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遵义高新区:让科技创新迸发澎湃动力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6-20 点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遵义高新区聚焦“高”“新”两大主题,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初心使命,以国家级高新区升建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加快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支撑。
 
  “自入驻园区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技术,依靠技术把企业做大做强,2021年我们投入的研发经费达429.2万元,并已跟国内几家电子科研所进行配套合作实验。”贵州维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达荣说,下一步,企业生产研发的摄像模组将会全方位做到指纹识别、航拍、门禁、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将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扎根遵义高新区把企业做大做强。
 
  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维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先后通过了“一种外置滤光片的高像素摄像头”“一种门锁用虹膜摄像头智能识别系统”及“保险箱用虹膜智能识别系统”三个发明专利,生产的摄像模组主要销往财富之舟、联代、天珑、TCL、传音等国内外各大智能终端生产企业客户。2021年,维讯光电实现产值1.2亿元,比成立之初翻了一番。
 
  维讯光电研发投入费用只是高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冰山一角”。据统计,近五年来,遵义高新区累计申报省、市科技项目131个,申请上级科技资金超过9000多万元,撬动社会投资超过4亿元,R&D投入超2亿元。其中,贵州容百锂电材料有限公司、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锐航空精密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遵义天磁锰业集团有限公司、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遵义市大地和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超过千万元。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力军。近年来,遵义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培育创新主体为抓手,不断加大培育力度,创新主体结构更加优化,培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科技型成长梯队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人才团队9个,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9人,创新主体实现了由“量”向“质”的提升转变。
 
  其中,贵州钢绳深海多点锚泊系统用钢制缆索、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锌铝镁镀层钢丝等多种关键技术已在国内领先,容百锂电高镍技术路线在实现提升能量密度、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低温适应性、降低电池成本以及固态电池产业化等技术行业优势明显,成为国内规模领先的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商。
 
  企业主体的数量倍增,离不开创新平台能级的持续提升。遵义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情况,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园区成果转化及辐射带动能力。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贵州特征微生物研究院、遵义医科大学大学科技园、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遵义分中心等平台先后建成。目前,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新型研发机构4个,为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与此同时,遵义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4000平方米省级星火众创空间,累计入驻企业或团队超90家,累计入驻人数超过1000人,先后孵化毕业企业4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申报知识产权80余件,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基本完善。
 
  “我们建设了1700平方米科技服务中心,引进中介服务机构11家,涵盖数据库查询、项目申报咨询、知识产权申请、法律咨询、会计咨询、科技金融等服务功能。”遵义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服务中心为辖区科技型企业及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如今的遵义高新区,已是一片科技创新热土。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上,遵义高新区以升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科技创新产业持续壮大,基本形成了以“以基础材料为首位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能源汽车为三大潜力产业”的“1+3”产业发展格局,集聚了贵州钢绳、贵州容百锂电、遵义飞宇电子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到2025年,遵义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要素加速聚集,累计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规模以上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成为全市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面对新的征程,遵义高新区在《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遵义高新区:让科技创新迸发澎湃动力

2022-06-20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遵义高新区聚焦“高”“新”两大主题,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初心使命,以国家级高新区升建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加快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支撑。
 
  “自入驻园区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技术,依靠技术把企业做大做强,2021年我们投入的研发经费达429.2万元,并已跟国内几家电子科研所进行配套合作实验。”贵州维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达荣说,下一步,企业生产研发的摄像模组将会全方位做到指纹识别、航拍、门禁、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将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扎根遵义高新区把企业做大做强。
 
  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维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先后通过了“一种外置滤光片的高像素摄像头”“一种门锁用虹膜摄像头智能识别系统”及“保险箱用虹膜智能识别系统”三个发明专利,生产的摄像模组主要销往财富之舟、联代、天珑、TCL、传音等国内外各大智能终端生产企业客户。2021年,维讯光电实现产值1.2亿元,比成立之初翻了一番。
 
  维讯光电研发投入费用只是高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冰山一角”。据统计,近五年来,遵义高新区累计申报省、市科技项目131个,申请上级科技资金超过9000多万元,撬动社会投资超过4亿元,R&D投入超2亿元。其中,贵州容百锂电材料有限公司、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锐航空精密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遵义天磁锰业集团有限公司、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遵义市大地和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超过千万元。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力军。近年来,遵义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培育创新主体为抓手,不断加大培育力度,创新主体结构更加优化,培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科技型成长梯队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人才团队9个,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9人,创新主体实现了由“量”向“质”的提升转变。
 
  其中,贵州钢绳深海多点锚泊系统用钢制缆索、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锌铝镁镀层钢丝等多种关键技术已在国内领先,容百锂电高镍技术路线在实现提升能量密度、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低温适应性、降低电池成本以及固态电池产业化等技术行业优势明显,成为国内规模领先的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商。
 
  企业主体的数量倍增,离不开创新平台能级的持续提升。遵义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情况,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园区成果转化及辐射带动能力。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贵州特征微生物研究院、遵义医科大学大学科技园、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遵义分中心等平台先后建成。目前,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新型研发机构4个,为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与此同时,遵义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4000平方米省级星火众创空间,累计入驻企业或团队超90家,累计入驻人数超过1000人,先后孵化毕业企业4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申报知识产权80余件,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基本完善。
 
  “我们建设了1700平方米科技服务中心,引进中介服务机构11家,涵盖数据库查询、项目申报咨询、知识产权申请、法律咨询、会计咨询、科技金融等服务功能。”遵义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服务中心为辖区科技型企业及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如今的遵义高新区,已是一片科技创新热土。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上,遵义高新区以升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科技创新产业持续壮大,基本形成了以“以基础材料为首位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能源汽车为三大潜力产业”的“1+3”产业发展格局,集聚了贵州钢绳、贵州容百锂电、遵义飞宇电子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到2025年,遵义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要素加速聚集,累计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规模以上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成为全市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面对新的征程,遵义高新区在《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