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要如何创新?又要如何落地?

《“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要如何创新?又要如何落地?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6-24 点击: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非凡。对于整个文旅行业来说,它同样意义重大,这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今年将是编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关键时期。

 

一、 “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要如何创新?

1、完善旅游品牌

从观光、度假到深度体验、康养,市场需求更加细分,综合旅游体验成为目的地的标准。“十四五”期间,旅游目的地品牌需要细化,形成主品牌、子品牌等相对完善的品牌体系,形成对旅游产品的引领。

2、示范文旅融合

对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摸底普查,有条件的资源及产品申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试点、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等,积极探索融合新路径,争创全国示范品牌。

整合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工艺美术传承人、文化事业设施,发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文化资源的旅游化,推进民族文化体验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等旅游品牌建设。

培育若干文化旅游名村名镇名城,成为文旅融合示范试点

3、对接空间规划

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生态空间中,文化旅游活动可作为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的重要路径。在农业空间中,通过农旅融合,增加农业产业链的收益。在城市空间中,则以风景名胜区、城市湿地公园、文化公园等载体,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比重和绿色休闲空间。

4、聚焦明星产品

“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需继续强化旅游精品景区的地位,同时加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产品的打造,推动综合化的旅游功能。此外,对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加重笔墨。

 

5、专业项目包装

要建立系统化的“旅游项目管理体系”,解决“有资源、缺项目、少精品、缺聚集区”的困境,形成可开发、易融资、多业态融合的旅游体系,进行专业项目包装,打造旅游产业投资开发项目群。

 

6、完善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快速抵达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工具。二是景区内部的交通及服务设施,重点面向景区内游客。完善旅游交通公共服务,实现景点之间、景区之间的互动便捷,让交通也成为一项旅游产品。

7、推动智慧旅游

新冠肆虐,是文旅景区的巨大困局,却也刺激了宅经济爆发、云生活普及、非接触式消费崛起,对游客消费习惯产生一定影响。

智慧旅游已经是各旅游目的地创新的必然趋势,是疫后旅游重要的振兴板块。科技创新带来的动力是巨大的,降低“游客密度”成为目的地规划的新热点。

8、突破旅游营销

细分群体和主流客群,整合新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实现旅游目的地的精准营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景区应用到实际。在精品景区、品牌街区、文创园区等增设景观设施,让观光更具有互动性。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文旅行业,在旅游营销方面,需要突破人人都是宣传员,形成全域营销的局面。

二、“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要如何落地?

1、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鼓励持续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完善创新单位的奖励制度,提高各区县对文化旅游的重视程度。及时公布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品牌强化。
2、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试点
大力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夜间文旅消费试点、国家级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等品牌的创建,提高文化自信。面向客群不断细化、娱乐化的趋势,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充分挖掘夜间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3、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工程
重点推进旅游厕所、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公路服务区、自驾车营地等全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体验。通过互联网的智慧交通建设,将旅游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城镇、中心城市串联,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4、形成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
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多方面大力扶持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多渠道上市,增强文旅企业整体发展活力。
5、扶持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引导扶持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特别是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和地理标志的系列工艺品、工业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以及生态健康食品,打造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

主页 > 专题研究 > 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 > 规划动态 >

《“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要如何创新?又要如何落地?

2020-06-24 来源:未知 点击: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非凡。对于整个文旅行业来说,它同样意义重大,这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今年将是编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关键时期。

 

一、 “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要如何创新?

1、完善旅游品牌

从观光、度假到深度体验、康养,市场需求更加细分,综合旅游体验成为目的地的标准。“十四五”期间,旅游目的地品牌需要细化,形成主品牌、子品牌等相对完善的品牌体系,形成对旅游产品的引领。

2、示范文旅融合

对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摸底普查,有条件的资源及产品申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试点、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等,积极探索融合新路径,争创全国示范品牌。

整合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工艺美术传承人、文化事业设施,发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文化资源的旅游化,推进民族文化体验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等旅游品牌建设。

培育若干文化旅游名村名镇名城,成为文旅融合示范试点

3、对接空间规划

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生态空间中,文化旅游活动可作为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的重要路径。在农业空间中,通过农旅融合,增加农业产业链的收益。在城市空间中,则以风景名胜区、城市湿地公园、文化公园等载体,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比重和绿色休闲空间。

4、聚焦明星产品

“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需继续强化旅游精品景区的地位,同时加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产品的打造,推动综合化的旅游功能。此外,对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加重笔墨。

 

5、专业项目包装

要建立系统化的“旅游项目管理体系”,解决“有资源、缺项目、少精品、缺聚集区”的困境,形成可开发、易融资、多业态融合的旅游体系,进行专业项目包装,打造旅游产业投资开发项目群。

 

6、完善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快速抵达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工具。二是景区内部的交通及服务设施,重点面向景区内游客。完善旅游交通公共服务,实现景点之间、景区之间的互动便捷,让交通也成为一项旅游产品。

7、推动智慧旅游

新冠肆虐,是文旅景区的巨大困局,却也刺激了宅经济爆发、云生活普及、非接触式消费崛起,对游客消费习惯产生一定影响。

智慧旅游已经是各旅游目的地创新的必然趋势,是疫后旅游重要的振兴板块。科技创新带来的动力是巨大的,降低“游客密度”成为目的地规划的新热点。

8、突破旅游营销

细分群体和主流客群,整合新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实现旅游目的地的精准营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景区应用到实际。在精品景区、品牌街区、文创园区等增设景观设施,让观光更具有互动性。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文旅行业,在旅游营销方面,需要突破人人都是宣传员,形成全域营销的局面。

二、“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要如何落地?

1、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鼓励持续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完善创新单位的奖励制度,提高各区县对文化旅游的重视程度。及时公布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品牌强化。
2、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试点
大力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夜间文旅消费试点、国家级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等品牌的创建,提高文化自信。面向客群不断细化、娱乐化的趋势,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充分挖掘夜间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3、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工程
重点推进旅游厕所、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公路服务区、自驾车营地等全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体验。通过互联网的智慧交通建设,将旅游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城镇、中心城市串联,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4、形成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
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多方面大力扶持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多渠道上市,增强文旅企业整体发展活力。
5、扶持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引导扶持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特别是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和地理标志的系列工艺品、工业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以及生态健康食品,打造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