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总量位居长三角省辖市第一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8-19 点击:次
两年来,合肥勇当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集聚科技和产业规模,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量、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数量仅次于上海,位居长三角省辖市第1名;公共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位居长三角城市第4名。今年上半年,合肥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5%,居长三角8座万亿GDP城市第3位。
产业赛道呈“黑马”之姿
长三角是我国发展最“热”的区域之一,手持“科创名城”与“产业名城”两大金字招牌,两年来,合肥为这份“热度”添薪助燃。
2022年1月,总部位于上海的天帷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在合肥开拓了根据地。“我们一开始入驻中安创谷园区,政府各方面服务都一步到位,实时了解我们的需求,还为我们减免了第一季度的房租。”合肥天帷执行总裁武建双说,来到合肥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集聚效应——“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随着全面“入长”,像天帷这样的企业在合肥越来越多,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中,合肥共97个重大项目纳入方案,总投资4830.12亿元。
2021年,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对接活动如火如荼,合肥来自长三角区域新签约项目107个,投资总额465亿元,宁波均胜、长阳科技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合肥;来自长三角区域新建亿元项目229个,投资总额898亿元,协鑫光伏、万洋众创城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
长三角协会联盟高频联动,合肥牵头成立或加入长三角环境产业技术创新、长三角先进计算、长三角新能源和网联汽车等跨区域联盟,搭建合作平台,延伸产业链条。
立体交通网实现快联快通
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合肥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越铺越密、越织越广。
两年来,合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不断作贡献。合肥8条铁路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合肥新桥机场S1线、沪渝蓉高铁合肥段今年启动建设。
目前,合肥已建成铁路884.6公里(快速客运铁路524.3公里),铁路网密度772.9公里/万平方公里,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首位。高速路网不断优化升级,合宁、合芜、合安高速“四改八”、滁淮高速已建成通车,明巢、德上、岳武、合六叶等重点公路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2环13射”高速路网加快构建。世界级机场群拥抱国际市场,新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正在火热施工中,与西部航空达成战略合作,新桥机场正式迈入“双基地”运营新阶段。
此外,通过“多证合一”“先照后证”“证照分离”等一系列政务服务改革措施,合肥不断优化交通领域审批服务流程和方式。6个交通运输领域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实现互认核验,实现了政务服务窗口办事“证照免带”和执法检查“扫码核验”。
翻开《合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合肥“1155”大交通建设计划勾勒出一张深度“入长”的蓝图——全面支撑和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长三角西翼门户型、链接长三角与中西部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民生福祉惠享同城待遇
社保卡在多个场景实现“一卡通用”、户口迁移无需两地跑、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上万家医疗机构……截至今年7月底,长三角跨省通办的政务服务事项或相关应用场景已达138项,让老百姓享受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便利。
2021年2月19日,合肥在全省率先开展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网上迁移工作,从上海落户到合肥的徐先生来到业务办理大厅仅5分钟,就拿到了新的户口本。
目前,合肥已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了“一网通办”,长三角公积金跨省提取正式上线;异地就医扩大结算范围,2021年长三角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1.6万人次,医疗总费用4.56亿元。
今年底,位于肥西县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具备试运营条件。该院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项目,让合肥乃至安徽的百姓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儿科诊疗服务。
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教育、文化资源实现流动共享,百姓福祉迎来同城待遇。
从产业到科创,从交通到民生,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合肥不断在发展中展现自身力量,争当长三角浪潮中的“上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