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淮安高新区人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11-08 点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17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区;2018年正式纳入国家队列考核,连续三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表彰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5月,获批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19年9月,获批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20年9月,获批江苏省级汽车零部件制造众创社区;2020年4月,淮安合伙人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2020年10月,全市唯一一家省级半导体及信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相继获批…“十三五”期间,一个个科技创新实践成果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聚焦主导产业,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自获批国家级高新区以来,淮安高新区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定位,以人才创新、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跨越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绿色食品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3+1”主导产业,为推动创新淮安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截至2020年底,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孵化器1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恒信诺金、欣展高分子成功获批“瞪羚企业”,迈尔汽车零部件、万香科技上市工作正有序推进。“淮安高新区近年来全力服务科技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3%,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在全省同类开发区中居中上游,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高新区营业收入425.42亿元,较2015年增加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49亿元,较2015年增加33.62%,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到85.3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3%。在2018年度科技部国家级高新区科学评价考核中位列137名,较上一年度进位8名,排名进位幅度全国第三。2019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459.82万元。互联网+、电子信息、半导体等新经济增长点正在成长,发展方式正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与人才已成为淮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园区通过开展“梯度倍增”行动,坚持政策扶持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择优扶持一批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互联网+、电子信息、半导体等新经济增长点逐渐成长,都市“科创森林”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备案工作基本全覆盖,规上企业在发明专利、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实现“三个全覆盖”,2020年专利申请量达1180件,专利授权量达81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4件,获批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及保护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园区还通过深化与省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股份制银行、中小型企业加入到“政银保企”平台中,建立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新机制,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汇聚创新要素,职能部门积极搭建平台

 

中业慧谷软件园、江淮科技园、华青梦工场、苏青食品科技孵化器、智汇港孵化加速基地等一批孵化器项目正加速崛起……随着孵化平台的逐步完善,一批成长型企业为园区跨越发展带来有力支撑。打造以孵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主的淮安合伙人项目,2018年9月获批省级众创空间,2020年5月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淮安高新区国家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目前入驻创业实体超过240家,科技型企业达87家,在孵企业32家,提供创业岗位达1000个。2020年5月,淮安联科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淮安合伙人项目成功出园,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而在2019年4月进园之初,年产值仅有300万元,短短一年时间,企业就从种子萌发了新芽。园区致力于打造完备的全链条孵化平台,通过实施“四创联动”计划,开展创新、创业、创投、创客专项培育,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成功获批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加大与兰州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的合作,相继打造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清华校友苏北创业园等专业科研平台,共引进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50家、企业(产学研)研究院所7个。

广聚天下英才,积蓄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0年,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张志伟创新团队的JSB3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批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100万。团队里的陈中军也获得了淮上英才计划创新类领军人才。团队的不断壮大,得益于团队的核心——公司副总经理张志伟。2016年,张志伟从美国归来。正是由于淮安市委市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淮安高新区提供的优渥政策和配套,张志伟跟随企业落户了高新区。几年来,张志伟在园区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带领团队,潜心新能源电池研究,带动企业转型发展,为淮安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获得2020年江苏省双创计划创新类人才,还多次获得省市人才项目补助,团队也被评为2019年淮上英才创新团队。园区积极探索项目制、候鸟制、组合式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全面发挥“人才九条”等政策红利的集聚效应,细化政策实施细则,出台《淮安高新区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关于扶持人才科技工作突出平台(企业)的决定》等相关文件,以高端人才引领、基础人才倍增等工程为抓手,选好用好领军人物、拔尖人才,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流程人才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共成功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人才6名、省双创计划人选18名、省科技副总26名、省科技企业家3名;成功入选“淮上英才计划”创新团队3个、领军人才32名、“苏北计划”暨“淮上英才计划”急需人才125人。仅2020年一年,淮安高新区就兑现了人才补贴多达200万元。在出台一系列的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科技服务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淮安高新区出台了《淮安高新区鼓励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聚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人才要素集聚等五个方面,出台了20项措施,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从政策、资金、生活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激发区域创新发展活力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有效指导淮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处于孵化阶段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今年将提供更多灵活、便利、适用的融资支持,加快让科技‘雏鹰’的翅膀硬起来。对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成长性企业,将加大在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帮助其解决‘成长的烦恼’,确保未来五年新增科技企业200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未来淮安高新区将自觉扛起使命担当,找准定位,在全市实现“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中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探索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淮安高新区人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11-0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17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区;2018年正式纳入国家队列考核,连续三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表彰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5月,获批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19年9月,获批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20年9月,获批江苏省级汽车零部件制造众创社区;2020年4月,淮安合伙人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2020年10月,全市唯一一家省级半导体及信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相继获批…“十三五”期间,一个个科技创新实践成果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聚焦主导产业,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自获批国家级高新区以来,淮安高新区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定位,以人才创新、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跨越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绿色食品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3+1”主导产业,为推动创新淮安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截至2020年底,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孵化器1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恒信诺金、欣展高分子成功获批“瞪羚企业”,迈尔汽车零部件、万香科技上市工作正有序推进。“淮安高新区近年来全力服务科技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3%,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在全省同类开发区中居中上游,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高新区营业收入425.42亿元,较2015年增加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49亿元,较2015年增加33.62%,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到85.3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3%。在2018年度科技部国家级高新区科学评价考核中位列137名,较上一年度进位8名,排名进位幅度全国第三。2019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459.82万元。互联网+、电子信息、半导体等新经济增长点正在成长,发展方式正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与人才已成为淮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园区通过开展“梯度倍增”行动,坚持政策扶持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择优扶持一批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互联网+、电子信息、半导体等新经济增长点逐渐成长,都市“科创森林”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备案工作基本全覆盖,规上企业在发明专利、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实现“三个全覆盖”,2020年专利申请量达1180件,专利授权量达81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4件,获批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及保护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园区还通过深化与省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股份制银行、中小型企业加入到“政银保企”平台中,建立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新机制,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汇聚创新要素,职能部门积极搭建平台

 

中业慧谷软件园、江淮科技园、华青梦工场、苏青食品科技孵化器、智汇港孵化加速基地等一批孵化器项目正加速崛起……随着孵化平台的逐步完善,一批成长型企业为园区跨越发展带来有力支撑。打造以孵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主的淮安合伙人项目,2018年9月获批省级众创空间,2020年5月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淮安高新区国家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目前入驻创业实体超过240家,科技型企业达87家,在孵企业32家,提供创业岗位达1000个。2020年5月,淮安联科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淮安合伙人项目成功出园,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而在2019年4月进园之初,年产值仅有300万元,短短一年时间,企业就从种子萌发了新芽。园区致力于打造完备的全链条孵化平台,通过实施“四创联动”计划,开展创新、创业、创投、创客专项培育,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成功获批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加大与兰州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的合作,相继打造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清华校友苏北创业园等专业科研平台,共引进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50家、企业(产学研)研究院所7个。

广聚天下英才,积蓄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0年,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张志伟创新团队的JSB3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批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100万。团队里的陈中军也获得了淮上英才计划创新类领军人才。团队的不断壮大,得益于团队的核心——公司副总经理张志伟。2016年,张志伟从美国归来。正是由于淮安市委市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淮安高新区提供的优渥政策和配套,张志伟跟随企业落户了高新区。几年来,张志伟在园区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带领团队,潜心新能源电池研究,带动企业转型发展,为淮安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获得2020年江苏省双创计划创新类人才,还多次获得省市人才项目补助,团队也被评为2019年淮上英才创新团队。园区积极探索项目制、候鸟制、组合式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全面发挥“人才九条”等政策红利的集聚效应,细化政策实施细则,出台《淮安高新区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关于扶持人才科技工作突出平台(企业)的决定》等相关文件,以高端人才引领、基础人才倍增等工程为抓手,选好用好领军人物、拔尖人才,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流程人才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共成功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人才6名、省双创计划人选18名、省科技副总26名、省科技企业家3名;成功入选“淮上英才计划”创新团队3个、领军人才32名、“苏北计划”暨“淮上英才计划”急需人才125人。仅2020年一年,淮安高新区就兑现了人才补贴多达200万元。在出台一系列的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科技服务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淮安高新区出台了《淮安高新区鼓励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聚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人才要素集聚等五个方面,出台了20项措施,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从政策、资金、生活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激发区域创新发展活力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有效指导淮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处于孵化阶段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今年将提供更多灵活、便利、适用的融资支持,加快让科技‘雏鹰’的翅膀硬起来。对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成长性企业,将加大在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帮助其解决‘成长的烦恼’,确保未来五年新增科技企业200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未来淮安高新区将自觉扛起使命担当,找准定位,在全市实现“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中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探索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