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江阴高新区:“三高三新三区”建设追梦再出发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1-11 点击:

  在江阴高新区,飞速上演着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这方仅5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兴澄特钢、法尔胜、长电科技、天江药业等一大批鼎鼎有名的行业巨头在这里聚集;中国规模最大的优质特钢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芯片基地、世界上最大的输送带用钢丝绳生产基地、最大的桥梁缆索生产基地等众多令人瞩目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在这里诞生。
 
  从1992年设立,江阴高新区迎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步履坚定地走过了26年,实现了从市级开发区到省级经开区、从省级经开区到国家高新区、从国家级高新区到苏南国家自主示范区的“三连跳”,奏出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强音,阔步迈入新时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江阴高新区谋定而后动,蓄势而薄发,围绕“高”“新”做文章,绘就“三高三新三区”全新蓝图,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回望来路 凝“新”筑梦 以特色产业激发“乘数效应”
 
  江阴高新区位于领航中国县域经济、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中国资本第一县”的江阴,在这片“弹丸之地”上共成长起8家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说,在江阴高新区26年的发展征程中,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在快车道一路疾驰的江阴高新区,未来将驶向哪里?当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吹响,江阴高新区又将怎样转型发展?
 
  2017年4月,江阴市委常委陈兴华正式担任江阴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履新的陈兴华没着急点上任后的“三把火”,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他决定用脚力摸清“家底”,对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创新难题、民生需求等方方面面做了全面调研。几个问题引人思考:江阴高新区,究竟要“高”在哪里?“新”在何处?哪些产业才是高新区发展所需?
 
  陈兴华决定借助“外脑”,请来专业的研究咨询机构为高新区量身定做一套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从前期调研到初步方案出炉,再到反复论证,经过8个月打磨,一个凸显“高”“新”特质的“1+3+1”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正式出炉——通过3年努力,地区生产总值与2010年相比基本实现双倍增长;形成以特钢及金属制品为主导产业,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制造为特色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性产业的“1+3+1”产业集群;千亿级企业实现零突破,力争上市公司达到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10家,高新区的综合实力更突出、产业特色更鲜明、企业竞争力更强大。
 
  “1+3+1”规划,拓宽与延伸着江阴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以兴澄特钢、法尔胜泓昇集团、比利时贝卡尔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的国家火炬特钢新材料及其制品特色产业基地,以特钢新材料产业为主的“一区一战略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链完整、发展速度迅猛,2017年获批国家级出口高性能特钢及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苏南特钢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找准方向的江阴高新区,敞开怀抱拥抱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新项目,同时开始学做“减法”,大胆向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项目说“NO”。
 
  2018年,江阴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喜讯不断:作为江阴近年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旗舰型项目和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型项目,总投资200亿元的联动天翼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系统项目5月份正式落户高新区,9月底就举行了开工仪式,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总投资3亿欧元的瑞士激光空气净化器、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新杰科技半导体设备、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加拿大RFK微创电凝外科器械等项目顺利签约……签约超亿元项目33个,开工建设12个,竣工投产12个,一批重点重大项目落户高新区。
 
  2019年新年伊始,30个产业项目即将开工的消息传来。江阴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正向着预定方向稳步前进,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正被点燃,乘数效应逐渐凸显。正如陈兴华所说,“江阴高新区的未来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产业,特色就是竞争力!”
 
  瞄准未来 明确目标 以全新视野谋定“宏图伟业”
 
  如果说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已令人充满期待,那高新区的整体规划蓝图则足以振奋人心。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江阴高新区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和远景目标。
 
  如今,全力打造产业层次高、转型动能新、改革开放水平高、生态建设成效新、民生福祉高、园区形象新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美丽和谐幸福区“三高三新三区”的发展宏图,已经成为江阴高新区的共识。有了目标的高新区,犹如寻到一盏流光溢彩的明灯,前行之路豁然开朗——
 
  产业体系逐渐生成,产业生态日渐完善。高新区朝着“1+3+1”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稳步迈进,江阴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有明显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1%。
 
  新旧动能加快转化,点燃了自主创新力。2018年,高新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2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全区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3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件。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了园区发展活力。利用江阴作为全省唯一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的机遇,江阴高新区加快改革步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完成“区街合一”改革;建立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无缝承接江阴市首批赋予的163项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承接无锡市187项全链审批赋权事项,基本实现了“2440”目标,探索“证照分离”改革。在开发开放方面,鼓励企业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协议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到账注册外资达5.84亿美元,利用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加快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不断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生态建设有成效,全力打造宜居之城。高新区坚持“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全面启动“310”综合整治行动,肖山水源地整治完成任务,20多家企业完成节能减排达标改造,261家“散乱污”企业被关停。精准施策、铁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做好民生工程,创造有温度的美好生活。2018年,备受瞩目的江阴外国语学校开工建设,蟠龙山公园启动建设,江阴市爱心护理院城东分院正式成立;78个老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26个村股份制改革全部到位……高新区通过一项又一项惠民工程,全力答好民生“必答题”,让工作、生活在高新区的人们增强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高颜值园区,展现现代之城的无限魅力。高新区加快优化城市发展规划,对高新区的分区规划和蟠龙山公园、长山集镇等重点片区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加快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对产业、城市、生态三大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设计,统筹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新”品质。
 
  招才引智 启航未来 以高端人才构筑“创新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新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陈兴华表示,只有做好“人”的文章,才能有效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人才的创新活力。江阴高新区经过多年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逐渐把高新区建设成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强磁场。
 
  搭建服务平台,为人才落地提供贴心服务。2018年5月,苏南自创区江阴高新区创新创业一体化平台正式建成启用,线上线下共引进12大类16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实现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创业提供了一站式、全天候、不打折的“店小二”服务,不断提升“双创”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双创”生态。
 
  拓展创新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江阴高新区拥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150 万平方米。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 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 家、国家博士后工作站4 家,省、市级院士工作站19 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0 家。强大的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不断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解决了高端人才在江阴高新区发展的创新后劲不足的问题。
 
  创新引才模式,“弹性引才”拓展人才储备空间。高新区通过制定出台《高新区关于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构筑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推行人才“一卡通”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对高新区的认可度、归属感。高新区一方面通过政策手段吸引人才,一方面在引才上另辟蹊径,让高端人才有多种渠道加入高新区的发展阵营中来。例如,高新区与东北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共建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在源头上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引入人才;成立“JITRI-法尔胜联合创新中心”,引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资源;成立国澄军民融合装备技术研究院,提高高新区军民技术协同创新水平。高新区还把引才目光投向海外,建成6个与产业配套的诺奖研究院,在发达国家共建海外实验室、海外孵化器,让海外高端人才跨越空间障碍,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目前,江阴高新区拥有各类人才总数达3万多人、两院院士19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0 余人。
 
  完善配套设施,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城因产业而新,产业因人而兴。城市、产业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城市配套是否完善已经成为高新区是否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新区为了提升竞争力,围绕教育、医疗、住房等做了大量工作。辖区内10所小学、中学、高中均建成省现代化示范学校,3所幼儿园均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拥有敔山湾人民医院、城东卫生服务中心、山观中医特色专科医院、城东养老服务中心等专业医疗养老服务结构,管理水平处于无锡市前列。提升品质的高新区环境更美,生活便利,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爱上这片土地,安心地聚集在江阴高新区创新业、创大业、创伟业。
 
  拓展优势 培育动能 以经营园区激活“造血功能”
 
  “园区不仅要融资借钱,还要投资赚钱。”江阴高新区意识到,只有盘活园区资源,创造园区运营的闭环,赋予园区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才能让高新区发展“蹄疾步稳”。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高度。高新区大胆提出“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园区”的理念,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资平台改革,通过市场化运作,努力形成投入有产出、投资有回报、发展可持续的健康开发运营模式,夯实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一方面,深入挖掘园区国资平台潜力,对可市场化经营的平台,高新区持资入股,向集地产、科技、创投、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升级。例如,高新区参股房产公司、建筑公司,在参与园区建设的同时,似源头活水为高新区发展注入能量。另一方面,延伸金融链条,深入探索创新投融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与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组建30亿元的江阴毅达高新系列产业基金,以“立足高新区,放眼全江阴,服务长三角”为目标,进行股权投资、PC风险投资。目前,已经成功运作5个项目,预计两三年后有望获得收益。与无锡市金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规模5000万元的天使种子基金、与苏州中昂基金成立规模3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与中普金融成立规模1亿元的中小企业转贷基金,设立规模1.5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构建了从企业初创、加速、上市到破产重组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方面的探索,让江阴高新区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又有效规避资产风险,实现了多方共赢。此外,江阴高新区还借力社会资本,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全力推进高新区新城镇综合开发PPP项目,加快推进与中铁、实地集团等大型央企民企在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走创新之路,塑“高新”之魂。江阴高新区用26年的砥砺前行,抢下“先手棋”、占了高阵地,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今天的江阴高新区,正绽放着激情活力,涌动着创业热潮,以奋斗之姿再出发,努力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打得更响、擦得更亮,争当江阴乃至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领跑者。在澎湃激越的创新大潮中勇敢前行的江阴高新区,正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江阴高新区:“三高三新三区”建设追梦再出发

2019-01-11 来源:未知 点击:

  在江阴高新区,飞速上演着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这方仅5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兴澄特钢、法尔胜、长电科技、天江药业等一大批鼎鼎有名的行业巨头在这里聚集;中国规模最大的优质特钢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芯片基地、世界上最大的输送带用钢丝绳生产基地、最大的桥梁缆索生产基地等众多令人瞩目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在这里诞生。
 
  从1992年设立,江阴高新区迎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步履坚定地走过了26年,实现了从市级开发区到省级经开区、从省级经开区到国家高新区、从国家级高新区到苏南国家自主示范区的“三连跳”,奏出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强音,阔步迈入新时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江阴高新区谋定而后动,蓄势而薄发,围绕“高”“新”做文章,绘就“三高三新三区”全新蓝图,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回望来路 凝“新”筑梦 以特色产业激发“乘数效应”
 
  江阴高新区位于领航中国县域经济、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中国资本第一县”的江阴,在这片“弹丸之地”上共成长起8家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说,在江阴高新区26年的发展征程中,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在快车道一路疾驰的江阴高新区,未来将驶向哪里?当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吹响,江阴高新区又将怎样转型发展?
 
  2017年4月,江阴市委常委陈兴华正式担任江阴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履新的陈兴华没着急点上任后的“三把火”,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他决定用脚力摸清“家底”,对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创新难题、民生需求等方方面面做了全面调研。几个问题引人思考:江阴高新区,究竟要“高”在哪里?“新”在何处?哪些产业才是高新区发展所需?
 
  陈兴华决定借助“外脑”,请来专业的研究咨询机构为高新区量身定做一套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从前期调研到初步方案出炉,再到反复论证,经过8个月打磨,一个凸显“高”“新”特质的“1+3+1”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正式出炉——通过3年努力,地区生产总值与2010年相比基本实现双倍增长;形成以特钢及金属制品为主导产业,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制造为特色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性产业的“1+3+1”产业集群;千亿级企业实现零突破,力争上市公司达到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10家,高新区的综合实力更突出、产业特色更鲜明、企业竞争力更强大。
 
  “1+3+1”规划,拓宽与延伸着江阴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以兴澄特钢、法尔胜泓昇集团、比利时贝卡尔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的国家火炬特钢新材料及其制品特色产业基地,以特钢新材料产业为主的“一区一战略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链完整、发展速度迅猛,2017年获批国家级出口高性能特钢及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苏南特钢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找准方向的江阴高新区,敞开怀抱拥抱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新项目,同时开始学做“减法”,大胆向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项目说“NO”。
 
  2018年,江阴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喜讯不断:作为江阴近年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旗舰型项目和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型项目,总投资200亿元的联动天翼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系统项目5月份正式落户高新区,9月底就举行了开工仪式,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总投资3亿欧元的瑞士激光空气净化器、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新杰科技半导体设备、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加拿大RFK微创电凝外科器械等项目顺利签约……签约超亿元项目33个,开工建设12个,竣工投产12个,一批重点重大项目落户高新区。
 
  2019年新年伊始,30个产业项目即将开工的消息传来。江阴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正向着预定方向稳步前进,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正被点燃,乘数效应逐渐凸显。正如陈兴华所说,“江阴高新区的未来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产业,特色就是竞争力!”
 
  瞄准未来 明确目标 以全新视野谋定“宏图伟业”
 
  如果说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已令人充满期待,那高新区的整体规划蓝图则足以振奋人心。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江阴高新区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和远景目标。
 
  如今,全力打造产业层次高、转型动能新、改革开放水平高、生态建设成效新、民生福祉高、园区形象新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美丽和谐幸福区“三高三新三区”的发展宏图,已经成为江阴高新区的共识。有了目标的高新区,犹如寻到一盏流光溢彩的明灯,前行之路豁然开朗——
 
  产业体系逐渐生成,产业生态日渐完善。高新区朝着“1+3+1”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稳步迈进,江阴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有明显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1%。
 
  新旧动能加快转化,点燃了自主创新力。2018年,高新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2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全区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3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件。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了园区发展活力。利用江阴作为全省唯一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的机遇,江阴高新区加快改革步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完成“区街合一”改革;建立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无缝承接江阴市首批赋予的163项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承接无锡市187项全链审批赋权事项,基本实现了“2440”目标,探索“证照分离”改革。在开发开放方面,鼓励企业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协议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到账注册外资达5.84亿美元,利用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加快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不断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生态建设有成效,全力打造宜居之城。高新区坚持“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全面启动“310”综合整治行动,肖山水源地整治完成任务,20多家企业完成节能减排达标改造,261家“散乱污”企业被关停。精准施策、铁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做好民生工程,创造有温度的美好生活。2018年,备受瞩目的江阴外国语学校开工建设,蟠龙山公园启动建设,江阴市爱心护理院城东分院正式成立;78个老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26个村股份制改革全部到位……高新区通过一项又一项惠民工程,全力答好民生“必答题”,让工作、生活在高新区的人们增强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高颜值园区,展现现代之城的无限魅力。高新区加快优化城市发展规划,对高新区的分区规划和蟠龙山公园、长山集镇等重点片区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加快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对产业、城市、生态三大空间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设计,统筹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新”品质。
 
  招才引智 启航未来 以高端人才构筑“创新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新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陈兴华表示,只有做好“人”的文章,才能有效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人才的创新活力。江阴高新区经过多年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逐渐把高新区建设成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强磁场。
 
  搭建服务平台,为人才落地提供贴心服务。2018年5月,苏南自创区江阴高新区创新创业一体化平台正式建成启用,线上线下共引进12大类16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实现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创业提供了一站式、全天候、不打折的“店小二”服务,不断提升“双创”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双创”生态。
 
  拓展创新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江阴高新区拥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150 万平方米。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 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 家、国家博士后工作站4 家,省、市级院士工作站19 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0 家。强大的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不断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解决了高端人才在江阴高新区发展的创新后劲不足的问题。
 
  创新引才模式,“弹性引才”拓展人才储备空间。高新区通过制定出台《高新区关于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构筑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推行人才“一卡通”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对高新区的认可度、归属感。高新区一方面通过政策手段吸引人才,一方面在引才上另辟蹊径,让高端人才有多种渠道加入高新区的发展阵营中来。例如,高新区与东北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共建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在源头上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引入人才;成立“JITRI-法尔胜联合创新中心”,引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资源;成立国澄军民融合装备技术研究院,提高高新区军民技术协同创新水平。高新区还把引才目光投向海外,建成6个与产业配套的诺奖研究院,在发达国家共建海外实验室、海外孵化器,让海外高端人才跨越空间障碍,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目前,江阴高新区拥有各类人才总数达3万多人、两院院士19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0 余人。
 
  完善配套设施,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城因产业而新,产业因人而兴。城市、产业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城市配套是否完善已经成为高新区是否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新区为了提升竞争力,围绕教育、医疗、住房等做了大量工作。辖区内10所小学、中学、高中均建成省现代化示范学校,3所幼儿园均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拥有敔山湾人民医院、城东卫生服务中心、山观中医特色专科医院、城东养老服务中心等专业医疗养老服务结构,管理水平处于无锡市前列。提升品质的高新区环境更美,生活便利,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爱上这片土地,安心地聚集在江阴高新区创新业、创大业、创伟业。
 
  拓展优势 培育动能 以经营园区激活“造血功能”
 
  “园区不仅要融资借钱,还要投资赚钱。”江阴高新区意识到,只有盘活园区资源,创造园区运营的闭环,赋予园区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才能让高新区发展“蹄疾步稳”。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高度。高新区大胆提出“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园区”的理念,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资平台改革,通过市场化运作,努力形成投入有产出、投资有回报、发展可持续的健康开发运营模式,夯实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一方面,深入挖掘园区国资平台潜力,对可市场化经营的平台,高新区持资入股,向集地产、科技、创投、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升级。例如,高新区参股房产公司、建筑公司,在参与园区建设的同时,似源头活水为高新区发展注入能量。另一方面,延伸金融链条,深入探索创新投融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与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组建30亿元的江阴毅达高新系列产业基金,以“立足高新区,放眼全江阴,服务长三角”为目标,进行股权投资、PC风险投资。目前,已经成功运作5个项目,预计两三年后有望获得收益。与无锡市金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规模5000万元的天使种子基金、与苏州中昂基金成立规模3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与中普金融成立规模1亿元的中小企业转贷基金,设立规模1.5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构建了从企业初创、加速、上市到破产重组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方面的探索,让江阴高新区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又有效规避资产风险,实现了多方共赢。此外,江阴高新区还借力社会资本,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全力推进高新区新城镇综合开发PPP项目,加快推进与中铁、实地集团等大型央企民企在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走创新之路,塑“高新”之魂。江阴高新区用26年的砥砺前行,抢下“先手棋”、占了高阵地,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今天的江阴高新区,正绽放着激情活力,涌动着创业热潮,以奋斗之姿再出发,努力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打得更响、擦得更亮,争当江阴乃至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领跑者。在澎湃激越的创新大潮中勇敢前行的江阴高新区,正朝气蓬勃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