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未来产业规划应该怎么做?

未来产业规划应该怎么做?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8-08 点击: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成为新的时代发展命题,中国经济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创新能力上,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比如,许多新兴的产业,国际上根本没有过,这就导致基本上没法找到案例进行借鉴;而很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创新潮流中,正处于衰退甚至倒闭的边缘,这就使得原来中国产业,尤其是内地某些园区依托龙头企业扩张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未来的产业规划,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出好用、管用、实用的规划。本文将从“新时代的产业逻辑”与“新时代的规划逻辑”两个层面探讨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理念和方法。

01

 
 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逻辑
 
 

 

 

1突破与革命

当前,全世界正处于产业新一轮变革的时代,而中国正成为这一新变革的重要引领者之一。一方面,从全世界来看,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等产业正处在突破的前沿,未来如同曾经的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等一样,将深刻影响这个时代。

 

2025年最可能的核心变革

 

1.可植入技术 

2.数字化身份 

3.视觉交互 

4.可穿戴设备联网 

5.普适计算 

6.便携式超级计算机 

7.无线存储  

8.万物互联 

9.数字化家庭 

10.智慧城市 

11.大数据决策 

12.无人驾驶汽车 

13.人工智能决策 

14.机械人服务 

15.区块链 

16.共享经济 

17.3D打印制造业 

18.3D生物打造 

19.定制人类 

20.神经科技

 

另一方面,从中国国内来看,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中国目前努力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正是瞄准着通讯技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发达国家技术的核心领域进行突破和攻坚。

 

产业领域 发展评价 代表企业
通讯技术

新一代通信领域5G领域已领先美国

华为
集成电路

自主化道路与进口替代正在发展

海思

新能源 太阳能发电和照明均处于世界同一水平 三安光电
高端装备 有差距,但国产正在逐步取代进口 深圳汇川
交通设备

轨道交通设施已国际领先,航空航天及海洋还有差距

中国中车
新材料

电子化学、锂电池、金属及纤维等材料发展迅速

宁德时代

生物医药 差距大,国内正处于原始阶段 恒瑞

 

对于产业规划而言,选择这些创新和前瞻产业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一方面,聚焦这些新兴产业领域,能够获得国家和上级政府在政策、土地以及金融等多方面支持,赢得未来;

一方面,这些领域属于高精尖领域,对于许多地方,尤其是非沿海发达地区城市,无论在企业选择、人才基础乃至产品推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

 

2

共享与融合

 

这几年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从食品、服装、家电、汽车、住宅为核心的个人消费品市场,转向以高端交通设备、智慧市政设施、国防安全设备等为核心的公共品领域。而在个人消费品市场上。

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产业规划中:

一方面对于新建个人产品,如私人汽车、家电、私人住宅等的需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品的复杂性,比如大飞机、轨道交通设施、航天卫星等,在某一城市或区域完全建立自给自足的产业链配套思路已经不适用了,而更应该针对这些领域突出生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爆款优势产品或零部件,打造模块化产业集群

 

3

区域与全球

 

国家密集的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圈的发展口号。

 

从沿海三大成熟型都市圈来看,以前更加强调开放性,面向世界市场;而未来更加强调的是区域融合,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目前制定了一系列,诸如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

 

对于其他大都市圈来说,其核心都是以省会和特大城市为核心,以前更加强调作为区域中心,未来更加强调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

 

4

生态与人文

 

新时代是生态文明引领的新时代,意味着“生态”+“人文”正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发展特征,即使是产业发展,也必须以这两者为前提。

 

因此,我们会看到近年来无论是环保督查、社保改革,都对许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致命影响,许多企业甚至因此濒临倒闭。其本质,就是中国低环境成本、低劳动力成本的旧发展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国家实操层面上,都宣告终结。

 

近年来,生态环保和健康科技已经成为十万亿级的市场,无论是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还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举个例子,在环境治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恢复植被面积最多的国家。未来,生态产业及环境效益,将成为产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02

 

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理念

 
 

 

战略

从短线操作到价值投资

区位

从地理区位到“网络区位”

产业

从物质驱动到“数字驱动”

动力

从财富优先到人才优先

环境

从底层思维到品牌思维

制度

从各司其职到多规合一

01

战略

从短线操作到价值投资

有几个城市的例子,最为显著。

 

一是杭州。杭州的崛起,跟阿里巴巴密不可分。几乎是一个企业改变了一座城市。通过杭州政府的鼎力支持,才获得了巨额的发展空间。

 

二是重庆。当年重庆为了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链,集巨资引入京东方。但与重庆笔记本产业所配套8.5代液晶面板产业线,需要300多亿人民币,京东方显然资金不足。

 

三是贵阳。贵阳市在分析自身条件以后,认为自己是发展大数据产业最适宜的地区。因此,一方面,大力招商华为、苹果等互联网巨头企业落户大数据中心,一方面积极申请政策,比如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国家大数据论坛、基金及交易所落地。

 

而在新的产业形势下,企业扩张的需求和速度在放缓,国家对于债务融资控制更为严格。这时候的核心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产业和企业进行布局,通过持续不断的政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投入,获得回报。

01

区位

从地理区位到“网络区位”

规划最看重的要素之一就是区位优势,然而未来产业发展争夺的主战场将不仅仅是有形的自然地理世界,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网络世界。

 

只要在全球的产业生态网络中,具有价值,不可替代,那么企业的规模将不再重要,同地区的所谓产业竞争在全球层面也显得没那么重要,这也是日本、德国各类规模不大的特色小镇、中小企业得以名震全球的原因,也是中国从产业园区走向特色小镇时代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01

产业

从物质驱动到“数字驱动”

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数字经济”无疑将成为产业规划的最核心内容之一。

 

一方面在需要通过内部的产业物联网和外部产业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园区服务、生产管理、研发创新、产业金融、供应链服务、产品营销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一切生产活动变成数据,实现“产业数字化”;

 

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之外,依据自身条件大力培育数字资源制造、数字创意等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新产业类型,强化对于已有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实现“数字产业化”。

01

动力

从财富优先到人才优先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新的时代里,尤其是创新型产业领域,无疑人才成为体现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

 

各地政府、园区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近些年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抢人运动,送钱、送房、送户口等各类人才政策层出不穷。

 

当然也应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思维。与其花巨资把北京、上海的人才全部引到内地,还不如内地企业和园区在上海、北京,乃至全球顶尖城市建设研发和服务中心,让他们在熟悉的地方为内地企业服务。

01

环境

从底层思维到品牌思维

无疑,过去的环境是以环保的最底线为前提,就是满足环保的最基础要求,甚至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去挑战和突破底线,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产业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看到,环境产业本身所蕴含的巨大产业机会和能量;另一方面需要将城市及产业园区环境本身,作为吸引企业、吸引投资、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长三角地区,曾经依托新加坡先进理念规划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园区品质的代表,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企业入驻。而如今,即使是各县、镇自行开发的园区,都将环境品质放在了第一位,以期望吸引以上海为代表的顶级城市辐射出的国际级人才,发展前瞻性产业。

01

制度

从各司其职到多规合一

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的进行,“多规合一”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摆脱传统产业规划无用论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如果产业规划不能与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融合,产业规划就将成为无水之源,根本无法落地;而产业规划如果不能转换成发改委系统的具体建设项目,产业规划根本就无法实施。

 

除此之外,无论是环保规划、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还是人口规划、教育设施规划等,对于产业规划的影响都将比以往更为深远。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未来产业规划应该怎么做?

2019-08-08 来源:未知 点击: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成为新的时代发展命题,中国经济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创新能力上,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比如,许多新兴的产业,国际上根本没有过,这就导致基本上没法找到案例进行借鉴;而很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创新潮流中,正处于衰退甚至倒闭的边缘,这就使得原来中国产业,尤其是内地某些园区依托龙头企业扩张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未来的产业规划,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出好用、管用、实用的规划。本文将从“新时代的产业逻辑”与“新时代的规划逻辑”两个层面探讨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理念和方法。

01

 
 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逻辑
 
 

 

 

1突破与革命

当前,全世界正处于产业新一轮变革的时代,而中国正成为这一新变革的重要引领者之一。一方面,从全世界来看,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等产业正处在突破的前沿,未来如同曾经的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等一样,将深刻影响这个时代。

 

2025年最可能的核心变革

 

1.可植入技术 

2.数字化身份 

3.视觉交互 

4.可穿戴设备联网 

5.普适计算 

6.便携式超级计算机 

7.无线存储  

8.万物互联 

9.数字化家庭 

10.智慧城市 

11.大数据决策 

12.无人驾驶汽车 

13.人工智能决策 

14.机械人服务 

15.区块链 

16.共享经济 

17.3D打印制造业 

18.3D生物打造 

19.定制人类 

20.神经科技

 

另一方面,从中国国内来看,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中国目前努力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正是瞄准着通讯技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发达国家技术的核心领域进行突破和攻坚。

 

产业领域 发展评价 代表企业
通讯技术

新一代通信领域5G领域已领先美国

华为
集成电路

自主化道路与进口替代正在发展

海思

新能源 太阳能发电和照明均处于世界同一水平 三安光电
高端装备 有差距,但国产正在逐步取代进口 深圳汇川
交通设备

轨道交通设施已国际领先,航空航天及海洋还有差距

中国中车
新材料

电子化学、锂电池、金属及纤维等材料发展迅速

宁德时代

生物医药 差距大,国内正处于原始阶段 恒瑞

 

对于产业规划而言,选择这些创新和前瞻产业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一方面,聚焦这些新兴产业领域,能够获得国家和上级政府在政策、土地以及金融等多方面支持,赢得未来;

一方面,这些领域属于高精尖领域,对于许多地方,尤其是非沿海发达地区城市,无论在企业选择、人才基础乃至产品推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

 

2

共享与融合

 

这几年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从食品、服装、家电、汽车、住宅为核心的个人消费品市场,转向以高端交通设备、智慧市政设施、国防安全设备等为核心的公共品领域。而在个人消费品市场上。

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产业规划中:

一方面对于新建个人产品,如私人汽车、家电、私人住宅等的需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品的复杂性,比如大飞机、轨道交通设施、航天卫星等,在某一城市或区域完全建立自给自足的产业链配套思路已经不适用了,而更应该针对这些领域突出生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爆款优势产品或零部件,打造模块化产业集群

 

3

区域与全球

 

国家密集的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圈的发展口号。

 

从沿海三大成熟型都市圈来看,以前更加强调开放性,面向世界市场;而未来更加强调的是区域融合,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目前制定了一系列,诸如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

 

对于其他大都市圈来说,其核心都是以省会和特大城市为核心,以前更加强调作为区域中心,未来更加强调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

 

4

生态与人文

 

新时代是生态文明引领的新时代,意味着“生态”+“人文”正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发展特征,即使是产业发展,也必须以这两者为前提。

 

因此,我们会看到近年来无论是环保督查、社保改革,都对许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致命影响,许多企业甚至因此濒临倒闭。其本质,就是中国低环境成本、低劳动力成本的旧发展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国家实操层面上,都宣告终结。

 

近年来,生态环保和健康科技已经成为十万亿级的市场,无论是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还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举个例子,在环境治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恢复植被面积最多的国家。未来,生态产业及环境效益,将成为产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02

 

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理念

 
 

 

战略

从短线操作到价值投资

区位

从地理区位到“网络区位”

产业

从物质驱动到“数字驱动”

动力

从财富优先到人才优先

环境

从底层思维到品牌思维

制度

从各司其职到多规合一

01

战略

从短线操作到价值投资

有几个城市的例子,最为显著。

 

一是杭州。杭州的崛起,跟阿里巴巴密不可分。几乎是一个企业改变了一座城市。通过杭州政府的鼎力支持,才获得了巨额的发展空间。

 

二是重庆。当年重庆为了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链,集巨资引入京东方。但与重庆笔记本产业所配套8.5代液晶面板产业线,需要300多亿人民币,京东方显然资金不足。

 

三是贵阳。贵阳市在分析自身条件以后,认为自己是发展大数据产业最适宜的地区。因此,一方面,大力招商华为、苹果等互联网巨头企业落户大数据中心,一方面积极申请政策,比如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国家大数据论坛、基金及交易所落地。

 

而在新的产业形势下,企业扩张的需求和速度在放缓,国家对于债务融资控制更为严格。这时候的核心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产业和企业进行布局,通过持续不断的政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投入,获得回报。

01

区位

从地理区位到“网络区位”

规划最看重的要素之一就是区位优势,然而未来产业发展争夺的主战场将不仅仅是有形的自然地理世界,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网络世界。

 

只要在全球的产业生态网络中,具有价值,不可替代,那么企业的规模将不再重要,同地区的所谓产业竞争在全球层面也显得没那么重要,这也是日本、德国各类规模不大的特色小镇、中小企业得以名震全球的原因,也是中国从产业园区走向特色小镇时代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01

产业

从物质驱动到“数字驱动”

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数字经济”无疑将成为产业规划的最核心内容之一。

 

一方面在需要通过内部的产业物联网和外部产业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园区服务、生产管理、研发创新、产业金融、供应链服务、产品营销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一切生产活动变成数据,实现“产业数字化”;

 

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之外,依据自身条件大力培育数字资源制造、数字创意等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新产业类型,强化对于已有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实现“数字产业化”。

01

动力

从财富优先到人才优先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新的时代里,尤其是创新型产业领域,无疑人才成为体现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

 

各地政府、园区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近些年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抢人运动,送钱、送房、送户口等各类人才政策层出不穷。

 

当然也应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思维。与其花巨资把北京、上海的人才全部引到内地,还不如内地企业和园区在上海、北京,乃至全球顶尖城市建设研发和服务中心,让他们在熟悉的地方为内地企业服务。

01

环境

从底层思维到品牌思维

无疑,过去的环境是以环保的最底线为前提,就是满足环保的最基础要求,甚至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去挑战和突破底线,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产业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看到,环境产业本身所蕴含的巨大产业机会和能量;另一方面需要将城市及产业园区环境本身,作为吸引企业、吸引投资、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长三角地区,曾经依托新加坡先进理念规划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园区品质的代表,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企业入驻。而如今,即使是各县、镇自行开发的园区,都将环境品质放在了第一位,以期望吸引以上海为代表的顶级城市辐射出的国际级人才,发展前瞻性产业。

01

制度

从各司其职到多规合一

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的进行,“多规合一”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摆脱传统产业规划无用论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如果产业规划不能与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融合,产业规划就将成为无水之源,根本无法落地;而产业规划如果不能转换成发改委系统的具体建设项目,产业规划根本就无法实施。

 

除此之外,无论是环保规划、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还是人口规划、教育设施规划等,对于产业规划的影响都将比以往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