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7年)》正式印发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11-13 点击:

  2023年11月10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7)》(甘政办发〔2023〕88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增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兰白两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引领带动全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兰白两区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规划纲要》坚持创新引领、改革驱动、产业强区、绿色发展、人才优先、开放合作原则,共八章30节,采取“文字+专栏”的形式呈现,包含24个专栏。

  围绕未来五年的发展布局,《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兰白自创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五大建设定位,兰白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向西开放战略支撑区、东西协调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建设样板区、产业承接转移先行区”六大改革试验任务,按照“科技支撑、园区引领、区域辐射、整体联动”的思路,科学统筹规划兰白两区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创新体系布局,错位分工、产业链协同联动,采取“一区多园”布局模式,推动构建4大传统产业+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4+8+1”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做强特色,打造以兰州、白银为主体的黄河(甘肃段)高新技术产业带。

  《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双区联动”,促进兰白两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同时,开展开展先行先试政策试点改革,对标中关村国家自创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积极争取在兰白自创区开展先行试点,逐步在兰白试验区内推广,形成一批更具普遍性、体现兰白两区特点的创新做法并推广应用。

  针对兰白两区发展功能布局,《规划纲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创新引领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充分考虑区域分工与联系,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加快打造形成“兰白自创区引领、兰白试验区联动、多园支撑、带动全省、辐射西北”的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兰白两区科技引领力、产业竞争力、人才集聚力、示范带动力、融合发展力。

  兰白自创区引领即以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为核心,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端产业,努力打造全省创新资源最密集、策源能力最突出、创新创业最活跃、创新产出最丰富的引领性区域。

  兰白试验区联动即强化创新协同、产业协调、区域联动,推动兰白制造向兰白创造转变、兰白产品向兰白品牌转变,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多园支撑即以兰白两区的24个分园(区)产业区块为核心载体,统筹推进兰州新区集聚发展、兰州高新区扩容建设、白银高新区提升发展、兰州经开区提质增效,培育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竞争优势的创新生态群落。

  带动全省、辐射西北即以兰白两区为核心,将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人才共享、社会治理、环境营造等成功经验向外扩散共享,带动全省范围的融合互动,辐射西北地区创新发展,在更大范围集聚和释放创新能量和活力。

  在产业布局中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立足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场景驱动和产业创新图谱研究,按照“4+8+1”产业体系布局,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使兰白两区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重要汇聚地。

  以实施传统产业大规模技术改造为抓手,重点在绿色化工、绿色冶金、新型建材、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领域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现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和迭代更新,加速推进传统产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为抓手,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核产业、航空航天、数字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产业、城市之间耦合联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在集群内有机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场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支持兰白两区依托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等未来生命健康产业,人工智能、AR/VR、机器人+等未来智能产业,先进核能、绿氢、战略性储能等未来能源产业,新型核工程专用材料等未来材料产业以及宇航科学等,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培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量。

  针对创新体系布局,《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创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协同,聚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科技赋能产业提质、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开放合作水平提升、资源要素配置优化”五大行动,推动实现创新创业生态融通、企业产业平台联通、市场应用场景贯通、要素流动渠道畅通,全面增强兰白两区创新首位度。

  充分发挥兰白两区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发挥兰白基金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助力兰白两区产业发展。探索“债权融资+直接投资”的投贷联动管理方式,推动政府政策支持和银行融资服务联动。

  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全省“三廊六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对兰白两区的支撑带动作用,聚焦“1小时”核心经济圈,推进公路“外联内畅”、铁路“补网提速”、机场“扩容延伸”,构筑以兰白和兰州新区为中心的“环线+放射线”轮辐状路网。

  构建发展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创新能力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会商机制,调整项目形成机制,推动重大研发任务自上而下“张榜招贤”,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经理人制度和“业主制”试点,推行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不断强化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引导和汇聚全省创新资源,系统增强科技发展的外在支撑性和内在协同性,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提质升级。

  依照《规划纲要》,到2027年,兰白两区将力争率先成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在核科学、文物保护、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争取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含国防)10家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以上。力争率先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加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0家以上;力争率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成一批示范性中试基地、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达到100亿元以上;力争率先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稳育引用”的良好发展环境,每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达到150人以上;力争率先成为对外开放合作高地,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培育形成差异化、有特色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力争率先成为体制机制改革高地,在园区管理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治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政策。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7年)》正式印发

2023-11-1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3年11月10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7)》(甘政办发〔2023〕88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增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兰白两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引领带动全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兰白两区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规划纲要》坚持创新引领、改革驱动、产业强区、绿色发展、人才优先、开放合作原则,共八章30节,采取“文字+专栏”的形式呈现,包含24个专栏。

  围绕未来五年的发展布局,《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兰白自创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五大建设定位,兰白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向西开放战略支撑区、东西协调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建设样板区、产业承接转移先行区”六大改革试验任务,按照“科技支撑、园区引领、区域辐射、整体联动”的思路,科学统筹规划兰白两区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创新体系布局,错位分工、产业链协同联动,采取“一区多园”布局模式,推动构建4大传统产业+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4+8+1”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做强特色,打造以兰州、白银为主体的黄河(甘肃段)高新技术产业带。

  《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双区联动”,促进兰白两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同时,开展开展先行先试政策试点改革,对标中关村国家自创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积极争取在兰白自创区开展先行试点,逐步在兰白试验区内推广,形成一批更具普遍性、体现兰白两区特点的创新做法并推广应用。

  针对兰白两区发展功能布局,《规划纲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创新引领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充分考虑区域分工与联系,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加快打造形成“兰白自创区引领、兰白试验区联动、多园支撑、带动全省、辐射西北”的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兰白两区科技引领力、产业竞争力、人才集聚力、示范带动力、融合发展力。

  兰白自创区引领即以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为核心,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端产业,努力打造全省创新资源最密集、策源能力最突出、创新创业最活跃、创新产出最丰富的引领性区域。

  兰白试验区联动即强化创新协同、产业协调、区域联动,推动兰白制造向兰白创造转变、兰白产品向兰白品牌转变,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多园支撑即以兰白两区的24个分园(区)产业区块为核心载体,统筹推进兰州新区集聚发展、兰州高新区扩容建设、白银高新区提升发展、兰州经开区提质增效,培育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竞争优势的创新生态群落。

  带动全省、辐射西北即以兰白两区为核心,将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人才共享、社会治理、环境营造等成功经验向外扩散共享,带动全省范围的融合互动,辐射西北地区创新发展,在更大范围集聚和释放创新能量和活力。

  在产业布局中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立足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场景驱动和产业创新图谱研究,按照“4+8+1”产业体系布局,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使兰白两区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重要汇聚地。

  以实施传统产业大规模技术改造为抓手,重点在绿色化工、绿色冶金、新型建材、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领域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现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和迭代更新,加速推进传统产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为抓手,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核产业、航空航天、数字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产业、城市之间耦合联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在集群内有机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场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支持兰白两区依托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等未来生命健康产业,人工智能、AR/VR、机器人+等未来智能产业,先进核能、绿氢、战略性储能等未来能源产业,新型核工程专用材料等未来材料产业以及宇航科学等,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培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量。

  针对创新体系布局,《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创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协同,聚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科技赋能产业提质、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开放合作水平提升、资源要素配置优化”五大行动,推动实现创新创业生态融通、企业产业平台联通、市场应用场景贯通、要素流动渠道畅通,全面增强兰白两区创新首位度。

  充分发挥兰白两区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发挥兰白基金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助力兰白两区产业发展。探索“债权融资+直接投资”的投贷联动管理方式,推动政府政策支持和银行融资服务联动。

  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全省“三廊六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对兰白两区的支撑带动作用,聚焦“1小时”核心经济圈,推进公路“外联内畅”、铁路“补网提速”、机场“扩容延伸”,构筑以兰白和兰州新区为中心的“环线+放射线”轮辐状路网。

  构建发展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创新能力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会商机制,调整项目形成机制,推动重大研发任务自上而下“张榜招贤”,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经理人制度和“业主制”试点,推行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不断强化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引导和汇聚全省创新资源,系统增强科技发展的外在支撑性和内在协同性,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提质升级。

  依照《规划纲要》,到2027年,兰白两区将力争率先成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在核科学、文物保护、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争取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含国防)10家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以上。力争率先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加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0家以上;力争率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成一批示范性中试基地、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达到100亿元以上;力争率先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稳育引用”的良好发展环境,每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达到150人以上;力争率先成为对外开放合作高地,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培育形成差异化、有特色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力争率先成为体制机制改革高地,在园区管理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治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