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机遇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3-09 点击:

  2023年两会如约而至,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众多信号中,与产业园区发展相关的种种论述引人关注。制造业升级催生了哪些新机遇?国企改革明确了哪些新方向?城市更新行动有怎样的新动向?这份报告梳理与解读供你参考。
 
  原文:
 
  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解读:
 
  随着虚拟经济的「大轰隆」告一段落,中国又回到了新工业化的正确轨道上。
 
  事实上,「制造业回归」从去年开始便已出现苗头。2022年下半年,包括深圳、广州、天津、合肥等多个城市开始重提「工业立市」、「制造业立市」;而前不久的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政府风向的转变、重要会议上的定调,都彰显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亦是未来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
 
  制造业要升级,工业空间是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地产将迎来一波结构性机会。
 
  从报告中的「围绕制造业产业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难看出,这次国家支持的并不是简单的加工生产,而是基于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原创性技术研发。而这类企业对技术、人才、资本、产业配套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主要的承载机会还是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外加本地有超级产业集团的个别三四线城市。
 
  当然,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工业土地资源十分紧俏,不可能去拼土地;另一方面。工业的技术研发、转化应用都以轻生产为主,符合「上楼」的条件。因此,大城市一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模式可能有好的发展,如「工业上楼」、「工改M0」等,当然,这个过程中要警惕因规划过量载体导致产生大量资源浪费。另外,地方政府也会联合企业、高校共建产业平台、技术平台,实施关键技术攻坚。不过,此类项目层级较高,普通企业很难参与。
 
  此外,随着新业态的涌入,大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继续向周边城市转移,同时企业积攒三年的扩产需求也会进一步释放。当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企业会优先选择土地、距离、成本优势明显的(周边)城市,要将长三角或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或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除非有特殊的政策或资源禀赋,否则仍然很难实现。
 
  原文: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资监管体制等改革历程,刚刚过去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更是让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企业活力、效率提升等方面更进一步。
 
  从报告的描述看,下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厘清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但在实践当中,由于国企具有天然的政策优势,其在业务发展与扩张中,往往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控制和垄断而实现。长此以往,难免忽视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于国企而言,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需要以市场类业务的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现金流、收入、利润,从而建立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公司化改革,国企或从政府的附属物中脱离,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利用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聚拢资源、组建和培育大型产业集团,成为产业地产开发的主导者(由民营企业主导的片区综合开发模式已是强弩之末),同时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多供应链上的机会;民营企业则化身为国企的「服务商」,专注做一些轻资产的事务。
 
  原文:
 
  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解读:
 
  2023年是吸引外资的元年。对政府来讲,虽然目前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经济也有复苏迹象,但吸引外资仍要面临全球经济衰退、中美战略博弈和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三座大山」,形势不容乐观;更何况,目前各国招商引资的力度都很大,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生产成本远低于中国,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密集出台实施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期稳定外商投资和信心。
 
  招引外资,机遇可能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会有先发优势;第二,今年1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0.4%,结合前面的政策,不难看出,工业招商将成为引外资的重中之重;第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有望成为外商投资的增长点;第四,随着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减少,像特斯拉落户上海这样的创新举措会越来越多,让各地向上争取政策成为了可能。
 
  原文: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解读:
 
  城市更新离不开地产商的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参与的门槛是很高的,要么是地方国企、央企,要么是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一般企业很难玩转。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城市更新将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一般来说,民企参与城市更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政府主导,由国企负责一级开发,解决土地整备、拆迁等问题,然后交予政府土储中心收储、出让,民企介入二级开发,根据产业要求建设高度匹配的园区,并负责招商运营;二是一、二级联动,社会资本可以参与一级开发,但这种模式对企业资金要求很高,风险较大;三是合作运营,政府统筹全局,搭建政策、规划等,民企担当「园区操盘手」和「产业运营商」的角色,依托现有载体从事招商引资和产业服务活动。
 
  原文: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解读:
 
  防范化解房企风险,就是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按照以往的经验,防范化解的手段包括为企业提供配套融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资产盘活、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REITs等,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
 
  不过,国家也说了,这次针对的是优质头部房企,所以一般企业就别想了;另外,地方政府能给予的也只是不涉太多及财政支出的支持,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更多还是要靠企业自救。

  来源于园区在线,作者不思量1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机遇

2023-03-09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3年两会如约而至,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众多信号中,与产业园区发展相关的种种论述引人关注。制造业升级催生了哪些新机遇?国企改革明确了哪些新方向?城市更新行动有怎样的新动向?这份报告梳理与解读供你参考。
 
  原文:
 
  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解读:
 
  随着虚拟经济的「大轰隆」告一段落,中国又回到了新工业化的正确轨道上。
 
  事实上,「制造业回归」从去年开始便已出现苗头。2022年下半年,包括深圳、广州、天津、合肥等多个城市开始重提「工业立市」、「制造业立市」;而前不久的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政府风向的转变、重要会议上的定调,都彰显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亦是未来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
 
  制造业要升级,工业空间是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地产将迎来一波结构性机会。
 
  从报告中的「围绕制造业产业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难看出,这次国家支持的并不是简单的加工生产,而是基于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原创性技术研发。而这类企业对技术、人才、资本、产业配套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主要的承载机会还是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外加本地有超级产业集团的个别三四线城市。
 
  当然,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工业土地资源十分紧俏,不可能去拼土地;另一方面。工业的技术研发、转化应用都以轻生产为主,符合「上楼」的条件。因此,大城市一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模式可能有好的发展,如「工业上楼」、「工改M0」等,当然,这个过程中要警惕因规划过量载体导致产生大量资源浪费。另外,地方政府也会联合企业、高校共建产业平台、技术平台,实施关键技术攻坚。不过,此类项目层级较高,普通企业很难参与。
 
  此外,随着新业态的涌入,大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继续向周边城市转移,同时企业积攒三年的扩产需求也会进一步释放。当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企业会优先选择土地、距离、成本优势明显的(周边)城市,要将长三角或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或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除非有特殊的政策或资源禀赋,否则仍然很难实现。
 
  原文: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资监管体制等改革历程,刚刚过去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更是让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企业活力、效率提升等方面更进一步。
 
  从报告的描述看,下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厘清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但在实践当中,由于国企具有天然的政策优势,其在业务发展与扩张中,往往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控制和垄断而实现。长此以往,难免忽视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于国企而言,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需要以市场类业务的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现金流、收入、利润,从而建立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公司化改革,国企或从政府的附属物中脱离,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利用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聚拢资源、组建和培育大型产业集团,成为产业地产开发的主导者(由民营企业主导的片区综合开发模式已是强弩之末),同时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多供应链上的机会;民营企业则化身为国企的「服务商」,专注做一些轻资产的事务。
 
  原文:
 
  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解读:
 
  2023年是吸引外资的元年。对政府来讲,虽然目前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经济也有复苏迹象,但吸引外资仍要面临全球经济衰退、中美战略博弈和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三座大山」,形势不容乐观;更何况,目前各国招商引资的力度都很大,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生产成本远低于中国,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密集出台实施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期稳定外商投资和信心。
 
  招引外资,机遇可能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会有先发优势;第二,今年1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0.4%,结合前面的政策,不难看出,工业招商将成为引外资的重中之重;第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有望成为外商投资的增长点;第四,随着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减少,像特斯拉落户上海这样的创新举措会越来越多,让各地向上争取政策成为了可能。
 
  原文: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解读:
 
  城市更新离不开地产商的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参与的门槛是很高的,要么是地方国企、央企,要么是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一般企业很难玩转。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城市更新将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一般来说,民企参与城市更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政府主导,由国企负责一级开发,解决土地整备、拆迁等问题,然后交予政府土储中心收储、出让,民企介入二级开发,根据产业要求建设高度匹配的园区,并负责招商运营;二是一、二级联动,社会资本可以参与一级开发,但这种模式对企业资金要求很高,风险较大;三是合作运营,政府统筹全局,搭建政策、规划等,民企担当「园区操盘手」和「产业运营商」的角色,依托现有载体从事招商引资和产业服务活动。
 
  原文: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解读:
 
  防范化解房企风险,就是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按照以往的经验,防范化解的手段包括为企业提供配套融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资产盘活、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REITs等,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
 
  不过,国家也说了,这次针对的是优质头部房企,所以一般企业就别想了;另外,地方政府能给予的也只是不涉太多及财政支出的支持,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更多还是要靠企业自救。

  来源于园区在线,作者不思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