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国内聚焦 | 面对产业转移新形势新变化,制造业企业应注意什么?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9-27 点击:

  近期,国内多地围绕产业转移出政策、设机构、搞对接。在前不久举行的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上,签约项目总金额达3966亿元。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产业竞争力的动态调整。此前已发生四次全球性产业转移浪潮,转移的动力是效率。哪里成本低、效率高,产业就会转移去哪里。例如,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市场充满活力,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项产业的青睐,可以说,对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01
 
  我国面临的产业转移形势
 
  当前正处于第五次产业转移的浪潮之中。2012年,中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下降,到达“刘易斯拐点”。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生产成本的提升和发达国家“制造回归”、“再工业化”政策的提出,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承受着高端制造业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回流以及中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加速分流的“双向挤压”。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挑战。同时,我国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需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亟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02
 
  安全与稳定成为产业转移首要考量的要素
 
  面对上述情况,国家及时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如今,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成为首要考量要素,产业转移有了新动力、新变化。
 
  全球产业成本上升,我国的比较优势减弱,要在产业转移中重构竞争力,就得抓住新机遇。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态势,只有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深化改革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才有望打破藩篱,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国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03
 
  转什么?谁来接?
 
  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要明确“转什么”“谁来接”。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从高技术区域逐步向中低技术区域依次梯度转移。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巩固传统优势、确保产业链完整性,可向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要迈向高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可向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转移。
 
  转得出,还要接得住。资源环境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是前提。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少企业在选择产业转移承接地时,首先考虑的是该地区是否具备发展该产业的资源要素,包括已有的产业基础、上下游配套、销售市场等。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来说,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是产业转移项目“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关键。政策协同和配套服务以及基础硬件设施也要跟得上,如此才能保障企业落地生“金”。
 
  04
 
  企业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盲目的行为,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策略。
 
  对于国际产业转移来说,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销售定位。做国内市场的企业不要轻易去做国际市场、做国际市场的企业也不要轻易去做国内市场,虽然一样的行业甚至一样的产品,但市场业态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做国内市场的企业就没必要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专注做海外市场的企业,更应该加强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以强化对产业供应链的控制。
 
  对于国内产业转移来说,制造业企业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是避免单一的产业转移路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也不是一味地从省内向省外转移。不少东部省份,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有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分。以江苏为例,苏南经济发达,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传统制造业,可以结合省内其他地区的比较优势,向苏中、苏北转移,或者从单个企业向具有产业配套优势的园区转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所以,制造业企业在开展产业转移时,应当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纽带。
 
  二是避免“重招商、轻嫁接”和“重投资、轻技术”。制造业企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承接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避免与当地产业无法形成嫁接和融合。此外,制造业企业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丢掉技术创新,创新驱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如果一直在低水平层次无限循环,最终只会“死路一条”。
 
  05
 
  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阶段。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力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产业转移的方向不是一定的,它随着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企业能够顺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积极筹划新的产业和区域定位,坚持创新驱动,转变经营理念,改善管理方法,才能在新的科技革命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国内聚焦 | 面对产业转移新形势新变化,制造业企业应注意什么?

2023-09-27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近期,国内多地围绕产业转移出政策、设机构、搞对接。在前不久举行的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上,签约项目总金额达3966亿元。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产业竞争力的动态调整。此前已发生四次全球性产业转移浪潮,转移的动力是效率。哪里成本低、效率高,产业就会转移去哪里。例如,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市场充满活力,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项产业的青睐,可以说,对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01
 
  我国面临的产业转移形势
 
  当前正处于第五次产业转移的浪潮之中。2012年,中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下降,到达“刘易斯拐点”。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生产成本的提升和发达国家“制造回归”、“再工业化”政策的提出,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承受着高端制造业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回流以及中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加速分流的“双向挤压”。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挑战。同时,我国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需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亟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02
 
  安全与稳定成为产业转移首要考量的要素
 
  面对上述情况,国家及时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如今,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成为首要考量要素,产业转移有了新动力、新变化。
 
  全球产业成本上升,我国的比较优势减弱,要在产业转移中重构竞争力,就得抓住新机遇。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态势,只有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深化改革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才有望打破藩篱,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国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03
 
  转什么?谁来接?
 
  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要明确“转什么”“谁来接”。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从高技术区域逐步向中低技术区域依次梯度转移。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巩固传统优势、确保产业链完整性,可向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要迈向高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可向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转移。
 
  转得出,还要接得住。资源环境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是前提。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少企业在选择产业转移承接地时,首先考虑的是该地区是否具备发展该产业的资源要素,包括已有的产业基础、上下游配套、销售市场等。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来说,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是产业转移项目“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关键。政策协同和配套服务以及基础硬件设施也要跟得上,如此才能保障企业落地生“金”。
 
  04
 
  企业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盲目的行为,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策略。
 
  对于国际产业转移来说,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销售定位。做国内市场的企业不要轻易去做国际市场、做国际市场的企业也不要轻易去做国内市场,虽然一样的行业甚至一样的产品,但市场业态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做国内市场的企业就没必要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专注做海外市场的企业,更应该加强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以强化对产业供应链的控制。
 
  对于国内产业转移来说,制造业企业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是避免单一的产业转移路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也不是一味地从省内向省外转移。不少东部省份,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有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分。以江苏为例,苏南经济发达,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传统制造业,可以结合省内其他地区的比较优势,向苏中、苏北转移,或者从单个企业向具有产业配套优势的园区转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所以,制造业企业在开展产业转移时,应当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纽带。
 
  二是避免“重招商、轻嫁接”和“重投资、轻技术”。制造业企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承接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避免与当地产业无法形成嫁接和融合。此外,制造业企业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丢掉技术创新,创新驱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如果一直在低水平层次无限循环,最终只会“死路一条”。
 
  05
 
  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阶段。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力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产业转移的方向不是一定的,它随着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企业能够顺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积极筹划新的产业和区域定位,坚持创新驱动,转变经营理念,改善管理方法,才能在新的科技革命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