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入群”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7-07 点击:次
前不久,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继公布2022年度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后,今年将再培育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专家表示,定位在县域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集群将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并不断夯实产业基础,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国家将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培育更多特色产业集群。
让特色中小企业集群在县域中快速成长
县域有限,活力无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GDP占全国比重近四成,县域户籍人数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六成。
“这也就是集群为何定位在县域的主要原因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哲告诉记者,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定位在县域,是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快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通过产业集群汇聚生产要素和服务资源,促进集群治理与服务能力提升,盘活地方产业资源,引导中小企业深耕特色产业,在资源集聚的土壤中快速成长。
“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空间经济集聚的概念,就是多个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关系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先进制造发展研究所所长陈琛介绍说,本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均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从空间上来看,这些中小企业的分布往往归属于县域范围之内,受到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产业集中、专业划分以及具有明显县域经济特色的集聚发展势头。由此可见,县域是产业集群集聚的空间特点,产业集群往往也是县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博士童有好看来,定位于县域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县域范围内资源有限的问题,发挥集群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打造覆盖广、专业强、服务优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推进惠企政策落地,缓解企业在资金、供需、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刘哲介绍说,培育发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产业集群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培育发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有助于发挥集群地理邻近、同业集聚的优势,构建立体、多维的产业微生态,促进知识、信息、资本、人才、物资等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实现高效流动、科学配置、充分共享,弥补中小企业的资源弱势,增强中小企业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其次,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支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往往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以集群为单位增强中小企业的外部配套协作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贡献力量。最后,产业集群是发挥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依托。中小企业的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将进一步放大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方面的作用,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化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向。刘哲介绍说,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特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二是产业优势特色突出,推动集群内中小企业高效协同和跨区域合作,有力支撑产业链强链补链。三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不仅是物理空间内的集聚,更是向“政策集中、智慧集聚、要素集约、服务集成”转变的集聚。
“产业集群是一种偏向于中观层面的价值创造系统。从系统层面看,产业集群的‘特’不仅指产品不同,还表现在具体产业的特色、产业组织方式、特殊产业发展路径,以及特定价值链布局模式等方面。”陈琛告诉记者,产业集群应该在“特”字上下功夫,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持续优化内外部资源配置能力。比如,一些产业集群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共享制造,实现产业组织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升级。又比如,一些产业集群从原先的简单生产装配价值链环节进一步向商贸流通和先进设计等环节布局,实现价值链系统能力的升级。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刘哲介绍说,优质中小企业集聚成效突出,集群共入驻中小企业逾2.8万家,贡献了超过1.8万亿元产值,共汇集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87家,优质中小企业约占集群企业总数的20%,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形成了高水平、专业化的配套能力,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总结经验发现,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三大抓手。”刘哲分析说,在坚持创新驱动方面,60%的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制定了技术路线图,形成了技术难点清单或创新项目库,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建立创新飞地、企业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等举措开展共性技术协同研发、试验验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在紧抓产业协作方面,集群通过举办供需对接会,开展同类产品设备集中采销,搭建物贸仓储平台、共享员工平台,引导大企业开放闲置车间和生产线,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资源对接。同时,集群主动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对接外部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合作通道。在完善服务治理方面,集群加强对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引进和建设,并不断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治理体系初步发挥效能,九成集群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建立了集群发展促进机制和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共商、共享、共建、共治”的集群治理格局。
多措并举培育更多特色产业集群
“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都是集群中的佼佼者,然而,目前一些中小企业集群在推动要素汇聚、发挥集群效能等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刘哲告诉记者,一是协同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二是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能力亟须加强。三是治理服务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认定是手段,培育才是关键。据了解,工信部去年10月印发的《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认定200个左右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培育集群发展。
陈琛表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政策的实施将会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我国制造业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产业发展质量、效率、响应速度以及创新水平需要有大幅跃升,这不仅需要从企业内部推动,也需要从企业和企业间进行推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产业集群的转型,恰恰是制造业细分领域进行系统性重构的一股重要力量,企业群体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导入,开展产品、技术以及组织模式的创新,从而大幅提高产业效能。”陈琛对记者说。
陈琛认为,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养皿”。二是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三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再次提高中国制造的“超级效率”。
“前期,我国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已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了金融、技术、人才等资源,使一批‘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与分散式支持单个企业不同,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政策可进一步提升集群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为中小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刘哲介绍说,对于集群而言,支持政策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推动资源进一步向县域下沉,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部署,相关部门将中小企业集群作为培育重点,将优势产业资源向县域倾斜,优化配置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二是完善集群产业协作网络,建设通用制造能力共享平台和共享工厂,加强企业产供销合作,强化产业链横向合作与纵向协同,构建集群协同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推动中小企业降本增效。三是提升集群转型发展能力,引入和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工业数据共享平台,开发和推广“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建设绿色低碳公共设施。四是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支持集群对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举办国际研讨会和技术贸易交流会,带领中小企业“组团出海”,吸引高端技术和人才,扭转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单打独斗的局面。五是充分发挥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与资源交流的纽带作用,提升中小企业话语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在童有好看来,未来我国应因地制宜,开辟差异化区域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培育更多具有引领力和创新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沃土。二是提升主导产业优势,激发创新活力。三是推进数字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四是深化开放合作,提升治理和服务能力。(作者:戴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