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打造中试首选地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1-30 点击:次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发展中试产业,完善中试政策体系,促进中试与高新区、工业园区等政策有机结合,加强中试信息交流、资源共建共享、产业链对接协同,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同时提出在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综合性的中试公共服务能力,全方位支撑产业发展,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国家高新区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长期主阵地和主引擎,聚集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新区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优势,也是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的首选之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刘会武表示。
多年来,众多国家高新区积极布局中试产业,加强现代化中试力量。
2023年1月9日,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打造中试首选地。未来5年,成都高新区将设立50亿元中试平台建设基金,新建20个中试平台,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实现2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在建中试平台44个,聚集工程师1100余人,2023年中试平台服务成果转化项目700余个,助力优质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融资超18亿元。以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为例,通过验证科技成果的可行性,为产品的中试和技术的熟化提供支持。目前该平台拥有2000多位技术专家和100多台中试研发设备,并已建立200多个精准技术项目和100个以上的中试研发案例。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深化中试跨越行动,打造中试2.0版,推动14条重点产业链实现“中试+”全覆盖,通过探索建设概念验证资金池、强化技术经理人培养、创新设备支持途径、制定“中试+”规划、迭代扶持政策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项目早期验证,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持续优化“中试+”生态,加快建设全国专业化中试首选地。
在武汉光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华中数控中试车间内,一条中试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行。一块巴掌大小的印制电路板,经过锡膏印刷、零件贴装、回流焊接等工序,再经整机组装后,被送往隔壁的各类测试仪器上进行可靠性验证。
近年来,华中数控与上游芯片企业,中游数控装置、伺服驱动及电机等企业,下游机床制造企业等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联合攻关,推动高档数控系统的适配应用,促进形成整机(系统)和基础产品互动发展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格局。
如今,华中数控已组建了一支2000多人的研发、产业化团队。该企业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数十项。
在克拉玛依高新区,远远看见一座巨型钢铁“城堡”,那便是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克拉玛依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中试基地。“在这里孵化的50吨/年高模高导中间相沥青项目对突破国外技术产品双封锁、实现国内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负责该中试基地运营和管理的克拉玛依市先进能源技术创新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宏博说,目前该项目已在克拉玛依市开展工业示范装置建设。
目前,千吨级劣质重油浆态床加氢解构中试项目,千吨级加氢法生产特种油品新技术、新产品中试项目,2000吨/年循环吸附分离技术中试项目,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航油联产高附加值化学品项目,500吨/年橡胶分子结构调节剂项目等一批能源化工项目已在该中试基地试验成功,正在市场化推广中。
此外,早在2020年,沈阳高新区出台《关于促进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沈阳高新区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重点推动中科先进技术、生命科学等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
“在高新区持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中试服务体系不健全、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等问题长期存在,并且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变得日益突出。”刘会武表示,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现代化中试能力,完善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加快中试软硬件产业发展,优化中试发展生态,为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在中试风险评估和资本来源,中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试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