史机遇。
  
  立足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河北“三区一基地”定位,《建议》围绕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进行了部署。
  
  建“微中心”,精准打造承接平台
  
  《建议》强调以“精准”原则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政治任务,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建设“微中心”的思路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即支持环京津区域、沿主要交通轴线具备条件的中小城市,加强产业园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建设,建成“微中心”。
 
  河北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部署协调发展
 
  围绕平台打造,《建议》还提出,要合作推进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共建园区建设。
  
  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专家看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一体化具备率先实现的条件。基于同样的认知,《建议》分别就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网络等作出部署。
  
  《建议》明确,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后,构建起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半小时交通圈、京津冀核心区域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
  
  沿海形成滨海型产业聚集带和城镇发展区
  
  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建议》聚焦沿海经济,就港、产、城发展作出部署。
  
  其中包括,建设和提升港口运输、疏港及贸易功能,唐山湾生态城、黄骅新城等滨海新城的建设将获得高标准推进,以此为基础,形成滨海型城镇发展区。同时,要以循环经济方式重点发展大钢铁、大化工、大装备、大物流等临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海洋经济,形成滨海型产业聚集带。
  
  城市经济推动产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补齐城市经济发展的短板,《建议》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要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城市经济,核心是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议》分别对中心城区、老城区、新城新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定位。
  
  其中,中心城区要建成高端服务聚集区;老城区要升级改造,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空间;新城新区要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县域经济实施“百千万亿”行动计划
  
  补齐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园区和民营经济被视为重要抓手。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建议》给出的思路是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和企业向园区集中,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建议》还提出要对现有特色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培育壮大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色产业集群
  
  加大对县域经济、园区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提出,要实施“百千万亿”行动计划,推动大多数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一批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力争形成万亿元园区(新区)。
  
  把张家口建成国际奥运城市
  
  《建议》专门就做好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进行部署,主要集中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两个方面。前者要科学推进张家口赛区冬奥场馆(地)及残奥设施规划建设,加快京张高铁及崇礼支线、张家口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后者则主要是推动冰雪产业、休闲旅游、会议会展等产业向国际水平迈进。
  
  近日,首趟津保铁路联调联试轨道检查车驶出天津西站,天津至保定铁路工程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津保铁路全程157公里,预计将于2015年年底建成通车。
  
  2.四大主体功能区构筑区域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之下,河北省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也被锁定。
  
  勾勒河北未来发展蓝图,《建议》提出,河北的未来发展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划分成四大区域: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
  
  在有关专家看来,这样的发展格局,兼顾历史与现实、区域优势和发展愿景,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即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
  
  环京津核心功能区:保定廊坊提升非首都功能承接能力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保定和廊坊两市获得的新定位;这里也是河北对接首都的最前沿。《建议》强调,两市要提升非首都功能承接能力。
  
  《建议》进一步厘定了这一区域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与京津功能互补、协调联动、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
  
  在该区域内,白洋淀科技城和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是两个未来建设的着力点,二者分别在不同领域搭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平台。
  
  沿海率先发展区:打造全省开放型经济引领区和战略增长极
  
  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河北发展不全面不平衡,沿海经济差是其主要表现之一。全会认为,河北沿海需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专家认为,基于这一认识,唐山、沧州、秦皇岛等沿海三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沿海开放优势,主动融入环渤海合作发展大格局。
  
  《建议》明确,秦唐沧三市要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打造全省开放型经济引领区和战略增长极。其中,在这一区域,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成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形成城乡统筹发展重要示范区
  
  《建议》提出,要推动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打造冀中南功能拓展区。专家认为,此处的“功能拓展”是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而言的,是对京津廊保核心功能区的功能拓展。
  
  《建议》把“先进制造业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这一区域主打方向的同时,还强调强化“农副产品供给功能”,这充分显示出推动这一区域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重要示范区的战略性思考。
  
  正定新区、冀南新区、邢东新区、滨湖新区则是《建议》明确的该区域发展和建设的着力点。
  
  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张家口、承德两市的优势在生态、活力在生态、潜力在生态,谋划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议》充分体现张承地区的这一优势,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议》提出,张承两市要打造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专家解读认为,对于两地来讲,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项重大课题,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就此,《建议》明确,张承两地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在于重点提升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
  
  3.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明确目标路径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议》提出了河北省围绕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目标和路径。未来的河北,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成为《建议》中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围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议》作出了系列部署。
  
  财政、土地支持与人口城市化挂钩
  
  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一理念,指导着《建议》中相关章节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
  
  《建议》首先聚焦制度和政策,提出要调整完善户籍、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的制度政策,实施居住证制度,为人的城镇化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建议》还进一步对基层政府拿出鼓励性举措,提出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支持环首都15县建设特色卫星城
  
  环首都15县发展迎来新机遇,《建议》提出,支持它们建设特色卫星城。
  
  专家解读认为,这是河北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大框架下,对城镇布局形态的优化,目的在于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就优化城镇布局,《建议》还明确,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节点城市支撑作用,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还要有重点地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
  
  而作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特色卫星城”,意味着进入《建议》视野中的15县,要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国际标准,使县城的规划及建设上层次、出品位。
  
  设区市将调整行政区划,拉大城市框架
  
  “十二五”期间,唐山、石家庄、保定、秦皇岛等四市先后调整行政区划。为全面提升设区市发展水平,《建议》明确,还要调整行政区划,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功能。
  
  专家解读认为,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和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因此,《建议》针对设区市作出以上部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但关键是坚持规划引领和绿色建设理念,尤其是要落实好《建议》精神,推动主城区、新城区和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及时研究和解决城市框架拉大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专家指出,县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河北而言,要从县多县小的实际出发,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
  
  《建议》极具针对性地提出要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并描绘了“美丽县城”的基本特征: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山清水秀、宜居宜业。
  
  打造“美丽县城”的必由之路是:要推动全县域规划、多规合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产城教融合。
  
  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抓手
  
  《建议》突破性地提出,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综合抓手,与扶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旅游业发展统筹推进。
  
  就此,《建议》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提出对保留类村庄,一村一策、就地改造;对撤并类村庄,整合资源、有序整治;对中心村,增减挂钩、联村并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对贫困村,重点倾斜、精准帮扶。
  
  作为综合抓手,还需要用新机制覆盖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引领、投融资、奖补激励、民居改造政策整合、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推广、长效管护、专项考核等环节。
  
  《建议》提出,建设富有河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就是要推进城乡等值化,做到环境美;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到产业美;推进社会治理和谐化,做到精神美;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做到生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