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于“山西区域经济组群式发展”的调查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0-12 点击:

  调研报告
  
  区域组群式发展是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是城乡统筹规划、产业优化布局、要素整合配置等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的具体化。当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环渤海湾城市群和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等组群式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山西省在区域组群式发展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区域组群式发展三种模式
  
  区域组群式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格局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实现方式,区域组群式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圈的区域组群式发展在空间结构、区域联系等方面各具特点。
  
  单核辐射模式→以一个大型城市为核心,依托水陆空等交通条件,向外辐射多个城市,形成由核心向外、圈层不断扩展的放射状城市群空间模式。典型代表: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
  
  双核引领模式→以两个大型城市为核心,依托政策、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集聚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多个城市发展。其中,两大核心城市在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辐射能力等多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典型代表: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单核多极模式→以一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多个大型城市为副中心,组群内部多极化特征显著,逐步发展形成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模式。它与单核辐射模式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城市组群内部非核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典型代表:长三角城市群。
  
  坚持创新加快协同发展
  
  开展组群式发展的理论创新。山西省区域组群式发展,应立足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剖析其产业链条市场组织、空间集聚等基本市场经济规律,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发挥更好引导作用进行双优势结合,探索组群式发展产业转移与综合交通网络构建、重大项目建设等之间关联机制的新理论;打破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壁垒,建立组群式发展空间、产业和交通三者高度协同、交互融洽的新理论方法和发展规划体系。
  
  探索组群式发展的机制创新。区域组群式发展的利益共享要通过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实现,建立有利于组群内产业体系发展的市场经济新机制。应以城市群发展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为主线,以“国家、全省、区域”三结合的视野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发挥不同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形成城市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竞争力强的区域组群一体化产业链。
  
  实践组群式发展的模式创新。山西省区域组群式发展,应按照“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原则进行分工合作,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相连相通、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从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协调等方面建立城市群一体化推进实施机制,大但尝试和探索区域组群式发展的协同合作新模式。
  
  明晰布局实现梯次推进
  
  打造一个中心,增强核心区域竞争力。组群式发展具有多个城区,每个城区都是其城镇组群的核心,几个城区中的中心城区则是整个城市的核心。组群式城市每个城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如何,都体现着各自城镇组群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如何,又体现着整个组群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组群式发展的重点是其各个城区,中心城区则是其重中之重。对于山西来说,区域组群式发展要突出中心城区地位,顺应城市“均衡发展→极化发展→拉动发展”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各个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城市发展策略。重点是提升太原都市圈的带动能力,以太原晋中共建区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按照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的原则,率先在通信、城市道路、公交、轨道交通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推进两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
  
  构建区域增长极,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组群式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层次性的城镇规模分布,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应呈“金字塔”型,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区域组群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组群式发展各城区都有着不同的地理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突出中心城区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城区的基础条件,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山西区域组群式发展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扩散能效,由区域核心城市优质的资源,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重点是促进省内区域板块崛起,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城镇组群为依托,加快建设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
  
  发展经济带,串连区域各组群。经济带发展亦称通道经济,是指依托良好的(或潜在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以交通通道、产业链纽带为基础,以接受区域核心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为途径,以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和分工为手段,依托经济带的优势,并通过市场手段,构建城市走廊、产业走廊,促进产业向经济带集聚和扩散,从而实现经济带区域跨越式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山西区域组群式发展应包括各类经济带的发展,以“条状”发展串起各“板块”,更好地实现全省地区间及与省外各区域协作互动发展。重点是打造沿黄经济带、108廊带等经济带,把山西沿黄经济带建设成为与黄河上下游经济区和国内外市场相联结、与京津冀都市圈和中原城市圈相融合,外向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相促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引领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崛起的新型流域经济带。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于“山西区域经济组群式发展”的调查

2016-10-12 来源:未知 点击:

  调研报告
  
  区域组群式发展是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是城乡统筹规划、产业优化布局、要素整合配置等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的具体化。当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环渤海湾城市群和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等组群式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山西省在区域组群式发展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区域组群式发展三种模式
  
  区域组群式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格局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实现方式,区域组群式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圈的区域组群式发展在空间结构、区域联系等方面各具特点。
  
  单核辐射模式→以一个大型城市为核心,依托水陆空等交通条件,向外辐射多个城市,形成由核心向外、圈层不断扩展的放射状城市群空间模式。典型代表: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
  
  双核引领模式→以两个大型城市为核心,依托政策、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集聚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多个城市发展。其中,两大核心城市在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辐射能力等多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典型代表: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单核多极模式→以一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多个大型城市为副中心,组群内部多极化特征显著,逐步发展形成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模式。它与单核辐射模式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城市组群内部非核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典型代表:长三角城市群。
  
  坚持创新加快协同发展
  
  开展组群式发展的理论创新。山西省区域组群式发展,应立足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剖析其产业链条市场组织、空间集聚等基本市场经济规律,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发挥更好引导作用进行双优势结合,探索组群式发展产业转移与综合交通网络构建、重大项目建设等之间关联机制的新理论;打破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壁垒,建立组群式发展空间、产业和交通三者高度协同、交互融洽的新理论方法和发展规划体系。
  
  探索组群式发展的机制创新。区域组群式发展的利益共享要通过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实现,建立有利于组群内产业体系发展的市场经济新机制。应以城市群发展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为主线,以“国家、全省、区域”三结合的视野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发挥不同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形成城市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竞争力强的区域组群一体化产业链。
  
  实践组群式发展的模式创新。山西省区域组群式发展,应按照“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原则进行分工合作,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相连相通、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从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协调等方面建立城市群一体化推进实施机制,大但尝试和探索区域组群式发展的协同合作新模式。
  
  明晰布局实现梯次推进
  
  打造一个中心,增强核心区域竞争力。组群式发展具有多个城区,每个城区都是其城镇组群的核心,几个城区中的中心城区则是整个城市的核心。组群式城市每个城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如何,都体现着各自城镇组群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如何,又体现着整个组群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组群式发展的重点是其各个城区,中心城区则是其重中之重。对于山西来说,区域组群式发展要突出中心城区地位,顺应城市“均衡发展→极化发展→拉动发展”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各个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城市发展策略。重点是提升太原都市圈的带动能力,以太原晋中共建区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按照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的原则,率先在通信、城市道路、公交、轨道交通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推进两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
  
  构建区域增长极,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组群式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层次性的城镇规模分布,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应呈“金字塔”型,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区域组群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组群式发展各城区都有着不同的地理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突出中心城区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城区的基础条件,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山西区域组群式发展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扩散能效,由区域核心城市优质的资源,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重点是促进省内区域板块崛起,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城镇组群为依托,加快建设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
  
  发展经济带,串连区域各组群。经济带发展亦称通道经济,是指依托良好的(或潜在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以交通通道、产业链纽带为基础,以接受区域核心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为途径,以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和分工为手段,依托经济带的优势,并通过市场手段,构建城市走廊、产业走廊,促进产业向经济带集聚和扩散,从而实现经济带区域跨越式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山西区域组群式发展应包括各类经济带的发展,以“条状”发展串起各“板块”,更好地实现全省地区间及与省外各区域协作互动发展。重点是打造沿黄经济带、108廊带等经济带,把山西沿黄经济带建设成为与黄河上下游经济区和国内外市场相联结、与京津冀都市圈和中原城市圈相融合,外向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相促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引领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崛起的新型流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