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构建长江经济带环保区域协调机制的思考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5-09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1月26日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1.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环境污染挑战

  
  长江经济带位于我国核心地带,包含云、贵、川、渝、湘、鄂、赣、皖、苏、浙和沪等九省二市,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突出。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长江经济带面临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一系列严峻挑战。长江经济带的九省二市目前除长江干流河段水质情况总体良好外,众多支流和湖库面临总磷、氨氮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空气质量主要评价指标PM沿江省市除云南外整体全年不达标;部分区域土壤质量下降,重金属如汞超标等。造成长江水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的众多因素中,工业结构性污染最为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2.需要上下游、跨区域和多部门协同解决

  
  在区域内开展“大保护”,实现区域总体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要在国家或区域层面进行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即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加以利用与控制,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功能区,控制排污总量等方面形成管理标准和体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上下游对流域环境质量改善共同承担责任和协同规划及协同管理,包括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流域综合管理的国际经验
  

  流域的环境治理问题,在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如欧洲的国际河流莱茵河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很好实例(指莱茵河流域总体水环境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恶化和恢复)。事实上,《莱茵河2020计划》的发布和实施,让我们清楚看到,欧洲发达地区河流流域在基本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河流水体水质基本达标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面临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需求,并在思考面向未来的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战略。《莱茵河2020计划》确立了未来莱茵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参数的数字标准以及各地需要采取的措施等。该计划已经跳出以往保护流域内水体的主要污染物达标的限制,而将保存、保护、改善和扩大沿莱茵河地区和莱茵河流域生态重要性放在核心地位,使如何为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成为重要内容。为达到既定目标,除了利用各国法律外,在莱茵河流域内还采取如下手段和措施:一是增加排放者的责任,减少危害物质,并采用有效的、可评估的和自发达成的协议;二是应用环境管理系统;三是让相关利益团体参与公开的制定计划的过程,通过听证会、技术磋商和会议等参与措施的评估工作;四是在制定国家或区域计划、与环境相关的计划或者建设许可过程中,要考虑目前计划的要求;五是对存在高冲突风险的项目,采用仲裁程序;六是在莱茵河不同河段,启动示范项目,通过构筑伙伴关系,在这些项目之间建立联系,强调莱茵河水系的重要性,河流与它们的冲积区之间存在联系的重要性等。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区域协调的机制问题
  
  整个长江经济带需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能源供应,以及需要加快黄金水道建设提高长江综合运输能力,强化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长江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等。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生物、湿地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在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方面,要增强系统思维,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
  
  1.在长江经济带区域中注重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创新机制相融合

  
  长江经济带的九省二市被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也被历史赋予在协作、开放和共享上寻求创新的绿色发展机制之使命。环境保护的问题一定要在发展中解决,因此大保护的前提是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区域的公平均衡发展。无论空气和水,都是有环境容量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的环境容量是指在某地空气中累计的污染物不超过规定的、在此地域(如商住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等)浓度限度时可以容许的最大排放量。限制总量某种程度上就是限制某一(些)产业在某一地区的发展。在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显得意义重大。水体具有自净能力,也有“临界负荷”。环境容量由法规约束、环境特点和排放管理三大要素决定。法定限值越严,环境容量越小。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环境容量合理排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还有区域内部的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缩小技术水平上的差异等。在此理念基础上,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搞清环境容量的大小,提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区域规划和排放管理措施,继而合理调整九省二市的产业规划,建立技术转让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2.区域性的问题要放在区域里解决,流域里的问题要放在流域内规划

  
  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在环境保护中是一个整体,“大保护”也要衡量整个区域的总体环境改善情况。目前区域内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如总磷超标、水体退化、湖泊富营养化和PM浓度超标等问题,要在整个区域和流域内进行研究和规划。这个研究过程中区域内的行政边界是不显现的或者弱化的。研究结果首先是区域整体上取得的,继而将指导现有行政区域如何制订和调整发展战略,达到治理区域主要污染的目的。目前长江流域污染源现状表明,COD和氨氮主要由点源造成,总氮和总磷主要由面源造成。水质较差的省界河段为金沙江区云南与四川交界河段、宜宾至宜昌区支流四川与贵州交界河段、洞庭湖区湖南与湖北交界河段以及湖口以下干流安徽与江苏交界河段。解决长江经济带流域里的这些污染问题,一方面在整体上要有水功能区划、水域纳污能力的分析和评价等,另一方面要把规划的实施落实到更小的流域内进行。即使是较小的流域,一般情况也会涉及到多个行政区域,而只有在流域内规划,才能更好识别流域内的矛盾和冲突,才有可能实现流域内的既定规划目标。
  
  3.建立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管理创新体系

  
  环境保护问题涉及产业布局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这是根源问题。而环境管理体系,则是环境质量改善的手段问题。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的创新环境管理体系,其目的是环境质量的改善,其思路是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能力建设。以环境容量作“资源”为例,管理手段包括法规、市场交易、补偿交易和管理程序等,规划要素包括法规限值。对环境容量进行法规限值的设定时,导向应该是环境质量的维护和改善,而不是达到环境容量限值的技术潜力。排污权交易,需要政府引导的市场机制,应该是跨区域的,而不是目前责任状形式的。环境管理相关部门的能力建设,是建立和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这些都是所谓的“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
  
  4.生态环境保护空间需求的规划和合理安排
  
  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需要区域内配置有符合生态功能服务的各种土地利用,如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目前学界提出的“三规合一”是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涉及到的内容统一落地,并在这个空间规划平台上,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进来,为环境保护的空间需求提供近期和远景满足。这对在土地利用上解决和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改善和服务价值提高将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长江经济带内流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关键问题都将集中在“流域生态功能空间表达的空间需求”上,而这一问题将涉及到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的表达和评价,还将涉及到流域内水的问题,即流域由于土地利用管理导致的水质问题进而影响到流域的生态功能表达。因此 “多规合一”应尽快纳入长江经济带整体规划中,形成跨部门的综合管理。
  
  5.区域重大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问题纳入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
  
  以湖北省为例,重大问题包括三峡发电量湖北省额度分配问题,咸宁内陆首批核电站开工建设问题,南水北调中段调水后汉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规划和解决,直接影响到湖北省能源结构和低碳发展战略,也直接影响到湖北省汉江流域的生态健康。长江经济带内的其他重大问题包括金沙江水能开发问题,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关系问题,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扶贫等问题,这些都是于国于民的重大问题,没有更高的区域决策很难解决。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构建长江经济带环保区域协调机制的思考

2016-05-09 来源:未知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1月26日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1.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环境污染挑战

  
  长江经济带位于我国核心地带,包含云、贵、川、渝、湘、鄂、赣、皖、苏、浙和沪等九省二市,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突出。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长江经济带面临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一系列严峻挑战。长江经济带的九省二市目前除长江干流河段水质情况总体良好外,众多支流和湖库面临总磷、氨氮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空气质量主要评价指标PM沿江省市除云南外整体全年不达标;部分区域土壤质量下降,重金属如汞超标等。造成长江水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的众多因素中,工业结构性污染最为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2.需要上下游、跨区域和多部门协同解决

  
  在区域内开展“大保护”,实现区域总体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要在国家或区域层面进行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即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加以利用与控制,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功能区,控制排污总量等方面形成管理标准和体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上下游对流域环境质量改善共同承担责任和协同规划及协同管理,包括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流域综合管理的国际经验
  

  流域的环境治理问题,在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如欧洲的国际河流莱茵河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很好实例(指莱茵河流域总体水环境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恶化和恢复)。事实上,《莱茵河2020计划》的发布和实施,让我们清楚看到,欧洲发达地区河流流域在基本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河流水体水质基本达标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面临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需求,并在思考面向未来的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战略。《莱茵河2020计划》确立了未来莱茵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参数的数字标准以及各地需要采取的措施等。该计划已经跳出以往保护流域内水体的主要污染物达标的限制,而将保存、保护、改善和扩大沿莱茵河地区和莱茵河流域生态重要性放在核心地位,使如何为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成为重要内容。为达到既定目标,除了利用各国法律外,在莱茵河流域内还采取如下手段和措施:一是增加排放者的责任,减少危害物质,并采用有效的、可评估的和自发达成的协议;二是应用环境管理系统;三是让相关利益团体参与公开的制定计划的过程,通过听证会、技术磋商和会议等参与措施的评估工作;四是在制定国家或区域计划、与环境相关的计划或者建设许可过程中,要考虑目前计划的要求;五是对存在高冲突风险的项目,采用仲裁程序;六是在莱茵河不同河段,启动示范项目,通过构筑伙伴关系,在这些项目之间建立联系,强调莱茵河水系的重要性,河流与它们的冲积区之间存在联系的重要性等。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区域协调的机制问题
  
  整个长江经济带需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能源供应,以及需要加快黄金水道建设提高长江综合运输能力,强化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长江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等。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生物、湿地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在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方面,要增强系统思维,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
  
  1.在长江经济带区域中注重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创新机制相融合

  
  长江经济带的九省二市被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也被历史赋予在协作、开放和共享上寻求创新的绿色发展机制之使命。环境保护的问题一定要在发展中解决,因此大保护的前提是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区域的公平均衡发展。无论空气和水,都是有环境容量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的环境容量是指在某地空气中累计的污染物不超过规定的、在此地域(如商住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等)浓度限度时可以容许的最大排放量。限制总量某种程度上就是限制某一(些)产业在某一地区的发展。在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显得意义重大。水体具有自净能力,也有“临界负荷”。环境容量由法规约束、环境特点和排放管理三大要素决定。法定限值越严,环境容量越小。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环境容量合理排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还有区域内部的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缩小技术水平上的差异等。在此理念基础上,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搞清环境容量的大小,提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区域规划和排放管理措施,继而合理调整九省二市的产业规划,建立技术转让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2.区域性的问题要放在区域里解决,流域里的问题要放在流域内规划

  
  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在环境保护中是一个整体,“大保护”也要衡量整个区域的总体环境改善情况。目前区域内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如总磷超标、水体退化、湖泊富营养化和PM浓度超标等问题,要在整个区域和流域内进行研究和规划。这个研究过程中区域内的行政边界是不显现的或者弱化的。研究结果首先是区域整体上取得的,继而将指导现有行政区域如何制订和调整发展战略,达到治理区域主要污染的目的。目前长江流域污染源现状表明,COD和氨氮主要由点源造成,总氮和总磷主要由面源造成。水质较差的省界河段为金沙江区云南与四川交界河段、宜宾至宜昌区支流四川与贵州交界河段、洞庭湖区湖南与湖北交界河段以及湖口以下干流安徽与江苏交界河段。解决长江经济带流域里的这些污染问题,一方面在整体上要有水功能区划、水域纳污能力的分析和评价等,另一方面要把规划的实施落实到更小的流域内进行。即使是较小的流域,一般情况也会涉及到多个行政区域,而只有在流域内规划,才能更好识别流域内的矛盾和冲突,才有可能实现流域内的既定规划目标。
  
  3.建立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管理创新体系

  
  环境保护问题涉及产业布局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这是根源问题。而环境管理体系,则是环境质量改善的手段问题。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的创新环境管理体系,其目的是环境质量的改善,其思路是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能力建设。以环境容量作“资源”为例,管理手段包括法规、市场交易、补偿交易和管理程序等,规划要素包括法规限值。对环境容量进行法规限值的设定时,导向应该是环境质量的维护和改善,而不是达到环境容量限值的技术潜力。排污权交易,需要政府引导的市场机制,应该是跨区域的,而不是目前责任状形式的。环境管理相关部门的能力建设,是建立和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这些都是所谓的“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
  
  4.生态环境保护空间需求的规划和合理安排
  
  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需要区域内配置有符合生态功能服务的各种土地利用,如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目前学界提出的“三规合一”是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涉及到的内容统一落地,并在这个空间规划平台上,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进来,为环境保护的空间需求提供近期和远景满足。这对在土地利用上解决和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改善和服务价值提高将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长江经济带内流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关键问题都将集中在“流域生态功能空间表达的空间需求”上,而这一问题将涉及到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的表达和评价,还将涉及到流域内水的问题,即流域由于土地利用管理导致的水质问题进而影响到流域的生态功能表达。因此 “多规合一”应尽快纳入长江经济带整体规划中,形成跨部门的综合管理。
  
  5.区域重大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问题纳入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
  
  以湖北省为例,重大问题包括三峡发电量湖北省额度分配问题,咸宁内陆首批核电站开工建设问题,南水北调中段调水后汉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规划和解决,直接影响到湖北省能源结构和低碳发展战略,也直接影响到湖北省汉江流域的生态健康。长江经济带内的其他重大问题包括金沙江水能开发问题,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关系问题,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扶贫等问题,这些都是于国于民的重大问题,没有更高的区域决策很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