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研究 > 农业科技园区专题研究 > 农业科技园区动态 >
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黑水虻等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7-07 点击:次
近年来,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承接核心区引进、孵化、集成的高效生态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打造“农业硅谷”,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园区,处处充满科技味。
蔬菜的根须有的生长在墙壁上,有的生长在管道里,还有的生长在水雾里,它们可以脱离土壤生长,不受空间所限,空中管道栽培、苗床式栽培、复合式栽培、螺旋立柱栽培等30多种模式让人眼花缭乱,蛇瓜、大红番茄、巨型南瓜、长柄葫芦、空中红薯等不常见作物在这里都能看见……来到园区高科技栽培展示厅,仿佛走进了无土栽培“大观园”。
展示厅负责人刘纪丽介绍,这里主要以无土栽培模式中的各种基质栽培模式为主,集中展示国内外最前沿的无土栽培模式种植技术和物联网系统、高科技育苗和水肥一体化系统、植物蔬菜组培室,厅内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园林造景手法,实现了乔、灌、花、草并举,集展示、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
“这是园区去年和潍坊科技学院合作共建的,主要用作新技术展示和示范推广,下一步将应用去产业化实践,现在是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尚毅说。
既有高大上的无土栽培,也有接地气的变废为宝。近年来,得益于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和入驻企业的持续增加,一批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来到厚德虻链生态农业园,负责人耿元飞正在忙碌着,这个企业依靠创新研发出工艺预处理+制浆+黑水虻(凤凰虫)养殖的系统性处理工艺模式,让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资源化利用后将会产生优质肽蛋白原料,可作为南美对虾、龟鳖、蛙、蟹的饲料;虫粪又是很好的种植肥料。因其含有抗菌肽,能够增强免疫力,提高成活率,正常情况下能提高20%—40%成活率。有经验的养殖户在使用一年后,会计算成活率增加情况,减少下一年度的投苗数量。”耿元飞介绍,目前已形成上端餐厨垃圾、中端水产养殖、下端成品加工销售的产业循环,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已成为园区中变废为宝的典范产业链。
为加速新业态培育,园区创办了百果园惠农创客空间,集农业创新、创业、信息共享、创业服务、项目孵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两年内共孵化企业25家。
“创办创客空间为农村很多创业者和小微创新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也让更多的创业者可实现自己的梦想。”创客空间负责人焦保杨说,目前孵化的25家企业涉及农村电商、种植养殖、新媒体等,而这些创业者又带动周边5家农户创收。“我们以参股入股方式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也会在经济上实现效益,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事。”
据介绍,园区建设以来,为激励大众创业创新,创建了“星创天地”创业孵化平台,由园区管委会协调为企业及创业团队提供培训、政策宣传、融资担保、创业指导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培育了十多家企业,带动了糯米生产、石榴种植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