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研究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动态 >

河南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风采 | 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做精农业,打造特色农业之乡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26 点击: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荣誉
 
  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沁水。产业园创建范围涉及76个行政村,占地面积145.22平方公里,园内农户2.81万户。产业园主导产业为优质小麦、四大怀药。2021年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到161亿元。温县是“四大怀药”原产地、优质小麦种子基地、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所产小麦单产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温麦”良种享誉全国。温县拥有全国唯一一座小麦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制种大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
 
  温县南邻黄河、北依沁水,南有邙山、北有太行,属典型的黄沁河冲积平原。这里有太行山作屏障,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少,形成了“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独特自然条件。温县年平均气温14.4℃,常年有效积温5040℃,年平均日照2389小时,无霜期214天,常年降水量541.8毫米,光、热、水、地资源非常适合优质小麦繁育研发和四大怀药生长。
 
  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科技研发+生产基地+加工园区+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产业园围绕“一种一药”,努力将特色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温县小麦单产持续领跑全国,建成省级种子产业集群1个,小麦种子基地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占全县麦播面积80%以上,占全省小麦种子基地总面积近十分之一,年外销小麦种子超1.5亿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达4亿亩,覆盖河南、河北、安徽等8个省区,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亿元,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全国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温县怀药产业建成省级产业集群2个,全县怀药基地面积达8万亩,被授予“国家级出口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生产基地”“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温县实施“农业+”战略,建成了小麦博物馆、怀药博物馆,连续举办五届小麦种子产业博览会、十二届温县铁棍山药文化节,形成了农业网红打卡点和景观路线;打造流金花海、碾馔文化、山药采挖等一批乡村旅游打卡地,新增3个3A级旅游景区、4个旅游特色村。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进,打造高效规范的发展高地
 
  温县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县长为主任的产业园管委会,以及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构建了“领导小组+管委会+投资公司”三位一体管理运营机制;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创建方案管理使用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注重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坚持全链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高地
 
  温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种业强县,争取全国制种大县项目资金1.5亿元,与中种集团合作,整合50余家种业公司,成立中国种子集团·温县种业联盟,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建设温县种业产业园。2022年温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37.2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连续33年领跑全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以铁棍山药统购统销项目为引领,温县高规格成立铁棍山药统购统销工作领导小组,重组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吸纳各类会员808个。温县出台了温县铁棍山药商标、外包装等管理办法4项,发布金融贷款、种植保险、农资集采惠农政策3项,不断叫响“产地温县、统一包装,协会认证”新形象。温县坚持项目保障,投资10亿元,建设智慧山药农贸综合体,争取河南省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资金31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62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山药种质资源圃;建设了脱毒快繁工厂化育苗车间,年繁育怀药脱毒种苗10万株。温县累计培育山药新品种2个、地黄新品种3个、菊花新品种2个。
 
  温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粮食、种子、怀药等主导产业,坚持三链同构,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1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天香、大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形成了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22年10月,大咖国际产业园完成销售收入83.2亿元。
 
  (三)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技术领先的科技高地
 
  温县一是突出模式创新,首创“小麦—怀药”五年轮作模式,即同一地块第一年种山药、第二年种地黄、第三年种菊花、第四年和第五年种小麦、牛膝,亩均纯收益是传统粮食生产收益的5倍;突出科研创新,强化院(校)地科技合作,累计培育小麦品种32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与国家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合作建成了全国最大最全的山药种质资源圃,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铁棍山药道地性研究,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怀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平台更加稳固。二是突出工艺创新,温县创新了铁棍山药喷雾干燥、四大怀药无硫生产等先进技艺,开发了铁棍山药面、怀菊花面、怀药酥、山药麻花等多种小麦、怀药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三是突出装备创新,产业园区建成了智慧三农信息化中心、农业物联网中心和小麦怀药大数据系统“两中心一系统”,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温县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研发了山药种植专用打沟机、采挖机,人工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四)坚持生态优先,打造令人向往的绿色高地
 
  一是突出资源保护,温县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广“粮食-怀药”五年轮作模式,种养循环模式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实施粮改饲试点项目。全县共青贮全株玉米1.6万吨,实现了“奶牛养殖-粪肥-种植”种养优势互补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促进了畜牧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二是突出环境友好,产业园在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方面创新示范,实行“五统一”生产管理方式,建立“基地+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2021年产业园成功创建15.9万亩的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突出质量安全,温县建立铁棍山药统购统销机制,在推进“一种一药”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从农事生产、农资使用、农残检测、产品销售、二维码追溯全程监控,进一步完善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市场准出准入机制。温县“三品一标”数量累计24个,“温县铁棍山药”“温县核桃”“温县小麦”“温县小麦粉”“温县铁棍山药挂面”“温县碾撰”“温县鸡蛋”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温县铁棍山药”集齐“三标一品”,被授予河南省知名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坚持联农带农,打造持续增收的富民高地
 
  一是探索小麦种子订单收购模式,温县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等运行模式,由种业公司提供小麦种子、技术指导,加价10%进行回收,农户亩均增收140元,全县农户年增收4000余万元。二是探索怀药规模化基地建设模式,政府负责基建10个“麦药轮作”基地,企业负责统一管理、产品回购,农户负责生产,亩均收益达1万元。三是探索规模化经营引导资金模式,温县对实现规模种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每亩500元的标准进行入股,每年红利的6%—8%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四是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温县政府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发展物业经济,发展特色农业等壮大村集体经济。番田镇东留石村双孢菇项目实现增收20万元、岳村街道韩郭作村山药市场实现增收30万元以上。五是土地流转模式,温县引导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祥云镇王羊店村整村土地流转1600亩,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小面积种植怀药、药材等作物,实现纯收益31万元,入股分红20%以上。六是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模式,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为引领,打造4家田间学校,2022年累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8期500人次。七是创新金融模式,温县政府建立新型政银企对接长效工作机制,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建立“政银担”合作模式,政府投资1650万与多家银行合作建立农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破解农业发展融资问题,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强化资金保障,为全县粮食、小麦种子、四大怀药产业经营主体提供3.3亿元的担保贷款。截至2022年10月,温县地区累计实现担保规模633笔、3.17亿元,其中在保232笔、1.06亿元。
 
  下一步,温县产业园区将持续强化高质量管理,力争让产业园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持续夯实发展基础,把更多的涉农项目资金投向产业园,让产业园成为创新创造、开拓新业态、新产业的沃土;持续延长全产业链条,进一步集聚项目、资金、人才、土地等发展要素,让产业园成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动力引擎;持续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的样板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区。


 

主页 > 专题研究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动态 >

河南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风采 | 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做精农业,打造特色农业之乡

2022-12-26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荣誉
 
  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沁水。产业园创建范围涉及76个行政村,占地面积145.22平方公里,园内农户2.81万户。产业园主导产业为优质小麦、四大怀药。2021年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到161亿元。温县是“四大怀药”原产地、优质小麦种子基地、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所产小麦单产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温麦”良种享誉全国。温县拥有全国唯一一座小麦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制种大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
 
  温县南邻黄河、北依沁水,南有邙山、北有太行,属典型的黄沁河冲积平原。这里有太行山作屏障,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少,形成了“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独特自然条件。温县年平均气温14.4℃,常年有效积温5040℃,年平均日照2389小时,无霜期214天,常年降水量541.8毫米,光、热、水、地资源非常适合优质小麦繁育研发和四大怀药生长。
 
  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科技研发+生产基地+加工园区+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产业园围绕“一种一药”,努力将特色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温县小麦单产持续领跑全国,建成省级种子产业集群1个,小麦种子基地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占全县麦播面积80%以上,占全省小麦种子基地总面积近十分之一,年外销小麦种子超1.5亿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达4亿亩,覆盖河南、河北、安徽等8个省区,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亿元,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全国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温县怀药产业建成省级产业集群2个,全县怀药基地面积达8万亩,被授予“国家级出口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生产基地”“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温县实施“农业+”战略,建成了小麦博物馆、怀药博物馆,连续举办五届小麦种子产业博览会、十二届温县铁棍山药文化节,形成了农业网红打卡点和景观路线;打造流金花海、碾馔文化、山药采挖等一批乡村旅游打卡地,新增3个3A级旅游景区、4个旅游特色村。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进,打造高效规范的发展高地
 
  温县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县长为主任的产业园管委会,以及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构建了“领导小组+管委会+投资公司”三位一体管理运营机制;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创建方案管理使用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注重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坚持全链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高地
 
  温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种业强县,争取全国制种大县项目资金1.5亿元,与中种集团合作,整合50余家种业公司,成立中国种子集团·温县种业联盟,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建设温县种业产业园。2022年温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37.2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连续33年领跑全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以铁棍山药统购统销项目为引领,温县高规格成立铁棍山药统购统销工作领导小组,重组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吸纳各类会员808个。温县出台了温县铁棍山药商标、外包装等管理办法4项,发布金融贷款、种植保险、农资集采惠农政策3项,不断叫响“产地温县、统一包装,协会认证”新形象。温县坚持项目保障,投资10亿元,建设智慧山药农贸综合体,争取河南省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资金31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62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山药种质资源圃;建设了脱毒快繁工厂化育苗车间,年繁育怀药脱毒种苗10万株。温县累计培育山药新品种2个、地黄新品种3个、菊花新品种2个。
 
  温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粮食、种子、怀药等主导产业,坚持三链同构,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1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天香、大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形成了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22年10月,大咖国际产业园完成销售收入83.2亿元。
 
  (三)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技术领先的科技高地
 
  温县一是突出模式创新,首创“小麦—怀药”五年轮作模式,即同一地块第一年种山药、第二年种地黄、第三年种菊花、第四年和第五年种小麦、牛膝,亩均纯收益是传统粮食生产收益的5倍;突出科研创新,强化院(校)地科技合作,累计培育小麦品种32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与国家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合作建成了全国最大最全的山药种质资源圃,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铁棍山药道地性研究,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怀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平台更加稳固。二是突出工艺创新,温县创新了铁棍山药喷雾干燥、四大怀药无硫生产等先进技艺,开发了铁棍山药面、怀菊花面、怀药酥、山药麻花等多种小麦、怀药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三是突出装备创新,产业园区建成了智慧三农信息化中心、农业物联网中心和小麦怀药大数据系统“两中心一系统”,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温县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研发了山药种植专用打沟机、采挖机,人工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四)坚持生态优先,打造令人向往的绿色高地
 
  一是突出资源保护,温县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广“粮食-怀药”五年轮作模式,种养循环模式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实施粮改饲试点项目。全县共青贮全株玉米1.6万吨,实现了“奶牛养殖-粪肥-种植”种养优势互补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促进了畜牧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二是突出环境友好,产业园在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方面创新示范,实行“五统一”生产管理方式,建立“基地+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2021年产业园成功创建15.9万亩的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突出质量安全,温县建立铁棍山药统购统销机制,在推进“一种一药”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从农事生产、农资使用、农残检测、产品销售、二维码追溯全程监控,进一步完善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市场准出准入机制。温县“三品一标”数量累计24个,“温县铁棍山药”“温县核桃”“温县小麦”“温县小麦粉”“温县铁棍山药挂面”“温县碾撰”“温县鸡蛋”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温县铁棍山药”集齐“三标一品”,被授予河南省知名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坚持联农带农,打造持续增收的富民高地
 
  一是探索小麦种子订单收购模式,温县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等运行模式,由种业公司提供小麦种子、技术指导,加价10%进行回收,农户亩均增收140元,全县农户年增收4000余万元。二是探索怀药规模化基地建设模式,政府负责基建10个“麦药轮作”基地,企业负责统一管理、产品回购,农户负责生产,亩均收益达1万元。三是探索规模化经营引导资金模式,温县对实现规模种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每亩500元的标准进行入股,每年红利的6%—8%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四是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温县政府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发展物业经济,发展特色农业等壮大村集体经济。番田镇东留石村双孢菇项目实现增收20万元、岳村街道韩郭作村山药市场实现增收30万元以上。五是土地流转模式,温县引导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祥云镇王羊店村整村土地流转1600亩,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小面积种植怀药、药材等作物,实现纯收益31万元,入股分红20%以上。六是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模式,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为引领,打造4家田间学校,2022年累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8期500人次。七是创新金融模式,温县政府建立新型政银企对接长效工作机制,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建立“政银担”合作模式,政府投资1650万与多家银行合作建立农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破解农业发展融资问题,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强化资金保障,为全县粮食、小麦种子、四大怀药产业经营主体提供3.3亿元的担保贷款。截至2022年10月,温县地区累计实现担保规模633笔、3.17亿元,其中在保232笔、1.06亿元。
 
  下一步,温县产业园区将持续强化高质量管理,力争让产业园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持续夯实发展基础,把更多的涉农项目资金投向产业园,让产业园成为创新创造、开拓新业态、新产业的沃土;持续延长全产业链条,进一步集聚项目、资金、人才、土地等发展要素,让产业园成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动力引擎;持续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的样板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