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地“十四五”规划看2025年浙江城市新格局

从各地“十四五”规划看2025年浙江城市新格局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1-19 点击:

    截至目前,除了台州、湖州等几个城市外,包括杭甬温绍嘉在内的大部分城市都已全文公布了各自的十四五规划

  对于外行来说,《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就是一篇冗长的官样文章,但其实,浙江未来五年的区域发展图景,就隐藏在其中。而且我在仔细研读各市的规划文稿后发现,2025年的浙江区域版图,较现在将会有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耐心看完本文。

  1.经济目标

  作为浙江官方认证的城市铁三角,杭甬温十四五规划中各自确定的2025年经济目标分别是“突破2.3万亿元”、“达到1.7万亿元”、“迈上万亿级”。

  按照这个目标,杭州跟宁波的GDP差距将从2019年时的3400亿,扩大到6000多亿,约等于宁波与温州的GDP之差。也就是说,杭甬温三城之间的关系,在经历了从铁三角到双拖一的嬗变后,将朝着GDP数值等差数列的方向进一步拉开彼此间差距。

 

  与此同时,温绍嘉三市的竞争也将进入白热化。后两者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分别为“达到8500亿元左右”和“达到9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到2025年时,嘉兴的GDP大概率会超过绍兴,跻身全省第四。至于能否在万亿线附近与温州一较高下,目前来看还是有难度的,但机遇也不少。

  总的来说,未来五年,浙江的经济版图将进一步向环杭州湾区域倾斜。其中,杭州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域的发展又将优于杭绍甬一体化区域,受此影响,一二档城市之间的经济实力将呈现12333格局——由于台州的十四五规划稿尚未公布,而金华则没写具体的增长目标,所以不知道1、2后面究竟能拖几个3?

  这些变化,也体现在了各城市的自我定位中

  2.城市定位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的定位一来自城市的ZZ地位,二反映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势头。

  杭州就不消说了,这些年不仅在浙江省内,在全国也是风头无两。所以继十三五期间“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后,十四五规划中,杭州又提出要“在浙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中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大哥的霸气显露无疑。

  与之相比,宁波对于自身定位的提法就要策略得多。无论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地位确立”,还是“初步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枢纽”,都重点突出自己在区位交通方面的比较优势,这跟杭州那种定于一尊的“龙头说”,还是有所区别的。

  不同于宁波的低调,温州、嘉兴反倒表现出某种积极进取的姿态。

  温州方面,在经历了十三五期间V字型的触底反弹后,最近两年,不仅重新拉开了与绍兴的GDP差距,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排名也是不断进步,未来几年有望挤进前三十。所以,尽管跟杭甬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温州还是对自己提出了“全省第三极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在全省四大都市区中地位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形象进一步凸显”等较高的期许。

  而嘉兴方面,受到第一个百年、长三角一体化等诸多利好的刺激,向来低调的种田嘉这次也一反常态,不仅首次提出“成为现代化浙北大城市”,措辞上也是左一个“在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群中战略性崛起”,又一个“蝶变跃升”,城市野心展露无疑。

  倒是绍兴方面,虽然仍在坚持“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并不断争先进位”,但具体调门显然低了不少,比如从过去“绍兴大城市建设”的叫法上退了回来,改为反复强调“融杭联甬接沪”深化推进,杭绍同城、甬绍一体、全面接轨上海的格局基本形成,支持打造柯诸萧协作区等,小弟定位展露无疑。

  当然,对于绍兴这样的三线城市来说,相比不切实际地一味求大,学会认小事大,不失为一种智慧。但不管是大也好,小也罢,城市定位背后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产业方向

  作为产业大省,浙江每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各有不同,但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却呈现出两个共同点:

  一是重视制造业。除了宁波明确定位“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外,温州、嘉兴也分别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就连一项被认为制造业非其强项的杭州,也表示要“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

  过去这些年,杭州凭借互联网经济,名声在外,但在具体的经济增速和城市排名上,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制造业的跛脚。甚至有人说,杭州是在去制造业化。

  数据显示,从2013到2018年的六年间,杭州工业投资总共仅有5263亿元,分别比宁波、绍兴和嘉兴少了2740亿元、1972亿元、1012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杭州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路下滑,从2013年时的21%,锐减至2018年的12%。而同时期的南京、武汉均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杭州的工业投资占比低得令人匪夷所思。

 

  为了解决杭州产业间长短腿的问题,其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中提到要加快形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光电芯片等7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超前布局5G生态、下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特别是“加快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

  虽然这跟宁波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还有差距,但显然,杭州并不甘心在制造业上一直跛脚,这点从钱塘新区的设立,以及未来可能的由功能区升格为行政区这一布局中便能看出。

  除了重视制造业,另一个共同点是强调数字化。其中,杭州的目标是“数字变革走在前列,率先建成‘整体智治示范区’和数字变革策源地”,温州则要“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嘉兴也将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将实施数字赋能战略。同时,制造业与数字化结合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比如绍兴就提出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工程”。

  当然,鉴于各市制造业、数字化的基础不同,在具体目标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总的来说,制造业领域,宁波领先;数字化方面,杭州称霸。至于两者的融合发展,则各市都在发力。

  4.科研创新

  产业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研发的角力,为此,各市在十四五规划中都大篇幅涉及科创平台与科研院校建设。其中杭州、温州和嘉兴更是提到了具体的大学。

  杭州:“全力支持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中法航空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相比浙工大、浙商大、中国美院等一批省属院校,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才是除浙大外,杭州乃至浙江未来参与全国高校竞争的杀手锏。

  温州:“大力支持温州医科大学争创双一流、温州大学创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设省部共建高校、温州肯恩大学建设高水平国际化高校”——温医大跟宁波大学,是省内仅有的两所毕业生本地留存率超过去杭州的大学。联系到去年初,其附属医院在温州抗疫中发挥的作用,应该说,相比过温州大学、肯恩大学等其他高校,温医大才是温州手里最大的王牌。

 

  温州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省内)

 

  宁波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省内)

  嘉兴:“支持嘉兴学院高水平创建嘉兴大学,高水平建设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嘉兴南湖学院,力争新引进1-2所大院名校”——目前初步可以确定,“新引进1-2所大院名校”指的是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当初宣称“将嘉兴市作为深化校地合作、共同建设全面创新示范区唯一全面合作城市”,承诺“将各类资源要素优先向嘉兴市倾斜”的同济大学,在嘉兴主官更替后便不见再有什么动静。

  不过相比大学,各类科技城、创新园区对于短时期内提升城市科创竞争力的作用更大,所以几乎每个城市都规划了各自的科创走廊。

  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集全省之力打造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其使命是“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另外,宁波(打造以甬江两岸为主轴的创新带)、温州(提升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一核两带多园区”集聚功能)、嘉兴(打造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创新轴)也都规划了自己的科创走廊。

  唯独绍兴,尚没有形成市级的科创走廊,只是零星提到上虞曹娥江科创走廊、嵊州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等,比照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表述——加强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大走廊建设,可知在这方面,绍兴较温州、嘉兴略弱一筹。

  绍兴的弱势还体现在实验室上。自从浙江提出打造之江、良渚、西湖、湖畔等四大实验室后,各地纷纷开始布局自己的实验室,如甬江实验室(宁波)、瓯江实验室(温州)、南湖实验室(嘉兴)。唯独绍兴没有,这点又落了下风。

  但结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来看,这些地方实验室跟获得省里背书的四大实验室,尤其是奔着国家实验室去的之江、西湖实验室,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哪怕是宁波的甬江实验室,目标也只是“争创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啥叫预备队,你懂的。

  更重要的是,其他城市几乎都只是一城一实验室,而杭州则已经在“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除了之江、西湖实验室,还包括“着力推进湖畔、良渚等省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建设”。省会优势显露无疑。

  5.城市规划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城市的综合实力,最终都体现在各自的空间布局上。浙江各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所呈现空间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杭州、温州为代表的自我中心型布局,一类是嘉兴、绍兴等三线城市的附属性布局,还有一类是像宁波这样的兼顾型布局。

  杭州作为省会,正在“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但考虑到中心城区日益严峻的拥堵问题,所以十四五期间,将“引导城市核心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其中提到的杭州云城、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会展新城、大城北等重点功能区块,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开发的重点,值得购房者关注。

  与杭州不同,温州的自我中心型布局是被动的。因为区位上两头不靠,温州只能自力更生。好在本地人口有900多万,所以温州也学杭州,提出“东拓、西优、南联、北跨”这样四面扩张的城建思路。无奈狭小的市域,成为温州城市发展最大的阻碍,所以在十四五规划中, 温州特别提到要“大力度推进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 而另一个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区划调整的是嘉兴。

  相比温州,嘉兴的区位就要好得多,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坐拥示范区浙江片区的嘉兴可谓四面逢源。但仔细研究嘉兴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关系,呈现沪嘉>杭嘉>苏嘉>湖嘉的顺序。这点从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措辞: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深化杭嘉一体化,大力推进苏嘉一体化,推动嘉湖一体化发展 ,便可感受出来。

  同样地处大城市中间的绍兴,则将重心放在了杭绍甬一体化上,表示要“ 积极发挥杭甬双城记绍兴‘金扁担’作用 ”。不过正如我之前在《》一文中提到过的,绍兴的“金扁担”作用要想发挥出来,关键得看杭州、宁波对于一体化的积极程度。杭州的态度上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宁波又是怎么想的呢?

  按照宁波的规划,未来五年,其城市发展的重点,对内是“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对照杭州拼命将人口资源向郊区疏解,可见两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内聚,一个外溢。想要一个还处于资源集聚期的城市对一体化有多少贡献,是不太可能的。

  事实上,对外方面,宁波自己还需“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即使在浙东区域,相比“加强甬台、甬绍全面交流合作”,“ 推进甬舟深度一体化发展,共建区域一体化示范区 ”才是重点。这也注定了,未来五年绍兴能从杭甬获得的外溢资源将明显少于抱上海大腿的嘉兴,这也是嘉兴GDP能反超绍兴的重要原因。

  6.小结

  综上来看, 到2025年,浙江的城市格局将会发生两大变化:

  1、 杭州的龙头地位会越发凸显 ,这也是强省会战略下的大势所趋 。 不同之处在于, 山东、福建、江苏等省,过去省会较弱,广东这几年,深圳也超过广州。而杭州是沿海省份中唯一始终稳坐 省内头把交椅的省会。 未来,这个龙头地位只会更强,而不是变弱。

  2、 温州的第三极地位更多体现在ZZ上。 经济方面,除了杭甬这一主一副外,后面的温绍嘉等城市呈现群狼状态,彼此间经济总量相差不大,产业上各有优劣势。这就为广大新居民 上车浙江楼市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机会。

主页 > 专题研究 > 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 > 规划动态 >

从各地“十四五”规划看2025年浙江城市新格局

2021-01-19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截至目前,除了台州、湖州等几个城市外,包括杭甬温绍嘉在内的大部分城市都已全文公布了各自的十四五规划

  对于外行来说,《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就是一篇冗长的官样文章,但其实,浙江未来五年的区域发展图景,就隐藏在其中。而且我在仔细研读各市的规划文稿后发现,2025年的浙江区域版图,较现在将会有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耐心看完本文。

  1.经济目标

  作为浙江官方认证的城市铁三角,杭甬温十四五规划中各自确定的2025年经济目标分别是“突破2.3万亿元”、“达到1.7万亿元”、“迈上万亿级”。

  按照这个目标,杭州跟宁波的GDP差距将从2019年时的3400亿,扩大到6000多亿,约等于宁波与温州的GDP之差。也就是说,杭甬温三城之间的关系,在经历了从铁三角到双拖一的嬗变后,将朝着GDP数值等差数列的方向进一步拉开彼此间差距。

 

  与此同时,温绍嘉三市的竞争也将进入白热化。后两者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分别为“达到8500亿元左右”和“达到9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到2025年时,嘉兴的GDP大概率会超过绍兴,跻身全省第四。至于能否在万亿线附近与温州一较高下,目前来看还是有难度的,但机遇也不少。

  总的来说,未来五年,浙江的经济版图将进一步向环杭州湾区域倾斜。其中,杭州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域的发展又将优于杭绍甬一体化区域,受此影响,一二档城市之间的经济实力将呈现12333格局——由于台州的十四五规划稿尚未公布,而金华则没写具体的增长目标,所以不知道1、2后面究竟能拖几个3?

  这些变化,也体现在了各城市的自我定位中

  2.城市定位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的定位一来自城市的ZZ地位,二反映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势头。

  杭州就不消说了,这些年不仅在浙江省内,在全国也是风头无两。所以继十三五期间“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后,十四五规划中,杭州又提出要“在浙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中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大哥的霸气显露无疑。

  与之相比,宁波对于自身定位的提法就要策略得多。无论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地位确立”,还是“初步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枢纽”,都重点突出自己在区位交通方面的比较优势,这跟杭州那种定于一尊的“龙头说”,还是有所区别的。

  不同于宁波的低调,温州、嘉兴反倒表现出某种积极进取的姿态。

  温州方面,在经历了十三五期间V字型的触底反弹后,最近两年,不仅重新拉开了与绍兴的GDP差距,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排名也是不断进步,未来几年有望挤进前三十。所以,尽管跟杭甬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温州还是对自己提出了“全省第三极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在全省四大都市区中地位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形象进一步凸显”等较高的期许。

  而嘉兴方面,受到第一个百年、长三角一体化等诸多利好的刺激,向来低调的种田嘉这次也一反常态,不仅首次提出“成为现代化浙北大城市”,措辞上也是左一个“在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群中战略性崛起”,又一个“蝶变跃升”,城市野心展露无疑。

  倒是绍兴方面,虽然仍在坚持“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并不断争先进位”,但具体调门显然低了不少,比如从过去“绍兴大城市建设”的叫法上退了回来,改为反复强调“融杭联甬接沪”深化推进,杭绍同城、甬绍一体、全面接轨上海的格局基本形成,支持打造柯诸萧协作区等,小弟定位展露无疑。

  当然,对于绍兴这样的三线城市来说,相比不切实际地一味求大,学会认小事大,不失为一种智慧。但不管是大也好,小也罢,城市定位背后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产业方向

  作为产业大省,浙江每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各有不同,但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却呈现出两个共同点:

  一是重视制造业。除了宁波明确定位“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外,温州、嘉兴也分别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就连一项被认为制造业非其强项的杭州,也表示要“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

  过去这些年,杭州凭借互联网经济,名声在外,但在具体的经济增速和城市排名上,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制造业的跛脚。甚至有人说,杭州是在去制造业化。

  数据显示,从2013到2018年的六年间,杭州工业投资总共仅有5263亿元,分别比宁波、绍兴和嘉兴少了2740亿元、1972亿元、1012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杭州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路下滑,从2013年时的21%,锐减至2018年的12%。而同时期的南京、武汉均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杭州的工业投资占比低得令人匪夷所思。

 

  为了解决杭州产业间长短腿的问题,其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中提到要加快形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光电芯片等7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超前布局5G生态、下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特别是“加快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

  虽然这跟宁波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还有差距,但显然,杭州并不甘心在制造业上一直跛脚,这点从钱塘新区的设立,以及未来可能的由功能区升格为行政区这一布局中便能看出。

  除了重视制造业,另一个共同点是强调数字化。其中,杭州的目标是“数字变革走在前列,率先建成‘整体智治示范区’和数字变革策源地”,温州则要“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嘉兴也将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将实施数字赋能战略。同时,制造业与数字化结合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比如绍兴就提出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工程”。

  当然,鉴于各市制造业、数字化的基础不同,在具体目标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总的来说,制造业领域,宁波领先;数字化方面,杭州称霸。至于两者的融合发展,则各市都在发力。

  4.科研创新

  产业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研发的角力,为此,各市在十四五规划中都大篇幅涉及科创平台与科研院校建设。其中杭州、温州和嘉兴更是提到了具体的大学。

  杭州:“全力支持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中法航空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相比浙工大、浙商大、中国美院等一批省属院校,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才是除浙大外,杭州乃至浙江未来参与全国高校竞争的杀手锏。

  温州:“大力支持温州医科大学争创双一流、温州大学创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设省部共建高校、温州肯恩大学建设高水平国际化高校”——温医大跟宁波大学,是省内仅有的两所毕业生本地留存率超过去杭州的大学。联系到去年初,其附属医院在温州抗疫中发挥的作用,应该说,相比过温州大学、肯恩大学等其他高校,温医大才是温州手里最大的王牌。

 

  温州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省内)

 

  宁波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省内)

  嘉兴:“支持嘉兴学院高水平创建嘉兴大学,高水平建设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嘉兴南湖学院,力争新引进1-2所大院名校”——目前初步可以确定,“新引进1-2所大院名校”指的是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当初宣称“将嘉兴市作为深化校地合作、共同建设全面创新示范区唯一全面合作城市”,承诺“将各类资源要素优先向嘉兴市倾斜”的同济大学,在嘉兴主官更替后便不见再有什么动静。

  不过相比大学,各类科技城、创新园区对于短时期内提升城市科创竞争力的作用更大,所以几乎每个城市都规划了各自的科创走廊。

  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集全省之力打造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其使命是“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另外,宁波(打造以甬江两岸为主轴的创新带)、温州(提升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一核两带多园区”集聚功能)、嘉兴(打造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创新轴)也都规划了自己的科创走廊。

  唯独绍兴,尚没有形成市级的科创走廊,只是零星提到上虞曹娥江科创走廊、嵊州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等,比照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表述——加强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大走廊建设,可知在这方面,绍兴较温州、嘉兴略弱一筹。

  绍兴的弱势还体现在实验室上。自从浙江提出打造之江、良渚、西湖、湖畔等四大实验室后,各地纷纷开始布局自己的实验室,如甬江实验室(宁波)、瓯江实验室(温州)、南湖实验室(嘉兴)。唯独绍兴没有,这点又落了下风。

  但结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来看,这些地方实验室跟获得省里背书的四大实验室,尤其是奔着国家实验室去的之江、西湖实验室,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哪怕是宁波的甬江实验室,目标也只是“争创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啥叫预备队,你懂的。

  更重要的是,其他城市几乎都只是一城一实验室,而杭州则已经在“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除了之江、西湖实验室,还包括“着力推进湖畔、良渚等省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建设”。省会优势显露无疑。

  5.城市规划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城市的综合实力,最终都体现在各自的空间布局上。浙江各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所呈现空间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杭州、温州为代表的自我中心型布局,一类是嘉兴、绍兴等三线城市的附属性布局,还有一类是像宁波这样的兼顾型布局。

  杭州作为省会,正在“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但考虑到中心城区日益严峻的拥堵问题,所以十四五期间,将“引导城市核心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其中提到的杭州云城、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会展新城、大城北等重点功能区块,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开发的重点,值得购房者关注。

  与杭州不同,温州的自我中心型布局是被动的。因为区位上两头不靠,温州只能自力更生。好在本地人口有900多万,所以温州也学杭州,提出“东拓、西优、南联、北跨”这样四面扩张的城建思路。无奈狭小的市域,成为温州城市发展最大的阻碍,所以在十四五规划中, 温州特别提到要“大力度推进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 而另一个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区划调整的是嘉兴。

  相比温州,嘉兴的区位就要好得多,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坐拥示范区浙江片区的嘉兴可谓四面逢源。但仔细研究嘉兴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关系,呈现沪嘉>杭嘉>苏嘉>湖嘉的顺序。这点从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措辞: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深化杭嘉一体化,大力推进苏嘉一体化,推动嘉湖一体化发展 ,便可感受出来。

  同样地处大城市中间的绍兴,则将重心放在了杭绍甬一体化上,表示要“ 积极发挥杭甬双城记绍兴‘金扁担’作用 ”。不过正如我之前在《》一文中提到过的,绍兴的“金扁担”作用要想发挥出来,关键得看杭州、宁波对于一体化的积极程度。杭州的态度上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宁波又是怎么想的呢?

  按照宁波的规划,未来五年,其城市发展的重点,对内是“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对照杭州拼命将人口资源向郊区疏解,可见两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内聚,一个外溢。想要一个还处于资源集聚期的城市对一体化有多少贡献,是不太可能的。

  事实上,对外方面,宁波自己还需“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即使在浙东区域,相比“加强甬台、甬绍全面交流合作”,“ 推进甬舟深度一体化发展,共建区域一体化示范区 ”才是重点。这也注定了,未来五年绍兴能从杭甬获得的外溢资源将明显少于抱上海大腿的嘉兴,这也是嘉兴GDP能反超绍兴的重要原因。

  6.小结

  综上来看, 到2025年,浙江的城市格局将会发生两大变化:

  1、 杭州的龙头地位会越发凸显 ,这也是强省会战略下的大势所趋 。 不同之处在于, 山东、福建、江苏等省,过去省会较弱,广东这几年,深圳也超过广州。而杭州是沿海省份中唯一始终稳坐 省内头把交椅的省会。 未来,这个龙头地位只会更强,而不是变弱。

  2、 温州的第三极地位更多体现在ZZ上。 经济方面,除了杭甬这一主一副外,后面的温绍嘉等城市呈现群狼状态,彼此间经济总量相差不大,产业上各有优劣势。这就为广大新居民 上车浙江楼市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