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榆林高新区介绍(国家级高新区申报)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9-26 点击: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国家高新区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始终牢记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多年来,团结带领园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突围”,推动经济增长,园区科技事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重大变化,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人才优、产业旺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科技创新工作从“火种”到“火炬”的嬗变。
 
  建强创新创业载体
 
  榆林高新区科技创业孵化园创建于2016年4月,是榆林市区科技资源的集聚地和创新的孵化器。目前配备有6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和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及192套专家公寓。孵化园2016年12月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荣获“榆林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榆林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2019年获批“陕西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同年12月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2年5月,高科大厦正式获批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园内颐高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基地于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自运营以来,高新区对孵化园的发展和成长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在孵化器建设方面,科技、经发、人事等部门通过资金奖励、项目补助、政策支持等方式,累计给予孵化园各类政策资金支持上亿元。
 
  截至目前,累计孵化企业171家。现有在孵企业117家,拥有专利技术共计348项,解决就业3150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7家;引进了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实验示范基地、中科榆林能源技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三大煤化工科研技术平台,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基地、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榆林分中心两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分中心,储备了40多个成果转化项目;引进了榆林高新区黑马创新学院、颐高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基地、撮合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等多家国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了企业培育、技术需求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120多次,培育了70余名初级技术经理人队伍,共梳理企业技术需求325项,向社会推送科技成果100余项,促成合作30余项。
 
  在高新区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规范管理下,孵化园积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有效激发创业活力,不断优化“双创”环境,载体功能持续跃上新台阶。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榆林高新区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平台+人才”“项目+人才”“活动+人才”“伙伴+人才”四位一体模式,引进“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余个、博士53名、硕士818名、本科生1.5万人、大专生1.3万人、技能人员1.04万人。同时,积极探索出台培育集聚人才的创新政策,做到项目引人、产业育人、环境留人,以最佳环境最优政策最好平台最暖服务,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让“智力引擎”更加强劲,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这里竞相迸发。
 
  为打造“立足高新、服务榆林、辐射陕甘宁蒙晋”的人才集聚高地,榆林高新区充分整合存量资源,全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位于榆林高新区富源路南、集运二路东的专家公寓属于财政统建类项目,共有公寓520套,户型分为85平方米、92平方米两种。管委会按照“简约、精致、舒心”的标准进行人才公寓改造和装修配套,为人才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目前,公寓内厨卫、衣柜、软包床、书桌椅、茶几、休闲沙发,智能音乐电视、吸顶式抽油烟机、双门冰箱、电热水器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公寓设有活动中心,提供咖啡、图书、会客、会议室等免费配套空间。经过1年的紧张施工,198套已完成装修,具备入住条件。2021年,首批50套正式交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使用。后续,榆林高新区还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企事业单位自建人才公寓支持力度,把配建人才公寓列为园区商品房开发土地出让前置条件,通过财政统建、企业自建、按比例配建等模式建设人才公寓4008套,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前瞻布局科技金融
 
  金融是支持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2022年2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印发通知,同意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首批实施单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是在10家左右国家高新区内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带动100家以上国家高新区与工商银行创新政银合作新模式,每年新遴选100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力争到2025年实现工商银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余额突破10000亿元。
 
  榆林高新区能够入选,得益于早在2021年10月就制定《榆林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5项重点任务:做好科技金融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具有榆林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按照该方案,到2025年,高新区将实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专项资金不少于10亿元;建设或引进服务科技发展专业银行网点20家;建成科技金融服务平台5个以上,服务企业数量达1000家以上;与工商银行创新银政企合作新模式,启动银政企风险共担体系,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2亿元以上,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在榆林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余额突破10亿元,累计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0家。榆林高新区将按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与中国工商银行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重点做好科技金融数据共享、产品创新、成果转化、赛事活动等,建立高成长科技企业培育库,探索实施“企业创新积分贷”等专项金融产品,着力在金融产品设计、投贷联动、企业评价、行业研究、培训辅导、人才扶持、数字金融、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等方面做实做深,建成集金融服务创新、科技政策办理、科技企业培育、资源整合对接为一体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综合服务平台,为区内科技企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平台发展提供“债权+股权”的一站式、综合化、定制化金融服务。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0日,榆林高新区与榆林学院乡村振兴学院联合共建的专家大院在榆林高新区管委会乡村振兴帮扶点——绥德县崔家湾镇纸房沟村正式揭牌。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李帆、榆林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毕台飞、榆林天则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王心强等领导出席活动。正式拉开了高新区科技助农的大幕,一年来,专家大院立足村产业发展现状,引进榆林学院毕台飞、艾海舰、贺学林、史建国、冯平5位农、林、生物技术等领域专家教授,重点开展土壤肥力分析、农业生产指导、林果品种改良等工作,坚持以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先后完成了杏树园嫁接改良、蕲王系列特色农产品开发、火龙果观光休闲农业打造等项目,实现专家学者下沉农村一线,科学研究和服务“三农”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打通了基层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技兴,百业旺。专家大院的建立和发展,是以科技力量助推兴农增收的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将有效辐射当地村镇,切实解决农民农村实际需求,带动农村经济取得良好效益。专家大院不仅能带动农民致富,为农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极佳的选择方案。在下一阶段的驻村帮扶工作中,高新区还将继续用足用好专家大院科技资源,通过科技赋能畅通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为纸房沟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是榆林高新区加快创新驱动,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高擎火炬旗帜的榆林高新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以干为先,干必出彩,加快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出更多的“科技之花”和“创新之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榆林高新区介绍(国家级高新区申报)

2022-09-26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国家高新区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始终牢记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多年来,团结带领园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突围”,推动经济增长,园区科技事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重大变化,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人才优、产业旺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科技创新工作从“火种”到“火炬”的嬗变。
 
  建强创新创业载体
 
  榆林高新区科技创业孵化园创建于2016年4月,是榆林市区科技资源的集聚地和创新的孵化器。目前配备有6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和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及192套专家公寓。孵化园2016年12月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荣获“榆林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榆林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2019年获批“陕西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同年12月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2年5月,高科大厦正式获批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园内颐高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基地于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自运营以来,高新区对孵化园的发展和成长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在孵化器建设方面,科技、经发、人事等部门通过资金奖励、项目补助、政策支持等方式,累计给予孵化园各类政策资金支持上亿元。
 
  截至目前,累计孵化企业171家。现有在孵企业117家,拥有专利技术共计348项,解决就业3150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7家;引进了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实验示范基地、中科榆林能源技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三大煤化工科研技术平台,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基地、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榆林分中心两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分中心,储备了40多个成果转化项目;引进了榆林高新区黑马创新学院、颐高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基地、撮合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等多家国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了企业培育、技术需求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120多次,培育了70余名初级技术经理人队伍,共梳理企业技术需求325项,向社会推送科技成果100余项,促成合作30余项。
 
  在高新区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规范管理下,孵化园积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有效激发创业活力,不断优化“双创”环境,载体功能持续跃上新台阶。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榆林高新区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平台+人才”“项目+人才”“活动+人才”“伙伴+人才”四位一体模式,引进“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余个、博士53名、硕士818名、本科生1.5万人、大专生1.3万人、技能人员1.04万人。同时,积极探索出台培育集聚人才的创新政策,做到项目引人、产业育人、环境留人,以最佳环境最优政策最好平台最暖服务,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让“智力引擎”更加强劲,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这里竞相迸发。
 
  为打造“立足高新、服务榆林、辐射陕甘宁蒙晋”的人才集聚高地,榆林高新区充分整合存量资源,全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位于榆林高新区富源路南、集运二路东的专家公寓属于财政统建类项目,共有公寓520套,户型分为85平方米、92平方米两种。管委会按照“简约、精致、舒心”的标准进行人才公寓改造和装修配套,为人才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目前,公寓内厨卫、衣柜、软包床、书桌椅、茶几、休闲沙发,智能音乐电视、吸顶式抽油烟机、双门冰箱、电热水器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公寓设有活动中心,提供咖啡、图书、会客、会议室等免费配套空间。经过1年的紧张施工,198套已完成装修,具备入住条件。2021年,首批50套正式交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使用。后续,榆林高新区还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企事业单位自建人才公寓支持力度,把配建人才公寓列为园区商品房开发土地出让前置条件,通过财政统建、企业自建、按比例配建等模式建设人才公寓4008套,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前瞻布局科技金融
 
  金融是支持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2022年2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印发通知,同意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首批实施单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是在10家左右国家高新区内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带动100家以上国家高新区与工商银行创新政银合作新模式,每年新遴选100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力争到2025年实现工商银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余额突破10000亿元。
 
  榆林高新区能够入选,得益于早在2021年10月就制定《榆林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5项重点任务:做好科技金融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具有榆林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按照该方案,到2025年,高新区将实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专项资金不少于10亿元;建设或引进服务科技发展专业银行网点20家;建成科技金融服务平台5个以上,服务企业数量达1000家以上;与工商银行创新银政企合作新模式,启动银政企风险共担体系,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2亿元以上,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在榆林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余额突破10亿元,累计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0家。榆林高新区将按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与中国工商银行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重点做好科技金融数据共享、产品创新、成果转化、赛事活动等,建立高成长科技企业培育库,探索实施“企业创新积分贷”等专项金融产品,着力在金融产品设计、投贷联动、企业评价、行业研究、培训辅导、人才扶持、数字金融、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等方面做实做深,建成集金融服务创新、科技政策办理、科技企业培育、资源整合对接为一体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综合服务平台,为区内科技企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平台发展提供“债权+股权”的一站式、综合化、定制化金融服务。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0日,榆林高新区与榆林学院乡村振兴学院联合共建的专家大院在榆林高新区管委会乡村振兴帮扶点——绥德县崔家湾镇纸房沟村正式揭牌。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李帆、榆林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毕台飞、榆林天则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王心强等领导出席活动。正式拉开了高新区科技助农的大幕,一年来,专家大院立足村产业发展现状,引进榆林学院毕台飞、艾海舰、贺学林、史建国、冯平5位农、林、生物技术等领域专家教授,重点开展土壤肥力分析、农业生产指导、林果品种改良等工作,坚持以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先后完成了杏树园嫁接改良、蕲王系列特色农产品开发、火龙果观光休闲农业打造等项目,实现专家学者下沉农村一线,科学研究和服务“三农”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打通了基层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技兴,百业旺。专家大院的建立和发展,是以科技力量助推兴农增收的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将有效辐射当地村镇,切实解决农民农村实际需求,带动农村经济取得良好效益。专家大院不仅能带动农民致富,为农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极佳的选择方案。在下一阶段的驻村帮扶工作中,高新区还将继续用足用好专家大院科技资源,通过科技赋能畅通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为纸房沟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是榆林高新区加快创新驱动,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高擎火炬旗帜的榆林高新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以干为先,干必出彩,加快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出更多的“科技之花”和“创新之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