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结构、差异扩大的贸易成因及应对途径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1-13 点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口、政策等方面。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产生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地区贸易等因素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解决要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贸易经济发展互补共赢、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基础建设投资、发展集约型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较大进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也在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形式存在很多问题。在商品贸易往来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和北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迟缓,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找到区域经济差距结构、差异扩大的贸易成因以及解决这种差异的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环境良好,交通设备齐全,港口建设比较完善,发达的海上交通为其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交通相对不够完善,自然环境受到较多限制,这些因素均导致中国出现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而导致区域间各种经济现象和条件的发展不平衡,形成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从均衡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调整,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拉越大,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发展差异化,不利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
  
  (二)生态环境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和破坏、海水污染、湿地减少、雾霾等特别严重。东部有天然的气候、雨水优势,这些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而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降雨量比较少、交通闭塞等因素,其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形成地区差异型经济发展模式,有些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环境污染却比较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发展,导致本地区经济环境严重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人口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集处在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人口比较多,导致中、东、西部人均产出存在很大差异,中部人均产值相当于东部的1/3,而西部地区则不足东部地区的1/4。三大地区人口分布的差距与它们人均产值方面的差距有重要关系。物资资本总量的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人口规模大、经济总量低的地区,人均经济总量肯定低;而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小的地区的人均经济总量比较低;东部地区人口总量适中,经济总量比较大,其人均经济总量比较大,经济发展比较好,这样就出现了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
  
  (四)政策差异
  
  经济发展过程中,南北地区、东西地区经济发展在政策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政策比较好,资金支持力度比较大,有很多实力雄厚和基础设施齐全的大型企业的支持,而且享受的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比较大,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相反,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而且享受的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比较少。尽管近几年国家比较重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实际支持力度比较小;再加上这些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物流流通业缺乏丰富资金的支持,导致其发展水平比较低。
  
  二、 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区别,不管是从生产力,还是从其自身发展方面来看都必须消除这种地区差异,应该积极发展地区协同经济,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国家发展整体布局,这样能够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结构和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0.9%,比长江三角洲大约低10个百分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区域间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发展将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实现地区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优化中国区域资源配置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缺乏跨行政区的整体产业规划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以利益为基本追求,这种发展状态下企业定位难免重叠,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难以提高,增加区域合作成本。如在京津冀经济发展规划着重发展的13个行业中,京津冀相似的行业有6个,北京、天津相似的行业有9个,河北与天津相似的行业有10个。其中天津和北京在会展、金融及服务性等方面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导致经济发展达不到预期效果,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而区域经济发展则能够避免这种经济发展弊端,有效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三) 有利于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很多,差异化也是从不同方面形成的,如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关研究显示,2013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缩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解决经济水平发展高的地区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三、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大的主要因素分析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比较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试点经济发展,实行先富带后富的经济发展方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严重的区域经济差异化,导致有些城市发展速度缓慢,跟不上改革的发展步伐。
  
  (一)经济增长差异比较大
  
  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增长率差异比较大,而且这种差异在不断扩大。从整体方面来看,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形成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相对比较慢。此外,各地区经济规模总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这些方面看,国内经济总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扩大: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差异变化不大。
  
  (二)地区产业结构因素
  
  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地区产业结构形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中西部地区更加合理,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出现严重的地区差异性。另外,区域结构效益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数就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代表这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效益越好。一般情况下,区域之间第一产业的结构效益往往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则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结构效益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效益也各不相同,这种结构差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信息技术因素
  
  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技术设计和产品成本在东部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流动性均有较大的不同。技术流通环节的生产背景与中国经济物流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人力资源、脑力劳动置入流通经济循环体系,是新兴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三产业中的餐饮业、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增值率比较高,其中以技术性流通贡献和知识贡献为主要动力,占据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这说明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必将淘汰传统经济环节中落后的经济产业,使地区经济发展逐渐摆脱孤立发展模式。但是,中西部地区的流通经济仍然以传统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特别是物流配送体系、设备运用等方面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导致流通速度较慢、资源成本较高等,严重阻碍该地区商贸流通经济的现代化运行。而沿海地区和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新技术和信息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它们拥有与世界顶尖技术设备相匹配的设备,物流流通业法比较完善,并且各个方面的发展均远远好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基础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不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贸易因素
  
  据有关数据统计,2008—2015年中国出口/GDP和净投资/GDP数据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个比值仍然在不断上升;相对于投资的增长来看,进出口贸易增长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人均GDP也取得较大进展。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均GDP明显增高,但发展不平衡。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人均GDP按照三大地带进行划分,东部地区发展最快,西部次之,中部发展比较慢。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经济发展差异,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和谐发展。
  
  (五)地区贸易差异
  
  因素中国经济贸易地带形成三大格局:中部经济贸易区、东部经济贸易区和西部经济贸易区。2002—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经济贸易形势不断上升,中部经济贸易则缓慢下降,西部地区经济贸易在平稳中缓慢下降。中国内部经济区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与地区的贸易基础也有一定关联性,从中国三大经济发展区域比较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是物资资源丰富、人力资本丰厚;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东部、中部、西部经济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业专业化、产业结构分工以及经济贸易等方面,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大量人口涌向城市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深圳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使一些城市从原来的贫困状态一跃成为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试点城市和一线大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贫困地区的人们开始纷纷向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涌入,都想通过在大城市的打拼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这种局面导致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严重失衡。
  
  国内投资的聚集一般是向东部和中西部转移,投资与技术聚集发展,大大推动了一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线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种产业和生活设施设备也逐渐完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逐渐迁入到大城市。从短期经济发展来看,这有利于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但长此以往会导致城市人口拥挤、城市承受力降低等,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二)资源分布不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涌入,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人口减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导致落后地区更加落后。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承受力下降,经济发展较快区域的本地人口失业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外来人口进入,给本地人口就业带来压力。另外,外来人口的涌入导致资源得不到较好保障,本地区资源被分割,加大城市生活压力。
  
  (三)生活成本增长
  
  不合理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涌入,导致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这种因素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人们的继续迁移,一部分人到大城市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之后,没有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而是留在一线大城市发展和生活。这种情况导致一线大城市生活成本进一步提高,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们在高物价的压力下生活,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五、 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结构、 差异扩大的途径
  
  通过以上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结构、差异扩大的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在不断扩大,这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的不断扩大,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必须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区域双向发展体系,各个地区经济体系的对接是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市场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之间资本、技术及资源配置出现比较严重的不对称,区域之间应建立合作机制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已经形成区域合作和利益协调机制,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层层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积极落实和推动重大合作事务、城市间专项合作事业的发展。但中国其他很多地区之间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国家要积极构建统筹协作机制,建立统一的协同发展目标,促进区域统筹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 注重区域贸易经济发展
  
  的互补共赢不同地区市场上消费的产品各有不同,在经济交易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商品特点实现合作共赢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地区商品的双向互动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它能够提高商流、信息流及物流的效率。互补性是区域双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区域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可能完全来自本区域,其他区域的日用消费品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就形成贸易互补,从而建立双向经济往来的主要条件,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中的滞留问题,而且还可以拉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区域共赢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 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基础建设投资
  
  过去中国把经济发展精力放在东部和一线城市,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视不够,资金投入比较少,导致当地经济发展滞后。鉴于此,国家必须重视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投入。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利用多种资源培养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学习型和就业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中西部地区一些倾斜政策,加中西部地区科学技术发展扶持力度,积极引入先进工艺设备。同时还要注重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交通设施、生活设施、健身设施等。政府要积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降低公共资金投入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推动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四)注重集约型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延扩大促进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付出较高的发展代价,如“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等均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综合生产率的高低关系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地位。从贸易方面来看,不管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一般都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本地区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均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协调、和谐发展必须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经济发展重点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加快地区间的贸易市场发展,联动发展国外贸易和国内地区间贸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结构、差异扩大的贸易成因及应对途径

2017-01-13 来源:未知 点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口、政策等方面。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产生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地区贸易等因素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解决要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贸易经济发展互补共赢、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基础建设投资、发展集约型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较大进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也在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形式存在很多问题。在商品贸易往来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和北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迟缓,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找到区域经济差距结构、差异扩大的贸易成因以及解决这种差异的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环境良好,交通设备齐全,港口建设比较完善,发达的海上交通为其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交通相对不够完善,自然环境受到较多限制,这些因素均导致中国出现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而导致区域间各种经济现象和条件的发展不平衡,形成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从均衡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调整,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拉越大,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发展差异化,不利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
  
  (二)生态环境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和破坏、海水污染、湿地减少、雾霾等特别严重。东部有天然的气候、雨水优势,这些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而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降雨量比较少、交通闭塞等因素,其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形成地区差异型经济发展模式,有些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环境污染却比较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发展,导致本地区经济环境严重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人口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集处在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人口比较多,导致中、东、西部人均产出存在很大差异,中部人均产值相当于东部的1/3,而西部地区则不足东部地区的1/4。三大地区人口分布的差距与它们人均产值方面的差距有重要关系。物资资本总量的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人口规模大、经济总量低的地区,人均经济总量肯定低;而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小的地区的人均经济总量比较低;东部地区人口总量适中,经济总量比较大,其人均经济总量比较大,经济发展比较好,这样就出现了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
  
  (四)政策差异
  
  经济发展过程中,南北地区、东西地区经济发展在政策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政策比较好,资金支持力度比较大,有很多实力雄厚和基础设施齐全的大型企业的支持,而且享受的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比较大,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相反,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而且享受的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比较少。尽管近几年国家比较重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实际支持力度比较小;再加上这些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物流流通业缺乏丰富资金的支持,导致其发展水平比较低。
  
  二、 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区别,不管是从生产力,还是从其自身发展方面来看都必须消除这种地区差异,应该积极发展地区协同经济,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国家发展整体布局,这样能够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结构和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0.9%,比长江三角洲大约低10个百分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区域间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发展将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实现地区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优化中国区域资源配置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缺乏跨行政区的整体产业规划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以利益为基本追求,这种发展状态下企业定位难免重叠,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难以提高,增加区域合作成本。如在京津冀经济发展规划着重发展的13个行业中,京津冀相似的行业有6个,北京、天津相似的行业有9个,河北与天津相似的行业有10个。其中天津和北京在会展、金融及服务性等方面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导致经济发展达不到预期效果,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而区域经济发展则能够避免这种经济发展弊端,有效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三) 有利于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很多,差异化也是从不同方面形成的,如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关研究显示,2013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缩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解决经济水平发展高的地区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三、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大的主要因素分析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比较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试点经济发展,实行先富带后富的经济发展方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严重的区域经济差异化,导致有些城市发展速度缓慢,跟不上改革的发展步伐。
  
  (一)经济增长差异比较大
  
  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增长率差异比较大,而且这种差异在不断扩大。从整体方面来看,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形成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相对比较慢。此外,各地区经济规模总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这些方面看,国内经济总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扩大: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差异变化不大。
  
  (二)地区产业结构因素
  
  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地区产业结构形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中西部地区更加合理,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出现严重的地区差异性。另外,区域结构效益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数就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代表这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效益越好。一般情况下,区域之间第一产业的结构效益往往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则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结构效益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效益也各不相同,这种结构差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信息技术因素
  
  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技术设计和产品成本在东部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流动性均有较大的不同。技术流通环节的生产背景与中国经济物流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人力资源、脑力劳动置入流通经济循环体系,是新兴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三产业中的餐饮业、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增值率比较高,其中以技术性流通贡献和知识贡献为主要动力,占据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这说明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必将淘汰传统经济环节中落后的经济产业,使地区经济发展逐渐摆脱孤立发展模式。但是,中西部地区的流通经济仍然以传统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特别是物流配送体系、设备运用等方面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导致流通速度较慢、资源成本较高等,严重阻碍该地区商贸流通经济的现代化运行。而沿海地区和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新技术和信息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它们拥有与世界顶尖技术设备相匹配的设备,物流流通业法比较完善,并且各个方面的发展均远远好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基础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不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贸易因素
  
  据有关数据统计,2008—2015年中国出口/GDP和净投资/GDP数据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个比值仍然在不断上升;相对于投资的增长来看,进出口贸易增长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人均GDP也取得较大进展。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均GDP明显增高,但发展不平衡。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人均GDP按照三大地带进行划分,东部地区发展最快,西部次之,中部发展比较慢。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经济发展差异,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和谐发展。
  
  (五)地区贸易差异
  
  因素中国经济贸易地带形成三大格局:中部经济贸易区、东部经济贸易区和西部经济贸易区。2002—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经济贸易形势不断上升,中部经济贸易则缓慢下降,西部地区经济贸易在平稳中缓慢下降。中国内部经济区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与地区的贸易基础也有一定关联性,从中国三大经济发展区域比较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是物资资源丰富、人力资本丰厚;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东部、中部、西部经济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业专业化、产业结构分工以及经济贸易等方面,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大量人口涌向城市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深圳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使一些城市从原来的贫困状态一跃成为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试点城市和一线大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贫困地区的人们开始纷纷向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涌入,都想通过在大城市的打拼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这种局面导致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严重失衡。
  
  国内投资的聚集一般是向东部和中西部转移,投资与技术聚集发展,大大推动了一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线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种产业和生活设施设备也逐渐完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逐渐迁入到大城市。从短期经济发展来看,这有利于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但长此以往会导致城市人口拥挤、城市承受力降低等,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二)资源分布不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涌入,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人口减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导致落后地区更加落后。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承受力下降,经济发展较快区域的本地人口失业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外来人口进入,给本地人口就业带来压力。另外,外来人口的涌入导致资源得不到较好保障,本地区资源被分割,加大城市生活压力。
  
  (三)生活成本增长
  
  不合理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涌入,导致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这种因素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人们的继续迁移,一部分人到大城市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之后,没有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而是留在一线大城市发展和生活。这种情况导致一线大城市生活成本进一步提高,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们在高物价的压力下生活,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五、 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结构、 差异扩大的途径
  
  通过以上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结构、差异扩大的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在不断扩大,这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的不断扩大,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必须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区域双向发展体系,各个地区经济体系的对接是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市场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之间资本、技术及资源配置出现比较严重的不对称,区域之间应建立合作机制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已经形成区域合作和利益协调机制,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层层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积极落实和推动重大合作事务、城市间专项合作事业的发展。但中国其他很多地区之间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国家要积极构建统筹协作机制,建立统一的协同发展目标,促进区域统筹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 注重区域贸易经济发展
  
  的互补共赢不同地区市场上消费的产品各有不同,在经济交易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商品特点实现合作共赢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地区商品的双向互动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它能够提高商流、信息流及物流的效率。互补性是区域双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区域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可能完全来自本区域,其他区域的日用消费品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就形成贸易互补,从而建立双向经济往来的主要条件,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中的滞留问题,而且还可以拉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区域共赢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 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基础建设投资
  
  过去中国把经济发展精力放在东部和一线城市,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视不够,资金投入比较少,导致当地经济发展滞后。鉴于此,国家必须重视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投入。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利用多种资源培养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学习型和就业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中西部地区一些倾斜政策,加中西部地区科学技术发展扶持力度,积极引入先进工艺设备。同时还要注重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交通设施、生活设施、健身设施等。政府要积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降低公共资金投入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推动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四)注重集约型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延扩大促进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付出较高的发展代价,如“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等均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综合生产率的高低关系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地位。从贸易方面来看,不管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一般都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本地区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均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协调、和谐发展必须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经济发展重点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加快地区间的贸易市场发展,联动发展国外贸易和国内地区间贸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