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一带一路” 战略下四大领域发展机遇研究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16 点击:

  “一带一路” 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与部分国家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 部分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性进展, 丝路基金、 亚投行稳步有序推进, 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总体形势向好。 “一带一路” 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纲领, 为我国的基础设施产业链、 交通运输行业与物流领域、 能源领域、 金融领域等四大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相关领域企业实现 “走出去” 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助力, 为四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一、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阶段性进展
  
  2013 年 9 月, 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 年 10 月,习近平在访问东盟国家时又提出了建设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 年 11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015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整体框架, 指出沿线各国的合作规划措施主要包括 “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第一,中国与沿线部分国家共同建立了“一带一路”
  
  的合作框架,签署了多份一揽子合作协议,确立了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国与匈牙利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蒙古、俄罗斯签署了《关于编制建设中蒙饿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重大产能合作 28 个项目的合作协议。
  
  第二,“一带一路” 战略在部分重大项目上与其他国家实现对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与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欧洲“容克投资计划”、越南“两廊一圈”等项目形成了对接,中国与印尼签署雅加达 - 万隆高铁合作建设框架协议,莫斯科 - 北京高铁、莫斯科 - 喀山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塔公路、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白工业园等项目全面有序推进。
  
  第三,金融系统发挥了支撑作用,丝路基金全面启动运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功筹备与推进。 2016 年 1月 16 日,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进行,吸引了超过 60 个国家加入其中。 亚投行将进一步增加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改善亚洲发展中成员国的投资环境,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 2015 年我国贸易和对外投资总体形势向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 2015 年 1月到 11 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 49 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 投资金额达到 140.1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5.3% 。
  
  2015 年 1 月到 10 月,“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在中国实际投资金额达到 6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 。
  
  二、 “一带一路”战略下四大领域迎来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包括 26 个国家地区,覆盖 44 亿人口,占全世界 63% ,总经济规模达到 21 万亿美元,占全世界 29%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占全世界 23.9% ,欧亚大陆的铁路网长度达 8.1 万公里。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相关领域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带来了实质性的发展机遇。
  
  1. 基础设施产业链。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多为欠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最为迫切; 同时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存在过剩的产能,“一带一路”为国内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基础设施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包括钢铁行业、建材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筑行业、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等,涵盖国内多个重要行业。
  
  第一,“一带一路”将拉动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的需求,创造相关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大约占一国 GDP 的 5% 估算,“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将多达每年 1.05 万亿美元, 对于钢铁、建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原材料有巨大的需求。 为了满足飞速增长的需求,各国将会大量进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原材料,进而拉动我国相关行业的需求,增加我国的出口量。以钢铁行业为例,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 2015 年沿线国家或地区公布的在建、拟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 1.04 万亿元人民币, 按照每亿元基础建设投资带动 600 万吨建筑钢材的需求量测算,可以拉动 624 亿吨钢材的需求。 而“一带一路”的所有 64 个沿线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 70% 以上,我国钢铁行业的出口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一带一路” 将促进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转移过剩的产能,实现基础设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 走出去 ” 的转型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面临发展的瓶颈,国内产能过剩。一方面,出口的阻力不断增加,南北美洲和东南亚国家对于我国钢铁行业、建材行业等采取的反倾销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基础设施产业链相关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将会消耗大量的库存,将过剩的产能转移至“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出口市场方向转向中亚等地区,突破钢铁行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上部分行业的发展模式属于盲目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特性为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部分行业的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也进一步加剧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产业链上的多数企业不仅可以向国外市场转移过剩的产能,还可以引导企业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建立国外生产基地,缓解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促使我国钢铁企业在此机遇下实现“走出去”的转型目标。
  
  第三,“一带一路”将帮助周边欠发达国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互助过程。 中国在输出基础设施产业链过剩产能的同时,也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技术带至周边欠发达国家,帮助周边国家快速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如果仅靠自身国家的实力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国家建设,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下可以缩短一半以上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而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是难得一见的发展机遇。 在此过程中,中国和周边的欠发达国家达到了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
  
  2. 交通运输业与物流领域。 2015 年 5 月 7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当前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意见》, 强调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支撑作用,提出将打造“一带一路”交通走廊、构建海上丝绸之路走廊。 2015 年 6 月 1 日,交通运输部提出的《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施方案》正式审批通过,同一日商务部也印发了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 ( 2015-2020年)》,提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升陆路、海路通达水平。
  
  交通运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先导性和支撑性的作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能够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和支撑。 “一带一路”战略下,构建交通运输业的格局可以分为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陆上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积极构建海上运输通道,依托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沿海港口为节点,完成海上互联互通。第三,创造良好的国际运输环境,推动跨境运输的合作和共享,推进跨境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共享。
  
  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的铁路货运量、道路货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居世界第一,2014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 140 亿件,同比增长 52% ,跃升世界第一。 然而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 2014 )》, 2013 年中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了 18%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该指标仅为 8% 左右, 中国该指标的取值也高于其他金砖国家,印度的取值为 13% ,巴西为 11.6% ,数据显示中国单位 GDP 消耗物流资源高于其他国家, 物流效率较低。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布局为物流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为专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发展专业物流、提升物流效率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建设陆上、海上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专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加快了专业物流的发展进程。 第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铁路大动脉的建设将提升物流业整体效率。 中国计划建设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的泛东南亚铁路网络,建立东南亚国家的铁路动脉。 铁路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石,“一带一路”背景下铁路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物流业效率的提高。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贸易的畅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助于物流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五通”的合作规划之一,我国将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领域、推动新型贸易合作模式、消除贸易壁垒与投资壁垒、加快贸易便利化举措的实施。 物流领域作为贸易的支持性行业,伴随着贸易的扩张物流领域也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能源领域。 拓展新的稳定的能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能源领域上中下游产业均带来了利好。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能源开发区域。 与我国新疆接壤的中亚地区国家的油气资源极大丰富, 是仅次于中东的全球第二大能源储藏地。 与我国比邻的俄罗斯的油气储藏量也极为可观,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我国可以发展中亚地区及俄罗斯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同时随着国内天然气的普及和需求量的增加,我国可以进一步增加经由新疆从中亚地区进口天然气的总量。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油气进口输送需求, 新疆将构建陆上能源大通道,建设多条油气输送管道,以及配套的电路网络、交通运输网络,我国能源开发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能源加工炼化中心的建设。 目前除俄罗斯外,中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加工中心。 “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能源通道的大力建设,使欧亚大陆沿线地区对于能源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炼化中心需求不断加大,中国的能源加工炼化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 同时,发展加工炼化产业有助于中国在能源产业链上的扩展和延伸,提升中国在能源产业链上的地位,实现与能源出口国家的合作共赢。
  
  最后,“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了能源领域下游市场和服务产业的发展。 围绕能源开发、加工的下游市场和服务产业,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于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必将打破当前能源市场由西方国家严格把控的局面,带动能源领域的格局变动。 近年来能源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 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对于能源领域的控制从资源争夺战转向了市场争夺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能源消耗量不断增长,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市场国家,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将会有所提升,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有望在欧亚大陆形成庞大的能源市场体系,从而影响国际能源格局。 未来可能的国际能源格局变动,对于中国能源领域的下游产业来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 战略下亚欧大陆交通设施的互通互达,将会影响能源运输的格局,当前能源运输的主要途径是经由马六甲海峡进行海路运输,亚欧大陆陆运通道的建设将改打破能源运输的单一选择,形成与海路运输并重的陆路运输通道,促进能源运输布局更加合理、完善。
  
  4. 金融领域。 当前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型、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创新型、集约型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战略中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规划措施为新常态经济下的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第一,设施联通是金融业资金的主要投资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资金量非常庞大。 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 70 多个在建的合作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 80 亿美元,将带动企业投资 100 亿美元,预计年产值将超过 200 亿美元,这将为我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多家银行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需求提出了跨境融资方案。 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对中吉乌公路、中哈原油管道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支持,发放金额可观的贷款,投资项目相关企业发行债券。
  
  第二,贸易畅通需要金融业服务支持。 “一带一路”战略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贸易畅通,消除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我国实现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推进贸易便利化的目标。 预计未来 10 年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将超过2.5 万亿美元,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金融服务体系在实现贸易畅通的过程中将发挥支撑作用,贸易企业在“走出去”
  
  的过程中需要金融业提供跨境贷款、 跨境人民币结算、结汇与售汇等方面的服务支持, 帮助企业降低汇兑成本、降低汇率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更为紧密,金融业推进外汇集中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创新产品将称为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资金融通是金融业的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的储蓄率非常高, 对外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应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原则, 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资金融通,这是我国乃至沿线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共同目标。 随着亚投行的筹备与推行,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将扩大,亚洲债券市场将扩大开放,人民币在沿线地区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金融业海外业务的推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受益其中的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银行业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建立海外经营网络,一方面银行业的客户范围有所扩大,跨国集团公司、离岸金融客户将成为未来主要客户群体;另一方面,银行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加快,在融资、信用证、债券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了“一带一路”项目库,涉及 64 个国家,项目数量超过 900 个,投资金融超过 8 000 亿美元。 中国工商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 17个国家铺设了 70 多家分支结构, 将加速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营网络,提供融资支持和所需金融服务。 中国建设银行提出了服务“一带一路”的金融方案,包括配套的信贷政策和产品政策,充分把握“一带一路”蕴含的重要商机,将其作为业务转型的重点,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保险业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提供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与资金融通机制,发挥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一带一路”战略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保险基金的运用可以投入新的领域,扩大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相关险种支持,增加保险业国际化业务的推行力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保障, 解决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同时可以为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从全球资金流通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中区域经济的合作加强,资金的区域流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跨境电子商务、跨境 P2P 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业态的发展潜力巨大。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一带一路” 战略下四大领域发展机遇研究

2016-06-16 来源:未知 点击:

  “一带一路” 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与部分国家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 部分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性进展, 丝路基金、 亚投行稳步有序推进, 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总体形势向好。 “一带一路” 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纲领, 为我国的基础设施产业链、 交通运输行业与物流领域、 能源领域、 金融领域等四大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相关领域企业实现 “走出去” 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助力, 为四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一、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阶段性进展
  
  2013 年 9 月, 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 年 10 月,习近平在访问东盟国家时又提出了建设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 年 11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015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整体框架, 指出沿线各国的合作规划措施主要包括 “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第一,中国与沿线部分国家共同建立了“一带一路”
  
  的合作框架,签署了多份一揽子合作协议,确立了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国与匈牙利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蒙古、俄罗斯签署了《关于编制建设中蒙饿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重大产能合作 28 个项目的合作协议。
  
  第二,“一带一路” 战略在部分重大项目上与其他国家实现对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与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欧洲“容克投资计划”、越南“两廊一圈”等项目形成了对接,中国与印尼签署雅加达 - 万隆高铁合作建设框架协议,莫斯科 - 北京高铁、莫斯科 - 喀山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塔公路、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白工业园等项目全面有序推进。
  
  第三,金融系统发挥了支撑作用,丝路基金全面启动运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功筹备与推进。 2016 年 1月 16 日,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进行,吸引了超过 60 个国家加入其中。 亚投行将进一步增加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改善亚洲发展中成员国的投资环境,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 2015 年我国贸易和对外投资总体形势向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 2015 年 1月到 11 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 49 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 投资金额达到 140.1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5.3% 。
  
  2015 年 1 月到 10 月,“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在中国实际投资金额达到 6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 。
  
  二、 “一带一路”战略下四大领域迎来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包括 26 个国家地区,覆盖 44 亿人口,占全世界 63% ,总经济规模达到 21 万亿美元,占全世界 29%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占全世界 23.9% ,欧亚大陆的铁路网长度达 8.1 万公里。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相关领域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带来了实质性的发展机遇。
  
  1. 基础设施产业链。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多为欠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最为迫切; 同时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存在过剩的产能,“一带一路”为国内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基础设施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包括钢铁行业、建材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筑行业、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等,涵盖国内多个重要行业。
  
  第一,“一带一路”将拉动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的需求,创造相关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大约占一国 GDP 的 5% 估算,“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将多达每年 1.05 万亿美元, 对于钢铁、建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原材料有巨大的需求。 为了满足飞速增长的需求,各国将会大量进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原材料,进而拉动我国相关行业的需求,增加我国的出口量。以钢铁行业为例,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 2015 年沿线国家或地区公布的在建、拟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 1.04 万亿元人民币, 按照每亿元基础建设投资带动 600 万吨建筑钢材的需求量测算,可以拉动 624 亿吨钢材的需求。 而“一带一路”的所有 64 个沿线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 70% 以上,我国钢铁行业的出口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一带一路” 将促进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转移过剩的产能,实现基础设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 走出去 ” 的转型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面临发展的瓶颈,国内产能过剩。一方面,出口的阻力不断增加,南北美洲和东南亚国家对于我国钢铁行业、建材行业等采取的反倾销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基础设施产业链相关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将会消耗大量的库存,将过剩的产能转移至“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出口市场方向转向中亚等地区,突破钢铁行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上部分行业的发展模式属于盲目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特性为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部分行业的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也进一步加剧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产业链上的多数企业不仅可以向国外市场转移过剩的产能,还可以引导企业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建立国外生产基地,缓解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促使我国钢铁企业在此机遇下实现“走出去”的转型目标。
  
  第三,“一带一路”将帮助周边欠发达国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互助过程。 中国在输出基础设施产业链过剩产能的同时,也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技术带至周边欠发达国家,帮助周边国家快速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如果仅靠自身国家的实力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国家建设,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下可以缩短一半以上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而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是难得一见的发展机遇。 在此过程中,中国和周边的欠发达国家达到了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
  
  2. 交通运输业与物流领域。 2015 年 5 月 7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当前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意见》, 强调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支撑作用,提出将打造“一带一路”交通走廊、构建海上丝绸之路走廊。 2015 年 6 月 1 日,交通运输部提出的《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施方案》正式审批通过,同一日商务部也印发了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 ( 2015-2020年)》,提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升陆路、海路通达水平。
  
  交通运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先导性和支撑性的作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能够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提供基础和支撑。 “一带一路”战略下,构建交通运输业的格局可以分为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陆上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积极构建海上运输通道,依托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沿海港口为节点,完成海上互联互通。第三,创造良好的国际运输环境,推动跨境运输的合作和共享,推进跨境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共享。
  
  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的铁路货运量、道路货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居世界第一,2014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 140 亿件,同比增长 52% ,跃升世界第一。 然而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 2014 )》, 2013 年中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了 18%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该指标仅为 8% 左右, 中国该指标的取值也高于其他金砖国家,印度的取值为 13% ,巴西为 11.6% ,数据显示中国单位 GDP 消耗物流资源高于其他国家, 物流效率较低。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布局为物流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为专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发展专业物流、提升物流效率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建设陆上、海上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专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加快了专业物流的发展进程。 第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铁路大动脉的建设将提升物流业整体效率。 中国计划建设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的泛东南亚铁路网络,建立东南亚国家的铁路动脉。 铁路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石,“一带一路”背景下铁路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物流业效率的提高。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贸易的畅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助于物流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五通”的合作规划之一,我国将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领域、推动新型贸易合作模式、消除贸易壁垒与投资壁垒、加快贸易便利化举措的实施。 物流领域作为贸易的支持性行业,伴随着贸易的扩张物流领域也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能源领域。 拓展新的稳定的能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能源领域上中下游产业均带来了利好。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能源开发区域。 与我国新疆接壤的中亚地区国家的油气资源极大丰富, 是仅次于中东的全球第二大能源储藏地。 与我国比邻的俄罗斯的油气储藏量也极为可观,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我国可以发展中亚地区及俄罗斯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同时随着国内天然气的普及和需求量的增加,我国可以进一步增加经由新疆从中亚地区进口天然气的总量。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油气进口输送需求, 新疆将构建陆上能源大通道,建设多条油气输送管道,以及配套的电路网络、交通运输网络,我国能源开发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能源加工炼化中心的建设。 目前除俄罗斯外,中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加工中心。 “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能源通道的大力建设,使欧亚大陆沿线地区对于能源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炼化中心需求不断加大,中国的能源加工炼化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 同时,发展加工炼化产业有助于中国在能源产业链上的扩展和延伸,提升中国在能源产业链上的地位,实现与能源出口国家的合作共赢。
  
  最后,“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了能源领域下游市场和服务产业的发展。 围绕能源开发、加工的下游市场和服务产业,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于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必将打破当前能源市场由西方国家严格把控的局面,带动能源领域的格局变动。 近年来能源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 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对于能源领域的控制从资源争夺战转向了市场争夺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能源消耗量不断增长,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市场国家,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将会有所提升,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有望在欧亚大陆形成庞大的能源市场体系,从而影响国际能源格局。 未来可能的国际能源格局变动,对于中国能源领域的下游产业来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 战略下亚欧大陆交通设施的互通互达,将会影响能源运输的格局,当前能源运输的主要途径是经由马六甲海峡进行海路运输,亚欧大陆陆运通道的建设将改打破能源运输的单一选择,形成与海路运输并重的陆路运输通道,促进能源运输布局更加合理、完善。
  
  4. 金融领域。 当前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型、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创新型、集约型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战略中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规划措施为新常态经济下的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第一,设施联通是金融业资金的主要投资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资金量非常庞大。 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 70 多个在建的合作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 80 亿美元,将带动企业投资 100 亿美元,预计年产值将超过 200 亿美元,这将为我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多家银行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需求提出了跨境融资方案。 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对中吉乌公路、中哈原油管道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支持,发放金额可观的贷款,投资项目相关企业发行债券。
  
  第二,贸易畅通需要金融业服务支持。 “一带一路”战略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贸易畅通,消除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我国实现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推进贸易便利化的目标。 预计未来 10 年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将超过2.5 万亿美元,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金融服务体系在实现贸易畅通的过程中将发挥支撑作用,贸易企业在“走出去”
  
  的过程中需要金融业提供跨境贷款、 跨境人民币结算、结汇与售汇等方面的服务支持, 帮助企业降低汇兑成本、降低汇率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更为紧密,金融业推进外汇集中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创新产品将称为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资金融通是金融业的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的储蓄率非常高, 对外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应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原则, 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资金融通,这是我国乃至沿线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共同目标。 随着亚投行的筹备与推行,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将扩大,亚洲债券市场将扩大开放,人民币在沿线地区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金融业海外业务的推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受益其中的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银行业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建立海外经营网络,一方面银行业的客户范围有所扩大,跨国集团公司、离岸金融客户将成为未来主要客户群体;另一方面,银行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加快,在融资、信用证、债券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了“一带一路”项目库,涉及 64 个国家,项目数量超过 900 个,投资金融超过 8 000 亿美元。 中国工商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 17个国家铺设了 70 多家分支结构, 将加速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营网络,提供融资支持和所需金融服务。 中国建设银行提出了服务“一带一路”的金融方案,包括配套的信贷政策和产品政策,充分把握“一带一路”蕴含的重要商机,将其作为业务转型的重点,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保险业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提供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与资金融通机制,发挥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一带一路”战略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保险基金的运用可以投入新的领域,扩大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相关险种支持,增加保险业国际化业务的推行力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保障, 解决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同时可以为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从全球资金流通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中区域经济的合作加强,资金的区域流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跨境电子商务、跨境 P2P 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业态的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