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引进绿色高新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携"国家队"建科技城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2-03 点击:

  上世纪80年代,地处环渤海地区的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在成立之初,规划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会疑惑,这样的砂石荒滩能“种”出什么?
  
  半甲子过去,让开发区人骄傲的不是翻了60余倍的土地面积,而是驶过街道,数谷大厦、e谷创想空间(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高校研究院区……一座座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建筑矗立在了开发区的土地上。
  
  绿色高新的发展理念没有变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春风更是“吹绿”此地,源源不断的资金、人才和项目涌入开发区。目前,开发区内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已至68家,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的7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逐步催生了这座科技新城。
  
  “科学家+企业家”模式 中科院技术“孵金蛋”
  
  迎着凌冽冬风,外墙为橙色的数谷大厦显出几分暖意。在这座“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的标志建筑里,分布着国家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的12家科研单位,涉及节能环保、数据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技术支持具体来自于中科院北京分院的遥感所、自动化所、地理所和声学所等。
  
  在位于数谷大厦的河北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里,一群年轻人正在利用“星天地”技术手段处理高分卫星数据,为河北省环保厅做环保立体监测监管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卫星数据,能精准为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提供高精度、宽范围的空间观测服务。”公司技术部经理兼总工程师郝震寰介绍。
  
  2012年7月,开发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为落实中科院与河北省政府科技合作协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了“秦皇岛(中科院)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后更名为“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河北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是首批入驻的企业之一,自成立起业务量和知名度就迅速提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是上一年的3倍。
  
  秦皇岛中科百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数谷大厦里的另一家首批入驻企业,它的主要转化的项目是“建筑能耗感知和优化系统”。公司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科研团队,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能耗、给水、照明和燃气等方面的监管,最终达到建筑节能降耗的环保目的。
  
  “我们的项目已获得了开发区提供的4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技术也在数谷大厦里实际应用,使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大厦每年节电60万度,减少煤耗192吨,减少碳排放量500吨。” 公司总工程师杜华明说,“公司2015年的销售收入是1500万元,业务范围除张家口、保定、唐山和北京外,已拓展到山东、河南、广东和湖南等地。”
  
  为了促进与中科院合作的项目建设取得实效,过去3年,开发区投入了5000万元的项目资金和600万元的人才奖励金,专项用于对中科院相关项目的鼓励和扶持。
  
  “高科技人才如此密集分布,在全国各大科研院所里也很少见。”开发区科技局副局长苗建光兴奋地介绍。如今在数谷大厦这座“孵化器”内,已成功“孕育”了来自12家科研院所的19个项目,成立了16个实体企业和3个所企共建平台,聚集着指导技术创新升级的中科院专家百余人,中科院的项目成果转化率在这里达到了93%以上,树立了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典范。
  
  苗建光进一步解释,“科学家+企业家”的项目引进模式,吸引了一大批中科院的年轻人才激情创业。他们以“科技研发在北京,生产推广在河北”的方式,创造并拓展了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崭新空间。开发区也决定将这种模式推广应用到承接京津高新技术、战略产业和高端人才转移的院地项目合作中,借助创新的模式与机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抢占良机。
  
  秦皇岛版“中关村创业大街”落地生根
  
  一年多前,准备自主创业的李鹏来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无数的创业者、数不尽的创业资源、想不到的创业服务……一切都让李鹏这个土生土长的秦皇岛人心生向往,“要是老家也有这样的地方就好了。”
  
  李鹏听人介绍来到开发区,随即发现区内的e谷创想空间和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发展模式十分接近。如今,李鹏已带领创业团队搬进了e谷创想空间。“这么快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和中关村一样的创业服务和氛围,实现我们80后、90后的创业梦,真想不到啊!”已是秦皇岛丹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e谷创想空间,位于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内,二者的诞生都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纽带”。2014年,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作为河北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北京外落地的首个“分店”成立,千方科技、漫游世纪和碧水源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首批入驻。
  
  一年后的8月份,由北京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办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e谷创想空间正式成立。通过引进“中关村人才+资本+服务”的孵化运营模式,在新兴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信息网络、高端软件和先进环保等产业方面为入孵的创业者们提供全套“中关村式”服务。
  
  目前,e谷创想空间已和32家企业签署入孵协议,并全部投入运营,带动近200名青年人投身创业大潮。“在这里,早期创业者能获得房租优惠,享受创业导师培训、投资人资源和使用路演厅等公共服务空间的一系列服务。”e谷创想空间负责人、秦皇岛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关耀渠介绍,“我们计划在3到5年间打造100家从事互联网产业的小微科技型企业,真正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氛围。”
  
  来自中关村的人才,来自中关村的企业,开发区里不乏北京中关村的影子。“很快,中关村的模式将在秦皇岛落地生根。”开发区管委主任苏景文表示,从“根”上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复制到秦皇岛,使之成为渤海湾科技增长极上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播种机”。
  
  “联姻”高校引智 打造产学研高地
  
  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腹地在哪里?“数谷翔园”会是答案。它是开发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园区,数谷大厦和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就坐落于其中。除了一大批以科技研发为主的企业,园区北侧还集聚着清华大学等国家知名高校的研究院。
  
  2014年,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相继落户开发区。开发区重点组织区内相关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对接,建立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渠道,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清华大学在新能源、智能健康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熟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在这里创办公司、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就是我们的产学结合的发展理念。”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傅志斌说。经过沟通,研究院已和开发区内的中信戴卡、戴卡美铝等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联系。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京津冀三地已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更多流动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开发区在推进承接京津产业和人才转移工作中创新路径,寻求错位发展,探索地区竞相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助力环渤海地区向着更具科技创新活力,更为绿色高端持久的方向发展。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引进绿色高新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携"国家队"建科技城

2016-02-03 来源:未知 点击:

  上世纪80年代,地处环渤海地区的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在成立之初,规划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会疑惑,这样的砂石荒滩能“种”出什么?
  
  半甲子过去,让开发区人骄傲的不是翻了60余倍的土地面积,而是驶过街道,数谷大厦、e谷创想空间(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高校研究院区……一座座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建筑矗立在了开发区的土地上。
  
  绿色高新的发展理念没有变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春风更是“吹绿”此地,源源不断的资金、人才和项目涌入开发区。目前,开发区内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已至68家,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的7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逐步催生了这座科技新城。
  
  “科学家+企业家”模式 中科院技术“孵金蛋”
  
  迎着凌冽冬风,外墙为橙色的数谷大厦显出几分暖意。在这座“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的标志建筑里,分布着国家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的12家科研单位,涉及节能环保、数据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技术支持具体来自于中科院北京分院的遥感所、自动化所、地理所和声学所等。
  
  在位于数谷大厦的河北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里,一群年轻人正在利用“星天地”技术手段处理高分卫星数据,为河北省环保厅做环保立体监测监管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卫星数据,能精准为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提供高精度、宽范围的空间观测服务。”公司技术部经理兼总工程师郝震寰介绍。
  
  2012年7月,开发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为落实中科院与河北省政府科技合作协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了“秦皇岛(中科院)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后更名为“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河北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是首批入驻的企业之一,自成立起业务量和知名度就迅速提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是上一年的3倍。
  
  秦皇岛中科百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数谷大厦里的另一家首批入驻企业,它的主要转化的项目是“建筑能耗感知和优化系统”。公司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科研团队,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能耗、给水、照明和燃气等方面的监管,最终达到建筑节能降耗的环保目的。
  
  “我们的项目已获得了开发区提供的4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技术也在数谷大厦里实际应用,使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大厦每年节电60万度,减少煤耗192吨,减少碳排放量500吨。” 公司总工程师杜华明说,“公司2015年的销售收入是1500万元,业务范围除张家口、保定、唐山和北京外,已拓展到山东、河南、广东和湖南等地。”
  
  为了促进与中科院合作的项目建设取得实效,过去3年,开发区投入了5000万元的项目资金和600万元的人才奖励金,专项用于对中科院相关项目的鼓励和扶持。
  
  “高科技人才如此密集分布,在全国各大科研院所里也很少见。”开发区科技局副局长苗建光兴奋地介绍。如今在数谷大厦这座“孵化器”内,已成功“孕育”了来自12家科研院所的19个项目,成立了16个实体企业和3个所企共建平台,聚集着指导技术创新升级的中科院专家百余人,中科院的项目成果转化率在这里达到了93%以上,树立了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典范。
  
  苗建光进一步解释,“科学家+企业家”的项目引进模式,吸引了一大批中科院的年轻人才激情创业。他们以“科技研发在北京,生产推广在河北”的方式,创造并拓展了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崭新空间。开发区也决定将这种模式推广应用到承接京津高新技术、战略产业和高端人才转移的院地项目合作中,借助创新的模式与机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抢占良机。
  
  秦皇岛版“中关村创业大街”落地生根
  
  一年多前,准备自主创业的李鹏来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无数的创业者、数不尽的创业资源、想不到的创业服务……一切都让李鹏这个土生土长的秦皇岛人心生向往,“要是老家也有这样的地方就好了。”
  
  李鹏听人介绍来到开发区,随即发现区内的e谷创想空间和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发展模式十分接近。如今,李鹏已带领创业团队搬进了e谷创想空间。“这么快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和中关村一样的创业服务和氛围,实现我们80后、90后的创业梦,真想不到啊!”已是秦皇岛丹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e谷创想空间,位于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内,二者的诞生都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纽带”。2014年,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作为河北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北京外落地的首个“分店”成立,千方科技、漫游世纪和碧水源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首批入驻。
  
  一年后的8月份,由北京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办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e谷创想空间正式成立。通过引进“中关村人才+资本+服务”的孵化运营模式,在新兴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信息网络、高端软件和先进环保等产业方面为入孵的创业者们提供全套“中关村式”服务。
  
  目前,e谷创想空间已和32家企业签署入孵协议,并全部投入运营,带动近200名青年人投身创业大潮。“在这里,早期创业者能获得房租优惠,享受创业导师培训、投资人资源和使用路演厅等公共服务空间的一系列服务。”e谷创想空间负责人、秦皇岛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关耀渠介绍,“我们计划在3到5年间打造100家从事互联网产业的小微科技型企业,真正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氛围。”
  
  来自中关村的人才,来自中关村的企业,开发区里不乏北京中关村的影子。“很快,中关村的模式将在秦皇岛落地生根。”开发区管委主任苏景文表示,从“根”上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复制到秦皇岛,使之成为渤海湾科技增长极上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播种机”。
  
  “联姻”高校引智 打造产学研高地
  
  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腹地在哪里?“数谷翔园”会是答案。它是开发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园区,数谷大厦和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就坐落于其中。除了一大批以科技研发为主的企业,园区北侧还集聚着清华大学等国家知名高校的研究院。
  
  2014年,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相继落户开发区。开发区重点组织区内相关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对接,建立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渠道,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清华大学在新能源、智能健康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熟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在这里创办公司、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就是我们的产学结合的发展理念。”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傅志斌说。经过沟通,研究院已和开发区内的中信戴卡、戴卡美铝等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联系。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京津冀三地已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更多流动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开发区在推进承接京津产业和人才转移工作中创新路径,寻求错位发展,探索地区竞相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助力环渤海地区向着更具科技创新活力,更为绿色高端持久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