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森林城市 > 高层关注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一周年·足迹之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年 守护生态绽放美丽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25 点击:

  青山巍峨,天空蔚蓝;水清地灵,绿色浸染。这是彩云之南最靓丽的景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在云南已从共识成为自觉行动。一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高位推动 完善机制
  
  2015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从全面推进环境监管全覆盖、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形成环境监管执法合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5个部分共17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为全省严格环境监管执法提供了依据。
  
  随后,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印发《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覆盖全省的全面生态指标考核体系。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引入“一票否决制”,用环境质量倒逼环境管理转型,引导和督促基层政府真正履行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职责,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7月,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云南,使云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结合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我省还启动了修订《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编制《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草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工作。与此同时,首个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的保护与建设规划——《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昆明通过评审,以生态底色绘就未来发展蓝图。
  
  防污治污 修复生态
  
  去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洱海保护和治理情况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一年来,为拯救母亲湖,大理白族自治州启动洱海保护的升级版模式。
  
  为确保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全面顺利推进,大理州坚持在依法治湖上求突破,深入贯彻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和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严厉打击洱海流域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加强洱海流域环境执法。与此同时,强化工程治湖,启动实施大理市北片区综合管网和环湖截污PPP项目。据了解,目前,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四大类20项工程49个子项目完成投资26.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39.21亿元的68.6%,去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28项。
  
  去年以来洱海水质继续保持稳定,1至4月、11月为Ⅱ类,5至10月为Ⅲ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九湖治,云南兴;九湖清,云南美。”守护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就是善待云南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九湖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摆在全省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开展保护和治理工作。目前,九湖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入湖污染物总量基本得到控制,重污染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污染指标有明显改善。
  
  我省把滇池治理作为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突破口。“环湖截污及交通、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6大工程为重点的治理思路,真正找到了一条符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去年1至3月,滇池外海连续4个月水质已转变为轻度富营养化。同时,滇池蓝藻水华暴发的时间推迟、周期缩短、频次减少、面积缩小、藻生物量减少。
  
  一年来,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草、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成效卓着。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绿水青山成了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 科学谋划
  

  一年多来,尽管全省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但紧绷在各级各部门心头那根生态环保的弦丝毫没有松动。面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减少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在探索科学发展的路上,我省坚持把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节能目标考核,确保责任落实。通过开展试点示范,积极建立节能新机制。按照技术先进适用、节能效果良好、示范作用明显的原则,去年我省继续筛选发布了年度重点推进的100项节能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47.72亿元,完工达产后预计年可新增节能能力106.89万吨标准煤。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电机能效提升计划、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等重点工作。
  
  据省工信委介绍,通过努力,预计全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下降8%左右,“十二五”累计下降20%左右,完成目标进度135%。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左右,“十二五”累计下降30%左右,完成目标进度158%。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在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的基础上,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又已淘汰炼铁108万吨、炼钢25万吨、铁合金6.5万吨、铜冶炼0.48万吨、水泥190万吨、黄磷1万吨、锌冶炼0.15万吨;停产炼铁9万吨、焦炭50万吨、铁合金9.6万吨、铜冶炼2.63万吨、水泥200.8万吨。
  
  依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发展。在积极探索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压力变成了我们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春银说。以滇中有色公司为例,通过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洱海 碧水长流山更青

  
  大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初在大理的叮嘱:“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近一年过去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如何确保洱海青山永在、碧水长流?洱海保护的成效又如何?
  
  春去冬来,大理把洱海治理当成头等大事,头号工程,紧紧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坚持“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推进网格化管理”,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新的成效,“十二五”以来的Ⅱ类水质总体优于“十一五”期间。
  
  湖滨生态湿地逐渐恢复

  
  2015年12月9日,记者在洱海上游的大理市上关镇小街排灌沟低污染水处理湿地,只见刚刚建成的湿地里野鸭成群,一个个清澈见底的湿地塘中,白色的海菜花竞相绽放。“海菜花是好水质的‘标志物’,Ⅲ类以下的水质就不长。”大理市洱海流域保护局项目部工程师段能说,大理市今年完成了3.8万平方米的海菜花种植,不但净化水质,还成了一大景观。
  
  在罗时江河口湿地,亭台楼宇、小桥流水,美不胜收。段能指着中间的亭子说,罗时江湿地约有1500余亩,所有罗时江的水都会进入湿地,经过净化后流入洱海,使得洱海水质有了明显提升。现在,洱海边建成的洱海月湿地公园、波罗江入湖河口、上关片区江前江尾生态湿地等,点线成片,将洱海包围。目前,已建成5486亩,在建的有6251亩,并同时规划建设干海子、大茂坪等零星库塘、湖滨、河口、生态沟渠等湿地7955亩,共计将恢复湿地20000亩。
  
  “大理市20000亩、洱源县10000亩,共计规划30000亩湿地建设。”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局长段彪说,今年以来,共流转土地8150亩,完成绿色水稻等生态种植9万亩,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7万亩,建成农业尾水生物净化多塘系统85个,洱海生物多样性正渐渐恢复好转。
  
  有力遏制面源点源污染

  
  “做梦也没有想到粪便能卖钱。”大理市上关镇和尾村村民董洪明说:“原来在路边放牛,牛粪倒处都是,下雨就会顺着雨水流到洱海中,现在,家里养了30头猪,7头牛,顺手拣起路边的牛粪,每天两次把粪便送往收集站,就有30元收入,算下来一个月能收入上千元。不但有了零花钱,小孩子的学费也不愁了”。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关收集站负责人介绍,近几个月,收集站每天能收集粪便180吨左右,牛粪每吨80元,鸡粪每吨120元,猪粪每吨100元,他们设在大理的三个点,估计今年能收20万吨粪便,公司将其制成有机肥出售,不仅减少了对洱海的污染,也达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双赢。
  
  “大理市和洱源县建成有机肥加工厂及8个配套畜禽粪便收集站,推广使用有机肥1.1万吨。” 段彪说,大理切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同时积极鼓励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此外,大理启动全长6.2公里的大理市北片区综合管网建设,引入PPP模式实施环湖截污(一)期工程,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5座、重点集镇污水处理厂9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114座、截污干管渠40.5公里,支管网602公里,建成垃圾转运站10座、垃圾填埋场3座和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日处理垃圾1010吨。加大执法力度,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7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6件,行政拘留4人,公开审理“电捕鱼”典型违法案例2件,封堵排污口1378个。
  
  洱海保护制度化全覆盖
  
  “洱海保护治理是2015年大理最重要的工作,掀起了阵阵治理高潮。”大理市委副书记罗松全说,他的手机上每天都会收到短信,当天大理收集处理垃圾的量清清楚楚。排名连续倒数的乡镇,就会找乡镇领导谈话。
  
  大理州州长杨宁说,大理新组建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整充实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洱海流域保护治理领导小组,组建州、县市洱海流域保护管理机构和综合执法机构,配齐流域乡镇专职领导和乡镇环保工作站所,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同时,编制《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30年)》,编制《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及7个专项子规划,科学指导保护治理。深入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采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工作实绩考核机制,按照“党政同责、属地为主、部门挂钩、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原则,实现洱海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沟渠、村庄、道路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制的全覆盖。
  
  目前洱海水质已超过“十一五”期间Ⅱ类水质标准月份总数7个月。流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洱海沉水植物生物量由2006年的16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9万吨,洱海水生植物渐渐恢复达35种,湖内已绝迹多年的洱海土着螺蛳、圆被角无齿蚌等物种又重新出现。苍山森林植被覆盖率从73%提高到96.78%,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新的成效。
  
  林业管护站站长斯那定主:“让绿色发展富民兴藏”
  
  现年40余岁的斯那定主,是德钦县云岭乡林业管护站任站长。“每年4月底我们就进山,开展森林抚育、人工造林、防火期巡山工作,一年至少有10个月在山上度过。”在云岭乡斯百姓农村委会的山上,他在召集村民抚育森林的同时,还在山坳里搭建帐篷护林。几年来,节假日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概念,由于林场管护面积达四五千平方公里,星夜赶赴火场对他来说已经是平常事。
  
  森林抚育、人工造林、模拟飞播造林、防火巡山,每一样工作斯那定主都是第一线工作者,每个项目都要和当地群众打交道,每次都要雇请几十名村民参加劳动。10多年来,他和同事每年的森林抚育面积超过5000亩、人工造林面积也超过了5000亩,每座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在斯那定主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德钦县10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超过100亩的森林火灾,15年林场共封山育林近24万亩,人工造林24000多亩,模拟飞播造林2万多亩,森林抚育6.6万多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为此,2008年,斯那定主被评为“全州森林防火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全州集体林权改革先进工作者”。
  
  斯那定主说:“以前大家砍树只为临时致富,现在大家植树是为养山是永久致富。如今我们已走上了保护生态和产业发展的双赢路,期望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让绿色发展富民兴藏。”
  
  春林实业有限公司李春林:“生态怒江让群众更富有”

  
  2003年,李春林创建了春林实业有限公司,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李春林有了一定的积累。当看到自己的家乡泸水县鲁掌镇一些山坡常年荒废,一些乡亲在荒山上种玉米“种一了山坡、收得一土锅”,而且植被遭到破坏的现状时,心情十分沉重。于是他承包了乡亲们的荒山荒坡,同时动员群众用土地入股,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在绿化荒山的同时,增加农村收入。
  
  鲁掌村村民李凤芝家庭十分困难,李春林便动员她用土地入股参与核桃种植,并把她吸纳到公司打工,如今,李凤芝每年不仅能从核桃种植中获得分成,在核桃种植基地打工的收入也有5万多元,建盖了新房,日子还越过越红火。
  
  如今,核桃基地的核桃几乎都已经挂果,李春林又带着乡亲们开始探索发展林下种植。他自己先种成功后,花了20万多元购买了魔芋种子,免费发放给村里的300多户农户种植,目前已种植2000多亩。
  
  如今,李春林带领乡亲们已种植核桃4500亩,各类水果2300亩,中药材900亩,林下魔芋2000多亩,水冬瓜树520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色,过去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群众的收入也得到增加。李春林说:“‘生态怒江’让群众更富有,我们要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主动而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当雾霾频频来袭,蓝天白云备受追捧,在微博、微信上晒蓝天成为一种时尚。在彩云之南,尽管并未受到雾霾侵扰,但人们保护环境,守护生态的自觉并未因此而懈怠。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难言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发展。以生态立省的云南懂得绿色的珍贵,靠生态强省的云南深知绿水青山之于富民强滇的重要意义。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省上下一盘棋,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省各级相关部门坚持把中央、省委及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讲话精神、指示要求与全省环保工作实际相结合,做到认识到位、领会到位、贯彻到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坚持点面结合全覆盖,城市、乡村,空气、水体、山林、土壤等一样都不少。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低效林改造和陡坡地生态治理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监管,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的行为严厉查处。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与时俱进,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不动摇,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省上下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规划引导、制度保障、政策激励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深入推进低碳试点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云南有优势、有自信,有思路、有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为子孙们留住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一周年·足迹之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年 守护生态绽放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