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县域经济 > 县域动态 >

“重构绍兴产业”——重拳治污,让水清起来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2-03 点击: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
  
  现实却给绍兴出了一道大难题——

  
  6759条河道,总长10887公里,总水域面积46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6%。其中,中心城市规划区的水域面积,占了城中心国土面积的14.7%,位列全省第一。
  
  这一切,都在诉说着绍兴作为一个“水乡”的荣光。
  
  丰富的水资源,也形成了绍兴的产业对水的依赖度较高。在历史上,曾衍生出了著名的“三缸”经济、“三缸”文化(酒缸、染缸、酱缸);而今,则形成了轻纺、化工、酿酒等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且占比相当高。
  
  绍兴治水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从“专项整治”到“一号工程”
  
  绍兴治污的重拳,重点“瞄准”了工业重点行业。
  
  “五水共治”战役打响之后,绍兴组织实施了治污“六大硬仗”、“十大攻坚”,全面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一个接一个专项整治也同时在全市展开。
  
  ——重污染、高能耗四行业集中整治。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245家制革、造纸、化工企业整治,其中关停淘汰41家,提升整治或搬迁入园204家;尤其是426家印染企业已完成整治422家,其中淘汰关停或重组整合减少85家,整治提升或搬迁入园区337家。
  
  ——“低小散”块状行业和“小熔炼、小电镀”等四小行业污染小微企业整治。通过地毯式排查,对确实难以整改的企业,坚决关停。
  
  ——专项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对“三高一低”、“五小”企业以及列入政府淘汰目录的落后产能、非法产能等产能实行强制关停淘汰;结合“腾笼换鸟”,全面实施市区工业企业“提转搬”工程。
  
  ——印染产业的重点整治。
  
  从2010年起,绍兴全市就暂停了印染新建项目的审批。同时,启动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和改造提升等工作。其中,印染企业最集中的柯桥区,准备将全区210多家印染企业,逐步向滨海印染集聚区搬迁。在全行业实施“机器换人”和技术改造,大力推广气流染色机、低浴比染色机等节水节能新设备,并应用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数码印花等节水短流程工艺技术……
  
  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数十万家实体企业,一直都十分活跃,是绍兴近几十年来的活力所在、愿景所依。
  
  特别是轻纺、印染产业,几乎占据了绍兴产业的“半壁江山”,为绍兴赢得了闻名遐迩的“轻纺之都”、“印染之乡”等美誉。2013年,全市印染总产量高达212亿米,占全省的65%,全国的39.1%,位居全国第一,是绍兴名副其实的传统特色产业。
  
  但不可否认,轻纺、印染也是为许多人诟病的“污染大户”。
  
  绍兴这一次没有“心慈手软”,而给予“格外关照”,不但整治的力度最大,还提高了装备、技术等行业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下面这一组数据,或许能让我们再次见识什么叫“壮士断腕”——
  
  截至2014年底,全市358家印染企业中有237家已经在省级以上开发区集聚,占总数的66.2%。仅在2014年,就累计淘汰了落后印染产能17.5亿米,占2013年总产能的8%。
  
  壮士断腕,不免有些悲壮,却是绍兴现代治水的一种姿态。
  
  进入2015年,绍兴新一轮治水大动作又开始了:“清三河”!
  
  “绍兴作为大禹治水的地方,要把治水作为‘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地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以最高的标准,做到全省最好,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绍兴发展的新天地。”
  
  今年5月13日,省委主要领导在绍兴调研时,对绍兴的治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诚哉斯言。绍兴,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是大禹最后的归宿地。“江南水乡”如果因水而羞,必将无颜于大禹,无颜于所有关心绍兴的人民百姓。
  
  绍兴市随即召开了全市四级河长大会,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续写治水伟业的历史高度、回应群众期待的现实角度,把治水提高到绍兴“立城之本”、“兴业之本”、“惠民之本”的战略高度,并将治水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来抓。
  
  “一号工程”,剑指“三河”!
  
  又是壮士断腕,意在重整山河!

  
  ——“百日攻坚行动”。以镇街为单位,全市集中时间精力,开展逐河普查、逐河治理、逐河验收,并将排查整治范围扩大到村镇小河小渠、溇底池塘,“纵向到边、横线到底”,不留死角盲点。还租用无人机,对平原河网开展全面体检,对发现的“三河”问题,形成“体检报告”送属地政府限期整改落实。层层开展“清三河”达标村、镇、县创建工作。
  
  ——“千河清淤”专项行动。用三年时间,对平原河网全面轮疏一遍,并优先对“三河”进行了疏浚。同时,建成投运年处理能力160万立方米的三个淤泥固化处理中心,对建筑泥浆、河道淤泥进行集中处理,防止二次污染河道。
  
  坚持不懈地铁腕治水,正在治出一个“梦里水乡”的新环境、新发展。
  
  从“依法治水”到“产业重构”
  
  依法治水、政策推动,“堵”、“疏”结合,是绍兴市委、市政府坚持的一条治水原则。
  
  为改变传统行业比重大、纺织印染一家独大、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绍兴专门制定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实施“五大行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运用扶持培育、集中整治、倒逼淘汰等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绍兴有自己的“专用武器”
  
  ——“亩产论英雄”是几年前发源自于柯桥区的一个治污理念。之后,绍兴市又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全面实行差别化的用能及排污指标分配、用电保障、税费征收、财政扶持等“扶优罚劣”措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去年以来,要求全市所有从事制造、建筑、电力和燃气生产、科研、卫生、住宿餐饮、娱乐经营、居民服务和其他生产、服务等生产活动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均需申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截至目前,仅诸暨市就核发了排水许可证10407本,占应发总量的90.5%。
  
  ——最严的执法力度。2014年以来,全市环保部门以新《环保法》为“武器”,采用电子远程监控、上门核查、“你点我查”、区县交叉执法等环保执法行动,检查企业6.7万家次,环保执法立案1976起,行政处罚1731家次,共处罚金8341万元,责令整改5460家,依法取缔1468家,移送刑事案件69起124人,其中48人为企业负责人。
  
  ——新兴产业“三百推进计划”。2010年起,全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新增贷款额不少于25%,大力培育发展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品加工、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现代住建等“八大”重点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增量扩容。
  
  治水,还治出了一个新的产业——“环保产业”。
  
  特别是在诸暨市,今年6月,中信集团旗下的环保企业——中国水环境集团就整体收购了诸暨第一污水处理厂。7月22日,诸暨市政府和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总投资额4.63亿元的诸暨市浣东再生水厂(地埋式)PPP项目合同,成为全省第一个PPP项目(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因为要治理横穿诸暨店口镇的5公里长中央河,嗅觉灵敏的20多家店口企业闻风而动,以治水为切入口,谋求产业转型,进而形成了一股势头强劲的“环保板块”。
  
  治污,是为了治水。而治水,是为了营造一个整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因此,在这一次有堵、有疏,有关停,也有扶持的整治过程中,绍兴的传统产业纷纷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而绍兴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根本性的“重构”。
  
  至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2%,较2013年底提高了2.4个百分点,四大传统产业占比下降至58.5%,比2013年下降4.9个百分点;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13年底的4.8∶52.6∶42.6进一步调整为4.1∶50.9∶45。201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9.4吨,比2010年下降41.5%。
  
  而据2015年11月的最新监测结果,绍兴市今年计划削减的9个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已完成削减7个。70个市控及以上断面与2013年底相比,达Ⅰ~Ⅲ类满足功能区要求的断面增加14个,达41个,达标率为58.6%;劣Ⅴ类减少11个,降为1个。21个省控断面水质达到III类及以上标准有18个,占总断面数的85.7%,比2013年底提高28.6个百分点;全省交接断面考核绍兴市连续三年保持优秀,曹娥江出境水质由Ⅳ变为Ⅲ类,浦阳江保持Ⅲ类。
  
  2014年,新昌县率先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捧得“大禹鼎”。2015年,诸暨、嵊州、柯桥、上虞4区县也通过了省验收组现场复核。
  
  这是一份可喜,也书写着太多不易的成绩。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