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1-23 点击: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不同步所存在的必然现象。京津冀经济区是国家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打造的第三个经济核心区。将北京、天津、河北划到一个经济发展圈,但就3个地区多年的发展状况,区城内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严重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加强局部区域发展、加大部署人才战略能有助于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促进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分析
  
  目前,京津冀区域内在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综合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内发展也不均衡。
  
  从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拥有最优配备,经济水平竞争力远高于其他地区。天津作为离北京最近的直辖市,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滨海新区作为天津下辖的改革试验区和创新区,为天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动力与活力。与北京、天津两市相比,河北差距较大,远低于京津两地。河北省内部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均衡,沿海地区(唐山、秦皇岛)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地,离北京较近的城市(廊坊、邢台)发展相对较快。可见,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差异较大。
  
  从城市储备的综合实力来看,北京无疑是综合实力水平最高的城市,在全国也处于最高位置,而且远高于其他城市。天津城区发展较快,是北方著名的港口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具备良好的科技、人才、技术基础,制造业、物流业发达。天津在保持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自主知识产业的扶持,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基地。处于沿海地带的河北省城市,唐山凭借技术和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电力等传统核心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水平较高。秦皇岛凭借港口地理位置,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外资涌入,开发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打造了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处于内陆的河北省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城市化率低。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综合差异分析
  
  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主要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向河北地区辐射。由于工资待遇、福利保障方面北京、天津占有绝对优势,带动技术、资源和人才流入,加重了河北地区的经济放缓,致使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差异越来越大。
  
  (一)资源配置因素
  
  地区资源配置的优劣影响了经济发达程度和速度。北京、天津所具备的政治资源和自然资源比河北地区更加优越,优势更加明显,发展自然更加快速。但河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能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逐步缩小经济差异。
  
  (二)产业结构因素
  
  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制约了经济发展态势和势头。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可以发现,北京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更加先进,经济产出更加高效;天津与河北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基本属于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水平较低,而且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相比之下,天津比河北更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程度河北地区更加落后,差距更大,而天津又落后于北京。可见,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对外开放因素
  
  京津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很不均衡。北京以其在政治、地理、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加快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经济水平不断拉升,并保持绝对的优势地位。天津凭借滨海港口位置和新区开放的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对外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不断缩短与北京的差距。但河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拉动经济增长能力较弱,因此,河北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出台引入外资的优惠政策,加大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逐步扩大对外开发程度。
  
  (四)人力资本因素
  
  条件越优越,越能带动人力资源的流动。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要远高于河北地区,相对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生活环境、人文状态等情况更加优越,更能吸引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素质更加优质。相反,河北地区不仅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还会出现大量人才外流的状况,人才的流失又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造成经济发展瓶颈,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路径选择
  
  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长足发展,需从社会、经济、政治各个方面消除差异,打破区域壁垒,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加强三地之间的产业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尤为必要。
  
  1.第一产业的调整

  
  历来,京津两地的粮食、海鲜、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主要依靠河北省的供给,但是河北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京津两地应该进一步弱化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功能,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同时,派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到河北省,帮助其进行农产品的产业研究,调整农业区的布局,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2.第二产业的调整
  
  北京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北京科技、人才资源的优势,发展知识型、高新技术型与创新型的产业,北京把首钢和北京焦化等大型企业向河北搬迁,就是这一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交通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与北京存在着产业同构性,因此天津应该借助自己的海港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河北省的工业化程度较低,存在着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所以最重要的是吸纳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承接京津两地转移过来的产业,大力开发,提高科技含量,形成跨行政区的产业链。
  
  3.第三产业的调整
  
  北京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京津两地,处于核心与主导地位,所以,要重点搭建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北京的现代金融与信息等新型服务业发展较快、较好,可以向京津两地辐射,加快与京津两地第三产业的整合。另外,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北京主要是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天津是滨海旅游资源为特色,而河北的秦皇岛、承德、保定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京津冀三地应该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联合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加强三地旅游产业之间的合作,促其协调发展。
  
  (二)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人均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大。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保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
  
  一是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把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在京津冀地区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二是加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综合治理。坚决取缔小煤矿、小铁矿等不符合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矿产资源企业,设立专项基金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利用资源结合起来。增强人们的资源危机意识,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珍爱环境。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并重的原则,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利用。
  
  (三)促进河北的大力发展

  
  河北地区在京津冀地区实力相对较弱,城市化水平较低,要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加大河北地区的发展力度,构建其合理有效的发展环境。
  
  1.推动全省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河北省要大力加强道路、水电、通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建设环境。
  
  2.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推进可以促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所需的劳动力,以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3.加快秦皇岛、唐山等城市建设
  
  唐山、秦皇岛等城市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从其地理位置看,都是沿海城市,容易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引进外商投资方面占有优势,秦皇岛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因此这两个城市要利用区域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的进程。要尽快形成完善的区域内产业链,加快与京津两地的合作,发挥好窗口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工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4.发挥中小城镇联动发展作用

  
  在京津冀区域中还有很多中小城镇,它们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合理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减少失业人口,促进农业现代化。对于缩小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部署人才发展战略
  
  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为此,京津冀区域之间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还需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天津、河北去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指的是经济,而且是全方位的一体化,区域资源不共享、不对称,对于人才的引进和流动是极大的制约,是影响北京的高科技人才向天津、河北流动的巨大障碍,北京、天津、河北必须在包括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各个方面,在生活、工作上给予在京津冀地区工作的人员创造公平、方便的条件,这样人才才能在京津冀区域自由流动。只要人们感觉在北京、天津、河北工作、生活没什么区别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差距才能从本质上消除。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

2016-11-23 来源:未知 点击: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不同步所存在的必然现象。京津冀经济区是国家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打造的第三个经济核心区。将北京、天津、河北划到一个经济发展圈,但就3个地区多年的发展状况,区城内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严重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加强局部区域发展、加大部署人才战略能有助于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促进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分析
  
  目前,京津冀区域内在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综合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内发展也不均衡。
  
  从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拥有最优配备,经济水平竞争力远高于其他地区。天津作为离北京最近的直辖市,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滨海新区作为天津下辖的改革试验区和创新区,为天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动力与活力。与北京、天津两市相比,河北差距较大,远低于京津两地。河北省内部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均衡,沿海地区(唐山、秦皇岛)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地,离北京较近的城市(廊坊、邢台)发展相对较快。可见,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差异较大。
  
  从城市储备的综合实力来看,北京无疑是综合实力水平最高的城市,在全国也处于最高位置,而且远高于其他城市。天津城区发展较快,是北方著名的港口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具备良好的科技、人才、技术基础,制造业、物流业发达。天津在保持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自主知识产业的扶持,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基地。处于沿海地带的河北省城市,唐山凭借技术和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电力等传统核心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水平较高。秦皇岛凭借港口地理位置,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外资涌入,开发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打造了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处于内陆的河北省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城市化率低。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综合差异分析
  
  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主要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向河北地区辐射。由于工资待遇、福利保障方面北京、天津占有绝对优势,带动技术、资源和人才流入,加重了河北地区的经济放缓,致使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差异越来越大。
  
  (一)资源配置因素
  
  地区资源配置的优劣影响了经济发达程度和速度。北京、天津所具备的政治资源和自然资源比河北地区更加优越,优势更加明显,发展自然更加快速。但河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能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逐步缩小经济差异。
  
  (二)产业结构因素
  
  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制约了经济发展态势和势头。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可以发现,北京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更加先进,经济产出更加高效;天津与河北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基本属于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水平较低,而且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相比之下,天津比河北更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程度河北地区更加落后,差距更大,而天津又落后于北京。可见,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对外开放因素
  
  京津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很不均衡。北京以其在政治、地理、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加快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经济水平不断拉升,并保持绝对的优势地位。天津凭借滨海港口位置和新区开放的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对外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不断缩短与北京的差距。但河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拉动经济增长能力较弱,因此,河北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出台引入外资的优惠政策,加大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逐步扩大对外开发程度。
  
  (四)人力资本因素
  
  条件越优越,越能带动人力资源的流动。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要远高于河北地区,相对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生活环境、人文状态等情况更加优越,更能吸引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素质更加优质。相反,河北地区不仅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还会出现大量人才外流的状况,人才的流失又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造成经济发展瓶颈,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路径选择
  
  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长足发展,需从社会、经济、政治各个方面消除差异,打破区域壁垒,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加强三地之间的产业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尤为必要。
  
  1.第一产业的调整

  
  历来,京津两地的粮食、海鲜、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主要依靠河北省的供给,但是河北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京津两地应该进一步弱化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功能,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同时,派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到河北省,帮助其进行农产品的产业研究,调整农业区的布局,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2.第二产业的调整
  
  北京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北京科技、人才资源的优势,发展知识型、高新技术型与创新型的产业,北京把首钢和北京焦化等大型企业向河北搬迁,就是这一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交通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与北京存在着产业同构性,因此天津应该借助自己的海港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河北省的工业化程度较低,存在着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所以最重要的是吸纳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承接京津两地转移过来的产业,大力开发,提高科技含量,形成跨行政区的产业链。
  
  3.第三产业的调整
  
  北京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京津两地,处于核心与主导地位,所以,要重点搭建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北京的现代金融与信息等新型服务业发展较快、较好,可以向京津两地辐射,加快与京津两地第三产业的整合。另外,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北京主要是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天津是滨海旅游资源为特色,而河北的秦皇岛、承德、保定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京津冀三地应该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联合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加强三地旅游产业之间的合作,促其协调发展。
  
  (二)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人均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大。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保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
  
  一是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把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在京津冀地区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二是加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综合治理。坚决取缔小煤矿、小铁矿等不符合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矿产资源企业,设立专项基金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利用资源结合起来。增强人们的资源危机意识,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珍爱环境。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并重的原则,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利用。
  
  (三)促进河北的大力发展

  
  河北地区在京津冀地区实力相对较弱,城市化水平较低,要缩小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加大河北地区的发展力度,构建其合理有效的发展环境。
  
  1.推动全省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河北省要大力加强道路、水电、通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建设环境。
  
  2.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推进可以促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所需的劳动力,以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3.加快秦皇岛、唐山等城市建设
  
  唐山、秦皇岛等城市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从其地理位置看,都是沿海城市,容易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引进外商投资方面占有优势,秦皇岛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因此这两个城市要利用区域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的进程。要尽快形成完善的区域内产业链,加快与京津两地的合作,发挥好窗口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工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4.发挥中小城镇联动发展作用

  
  在京津冀区域中还有很多中小城镇,它们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合理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减少失业人口,促进农业现代化。对于缩小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部署人才发展战略
  
  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为此,京津冀区域之间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还需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天津、河北去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指的是经济,而且是全方位的一体化,区域资源不共享、不对称,对于人才的引进和流动是极大的制约,是影响北京的高科技人才向天津、河北流动的巨大障碍,北京、天津、河北必须在包括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各个方面,在生活、工作上给予在京津冀地区工作的人员创造公平、方便的条件,这样人才才能在京津冀区域自由流动。只要人们感觉在北京、天津、河北工作、生活没什么区别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差距才能从本质上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