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陕西省“十三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1-23 点击: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三五”期间,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陕西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要加强省际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二是省内关中、陕北、陕南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动省际互动合作
  
  陕西省要树立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的理念,积极寻找与其他省份的互补空间,主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一是主动吸纳别省发展优势。“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要主动强化省际交流,认真了解其他省份的经验、资金、技术、产业和人才,以积极、审慎、科学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有市场潜力的资金、技术、产业等的转移,带动陕西省经济发展。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与各相关省市区加强协作,构建各省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二是发掘自身竞争优势。把陕西省的先进技术、优势产业、高端人才等通过市场和其他省份进行交流。输出自己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业,比如在机器人研发、3D打印技术、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文化产业等领域积极推介自身优势,和其他省份共同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升陕西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三是延展省际协作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合作机制加强省际沟通,牵头组建类似省际交流俱乐部的组织,提高省际沟通的质量和水平。可先牵头建立西北五省区联合发展机制协调俱乐部,进一步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和相关部门,共同商讨省际间的合作形式和内容。
  
  二、省内由单向扩散向多中心并举转变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给陕西省关中、陕北、陕南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陕西省要进一步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积极保护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涵养好汉江、丹江水源地;要从关中向陕北、陕南辐射,转变为三地依据各自特色各展优势、协调发展;应关注关中的开放发展、陕北的转化发展、陕南的绿色发展。
  
  关中开放发展是对接“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要求。“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对西安的定位是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关中的开放是促进西安成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基础。关中的开放发展分三个层次,一是加大对外开放。如要从欧美、东南亚等国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同时把我们成熟的技术输往中亚、中东、非洲等经济发展洼地,带动相关地带提高发展水平;寻找与各类国家展开贸易、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交流的机会,从过去用低端产品换技术,转变为用高端产品和技术换资源;二是深化对国内其他省份开放。关中要借助地处关天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搭建物资、技术、文化、人才等交流平台,促进沿线省份联合发展;三是对陕北、陕南开放。关中要积极搭建通道,让陕北、陕南的资源与关中的科技有机融合,促进陕北、陕南的资源转化,使三地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陕北转化发展是对“十二五”持续发展的调整。陕北转化发展,一是以资源深加工为依托多元并举。农业中强调融入现代农业的规模生产和无缝对接的运输、储存、加工等生产性服务;矿产资源转化中重点抓就地转化,煤、气、油和盐之间协同加工,提高转化层次,构建以精深加工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长产业链、清洁环保型的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减少废弃物,向零排放努力;二是拓宽原料渠道。趁国际能源市场低迷的时机,减少自身能源开发,减少开采成本,多使用外来低价能源,增强抵御今后能源价格波动的能力;三是主动寻求能源化工技术合作。要积极参与晋陕蒙金三角经济圈的活动,和俄罗斯等能源化工强国进行多方面经济技术合作,用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技术提升本地资源转化的广度和深度。
  
  陕南绿色发展是在“十二五”循环发展的基础上的扩展。陕南绿色发展,一是构建绿色经济运行体系。依托丰富的生物、山水、矿藏资源,围绕有色、生物制药、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延伸,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二是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道路畅通是陕南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建设,争取多纳入国家规划,通过国家布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陕南经济与外界联通的水平;三是积极融入丹江上游国家规划。保护好丹江、汉江水源地,争取获得国家规划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通过市场把各区域联系起来,使各区域间有机衔接、自主配合、协同前进。
  
  一是促进要素市场培育。为要素交流建立畅通的渠道,通过资源、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流动,促进各地特色资源的互补和渗透,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要素供给方通过市场能得到公平的交易价格,用市场手段化解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冲突及相关矛盾和问题,依靠市场实现资源在不同区域的优化配置。
  
  二是抓产业链打造。做强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使不同区域的经济形成有机衔接,以产业链为纽带展开跨区域的大调整、大协作、大循环。通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巩固、壮大产业链,坚持以品牌引领产业集群,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群,以大项目凝聚产业集群,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连接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的功能,延长产业链,密切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
  
  三是淡化板块意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减少区域间的隔阂,增强区域间的互动交流,在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中,实现各区域的共同繁荣。比如,可以把陕南的茶叶、药材、绿色食品等通过市场和关中及外省的冷链、保鲜技术强的企业结合,把农产品做成高雅、绿色、健康、方便的消费品,使处在不同区域的农户、企业、消费者从中获益。淡化行政区划板块结构,实现跨区域、广范围、多层次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省内外各层次的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拥有和谐繁荣,人民享有康乐安宁,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会进一步提升。 胡金荣
  

  (作者系省委党校政经部教授)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陕西省“十三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2015-11-23 来源:未知 点击: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三五”期间,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陕西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要加强省际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二是省内关中、陕北、陕南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动省际互动合作
  
  陕西省要树立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的理念,积极寻找与其他省份的互补空间,主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一是主动吸纳别省发展优势。“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要主动强化省际交流,认真了解其他省份的经验、资金、技术、产业和人才,以积极、审慎、科学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有市场潜力的资金、技术、产业等的转移,带动陕西省经济发展。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与各相关省市区加强协作,构建各省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二是发掘自身竞争优势。把陕西省的先进技术、优势产业、高端人才等通过市场和其他省份进行交流。输出自己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业,比如在机器人研发、3D打印技术、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文化产业等领域积极推介自身优势,和其他省份共同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升陕西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三是延展省际协作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合作机制加强省际沟通,牵头组建类似省际交流俱乐部的组织,提高省际沟通的质量和水平。可先牵头建立西北五省区联合发展机制协调俱乐部,进一步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和相关部门,共同商讨省际间的合作形式和内容。
  
  二、省内由单向扩散向多中心并举转变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给陕西省关中、陕北、陕南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陕西省要进一步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积极保护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涵养好汉江、丹江水源地;要从关中向陕北、陕南辐射,转变为三地依据各自特色各展优势、协调发展;应关注关中的开放发展、陕北的转化发展、陕南的绿色发展。
  
  关中开放发展是对接“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要求。“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对西安的定位是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关中的开放是促进西安成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基础。关中的开放发展分三个层次,一是加大对外开放。如要从欧美、东南亚等国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同时把我们成熟的技术输往中亚、中东、非洲等经济发展洼地,带动相关地带提高发展水平;寻找与各类国家展开贸易、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交流的机会,从过去用低端产品换技术,转变为用高端产品和技术换资源;二是深化对国内其他省份开放。关中要借助地处关天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搭建物资、技术、文化、人才等交流平台,促进沿线省份联合发展;三是对陕北、陕南开放。关中要积极搭建通道,让陕北、陕南的资源与关中的科技有机融合,促进陕北、陕南的资源转化,使三地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陕北转化发展是对“十二五”持续发展的调整。陕北转化发展,一是以资源深加工为依托多元并举。农业中强调融入现代农业的规模生产和无缝对接的运输、储存、加工等生产性服务;矿产资源转化中重点抓就地转化,煤、气、油和盐之间协同加工,提高转化层次,构建以精深加工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长产业链、清洁环保型的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减少废弃物,向零排放努力;二是拓宽原料渠道。趁国际能源市场低迷的时机,减少自身能源开发,减少开采成本,多使用外来低价能源,增强抵御今后能源价格波动的能力;三是主动寻求能源化工技术合作。要积极参与晋陕蒙金三角经济圈的活动,和俄罗斯等能源化工强国进行多方面经济技术合作,用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技术提升本地资源转化的广度和深度。
  
  陕南绿色发展是在“十二五”循环发展的基础上的扩展。陕南绿色发展,一是构建绿色经济运行体系。依托丰富的生物、山水、矿藏资源,围绕有色、生物制药、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延伸,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二是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道路畅通是陕南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建设,争取多纳入国家规划,通过国家布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陕南经济与外界联通的水平;三是积极融入丹江上游国家规划。保护好丹江、汉江水源地,争取获得国家规划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通过市场把各区域联系起来,使各区域间有机衔接、自主配合、协同前进。
  
  一是促进要素市场培育。为要素交流建立畅通的渠道,通过资源、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流动,促进各地特色资源的互补和渗透,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要素供给方通过市场能得到公平的交易价格,用市场手段化解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冲突及相关矛盾和问题,依靠市场实现资源在不同区域的优化配置。
  
  二是抓产业链打造。做强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使不同区域的经济形成有机衔接,以产业链为纽带展开跨区域的大调整、大协作、大循环。通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巩固、壮大产业链,坚持以品牌引领产业集群,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群,以大项目凝聚产业集群,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连接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的功能,延长产业链,密切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
  
  三是淡化板块意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减少区域间的隔阂,增强区域间的互动交流,在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中,实现各区域的共同繁荣。比如,可以把陕南的茶叶、药材、绿色食品等通过市场和关中及外省的冷链、保鲜技术强的企业结合,把农产品做成高雅、绿色、健康、方便的消费品,使处在不同区域的农户、企业、消费者从中获益。淡化行政区划板块结构,实现跨区域、广范围、多层次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省内外各层次的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拥有和谐繁荣,人民享有康乐安宁,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会进一步提升。 胡金荣
  
  (作者系省委党校政经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