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研究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动态 >

江苏无锡: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聚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3-03 点击:

  3月2日,无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发出“全面建设农业强市”动员令。“无锡农业的强,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质量、品牌。”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面对耕地总面积居全省末位的现状,唯有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生活空间,强化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运用工业化思维加快园区发展,才能释放更多“强”的因子。
 
  藏粮于地,从空间上挖掘潜力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要落实藏粮于地,从空间上挖掘潜力。在惠山区前洲街道黄石街村,10多年来稻田、林地、菜地交错的400亩土地,去年被整治成面貌整齐、路渠通畅的粮田,不仅村庄布局优化了,土地租金还因此增加了逾10万元。变化,源于去年全市域“农地合一”现代农业专项规划的推动。
 
  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必由之路。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无锡,农业生产空间紧缺、耕地碎片化现象明显,导致高效农机无法进入耕作,难以及时引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现代农业无法迈开大步。如何让耕地“小田变大田”,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科技涌向农村?无锡市委农办主任、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立刚说:“按照整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以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来引领。”
 
  在2021年编制了“五园五区六带”发展规划,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划好重点”的基础上,去年又以镇(街道)为最小单位编制专项规划。除了农业产业功能布局、用地结构优化要求,还明确了各镇、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园区建在哪、怎么建。“这样,相当于每一块农用地都有了靶向目标,和以前农业发展规划比更具可操作性。”前洲街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磊说。
 
  全域化推进,充分激发了耕地资源要素的活力。仅惠山区,就将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用3年时间新增耕地约1.2万亩。
 
  近年来,无锡市编制了有机衔接、紧密融合的“五园五区六带”空间规划、现代农业专项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规划发展村庄规划,使农业农村“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在哪发展”有了方向。“接下来,要着力通过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着力破解农业空间碎片化、资源错配、重复建设等问题。”无锡市委农办人士说。农业主体功能区相当于农业强市的主要战略区,可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几个镇、村、园区的资源实现统筹整合、集约利用,优化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并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实现精准布局,增强发展动能。
 
  科技赋能,解锁智慧农业新姿势
 
  农业强市,利器在科技。一批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农机将在粮食生产中加快推广应用。在太湖水稻示范园小麦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化除作业。除了喷洒农药和肥料的植保无人机外,全市目前已有无人耕地机、无人插秧机(含侧深施肥)、无人收割机等无人农机30多台(套),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2000多台(套)。农技人员介绍,和当前机械化作业方式比,无人农机作业可减少油料、种子、肥料等投入成本2%~5%,减少人工成本35%~60%。特别是在北斗定位系统加持下,可实现24小时精准作业,收割、种植效率可较人工操作机械方式翻一番。
 
  无人农机和多光谱无人机,以及土壤、虫情、水情等物联网监测设施联手,可对每一块粮田精准把脉,精准上水、施肥和喷洒农药。目前,无锡市正和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就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机、无人收割机加载传感器进行科技攻关。预计到5月可初步应用,实现无人机边插秧边根据地力变量施肥、边收割边精确感知每亩稻谷产量,届时,稻麦“耕、种、管、收”无人作业效能将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今年全市拖拉机、收割机等主要农机具要全部加装北斗智能监测终端,以达到提高农机调配效率、精准测产等效果。同时,用于蔬菜、茶果等农产品种养的特色农机也要加快完善并推广运用。全市特色农业机械化率今年要达75%,“十四五”末要达80%以上。无锡还将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在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强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提升生产能效。“十四五”末,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将由前年的70%提升至75%以上。
 
  创新驱动,运用工业化思维建“三园”
 
  深入推进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和村级特色园建设,打造优质发展载体。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无锡“重量级”农业园区不少:锡山、惠山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江阴华西、宜兴杨巷、滨湖雪浪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区,走在全省前列,但农业园区建设尚存在规模偏小、经营理念创新不足等问题。新形势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成为“华山一条路”。
 
  很快,打破原有建制,一项建设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和村级特色园的行动在全市大力推进。村是“神经末梢”,挖掘村里特色产业、人才等资源,做精特色园;乡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镇+村、镇+镇、镇+企等方式助力产业发展,做强产业园;区级则聚力创新平台,以政策、资金为引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做优科技园。园区建设三级联动、政企协同,至去年底已有8个镇级农业产业园、26个农业特色园通过市级考核。
 
  把工业化思维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此轮园区建设的一大创新。各园区纷纷编制详细规划,对园区生产、研发、加工、展示和交易等功能合理布局,围绕招商、内部管理建章立制、组建班子。在宜兴新庄街道,负责园区管理的街道农业农村局首次带着企业到广东招商并带回2个意向项目。局长钱东明说,农口部门以前只在生产方面进行方向引导、技术指导,现在园区管理定人、定机制、定目标,招商、盘活低效用地等事项实现了整体有序推进。到2025年,无锡市农业园区总产值、农业龙头企业数量预计均可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分别超200亿元、200家。
 
  “随着产业链竞争加剧、传统产业集群布局完成等因素影响,‘圈几块地,建几个园、引一些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无锡将积极探索“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推动政企分开、政企合作,充分发挥管委会的战略引领与资源配置作用,由公司进行融资、建设、运营等市场化运作。农业领域“区镇联动、共建共享”,农业园区按工业化思维优化种植区、加工区、展示区等功能,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也将全面推进,以更好地集聚先进要素、做强主导产业,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主页 > 专题研究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动态 >

江苏无锡: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聚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2023-03-0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3月2日,无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发出“全面建设农业强市”动员令。“无锡农业的强,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质量、品牌。”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面对耕地总面积居全省末位的现状,唯有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生活空间,强化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运用工业化思维加快园区发展,才能释放更多“强”的因子。
 
  藏粮于地,从空间上挖掘潜力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要落实藏粮于地,从空间上挖掘潜力。在惠山区前洲街道黄石街村,10多年来稻田、林地、菜地交错的400亩土地,去年被整治成面貌整齐、路渠通畅的粮田,不仅村庄布局优化了,土地租金还因此增加了逾10万元。变化,源于去年全市域“农地合一”现代农业专项规划的推动。
 
  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必由之路。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无锡,农业生产空间紧缺、耕地碎片化现象明显,导致高效农机无法进入耕作,难以及时引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现代农业无法迈开大步。如何让耕地“小田变大田”,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科技涌向农村?无锡市委农办主任、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立刚说:“按照整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以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来引领。”
 
  在2021年编制了“五园五区六带”发展规划,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划好重点”的基础上,去年又以镇(街道)为最小单位编制专项规划。除了农业产业功能布局、用地结构优化要求,还明确了各镇、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园区建在哪、怎么建。“这样,相当于每一块农用地都有了靶向目标,和以前农业发展规划比更具可操作性。”前洲街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磊说。
 
  全域化推进,充分激发了耕地资源要素的活力。仅惠山区,就将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用3年时间新增耕地约1.2万亩。
 
  近年来,无锡市编制了有机衔接、紧密融合的“五园五区六带”空间规划、现代农业专项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规划发展村庄规划,使农业农村“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在哪发展”有了方向。“接下来,要着力通过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着力破解农业空间碎片化、资源错配、重复建设等问题。”无锡市委农办人士说。农业主体功能区相当于农业强市的主要战略区,可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几个镇、村、园区的资源实现统筹整合、集约利用,优化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并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实现精准布局,增强发展动能。
 
  科技赋能,解锁智慧农业新姿势
 
  农业强市,利器在科技。一批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农机将在粮食生产中加快推广应用。在太湖水稻示范园小麦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化除作业。除了喷洒农药和肥料的植保无人机外,全市目前已有无人耕地机、无人插秧机(含侧深施肥)、无人收割机等无人农机30多台(套),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2000多台(套)。农技人员介绍,和当前机械化作业方式比,无人农机作业可减少油料、种子、肥料等投入成本2%~5%,减少人工成本35%~60%。特别是在北斗定位系统加持下,可实现24小时精准作业,收割、种植效率可较人工操作机械方式翻一番。
 
  无人农机和多光谱无人机,以及土壤、虫情、水情等物联网监测设施联手,可对每一块粮田精准把脉,精准上水、施肥和喷洒农药。目前,无锡市正和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就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机、无人收割机加载传感器进行科技攻关。预计到5月可初步应用,实现无人机边插秧边根据地力变量施肥、边收割边精确感知每亩稻谷产量,届时,稻麦“耕、种、管、收”无人作业效能将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今年全市拖拉机、收割机等主要农机具要全部加装北斗智能监测终端,以达到提高农机调配效率、精准测产等效果。同时,用于蔬菜、茶果等农产品种养的特色农机也要加快完善并推广运用。全市特色农业机械化率今年要达75%,“十四五”末要达80%以上。无锡还将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在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强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提升生产能效。“十四五”末,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将由前年的70%提升至75%以上。
 
  创新驱动,运用工业化思维建“三园”
 
  深入推进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和村级特色园建设,打造优质发展载体。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无锡“重量级”农业园区不少:锡山、惠山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江阴华西、宜兴杨巷、滨湖雪浪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区,走在全省前列,但农业园区建设尚存在规模偏小、经营理念创新不足等问题。新形势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成为“华山一条路”。
 
  很快,打破原有建制,一项建设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和村级特色园的行动在全市大力推进。村是“神经末梢”,挖掘村里特色产业、人才等资源,做精特色园;乡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镇+村、镇+镇、镇+企等方式助力产业发展,做强产业园;区级则聚力创新平台,以政策、资金为引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做优科技园。园区建设三级联动、政企协同,至去年底已有8个镇级农业产业园、26个农业特色园通过市级考核。
 
  把工业化思维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此轮园区建设的一大创新。各园区纷纷编制详细规划,对园区生产、研发、加工、展示和交易等功能合理布局,围绕招商、内部管理建章立制、组建班子。在宜兴新庄街道,负责园区管理的街道农业农村局首次带着企业到广东招商并带回2个意向项目。局长钱东明说,农口部门以前只在生产方面进行方向引导、技术指导,现在园区管理定人、定机制、定目标,招商、盘活低效用地等事项实现了整体有序推进。到2025年,无锡市农业园区总产值、农业龙头企业数量预计均可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分别超200亿元、200家。
 
  “随着产业链竞争加剧、传统产业集群布局完成等因素影响,‘圈几块地,建几个园、引一些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无锡将积极探索“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推动政企分开、政企合作,充分发挥管委会的战略引领与资源配置作用,由公司进行融资、建设、运营等市场化运作。农业领域“区镇联动、共建共享”,农业园区按工业化思维优化种植区、加工区、展示区等功能,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也将全面推进,以更好地集聚先进要素、做强主导产业,提升园区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