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滨海新区:筑宜居新城 享绿色生活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2-20 点击:

  叶落霜降,风起雾漫。初冬的天津开发区,依然可以看到迷人的景致,泰达植物资源库的百草芊卉、泰丰公园的湖光蒲苇、泰达大街的黄杨桧柏、劳动公园的青松绿茵……如天津开发区一般的美景,在如今的滨海新区随处可见。滨海新区从建区伊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始终得以体现,是全方位打造生态宜居智慧人居环境的结果。改革开放40年以来,滨海新区早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刻烙印在绿化建设、污染治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生态改造 盐碱荒滩演绎绿色传奇
 
  回顾30年前创业伊始,天津开发区是一片茫茫盐滩,被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视为“绿色植物禁区”,生态绿化和城市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在30年的时间里,创业先驱们克服区域地势低洼、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矿化度高等一系列困难,在白色的禁地上,用科技的双手,解锁了“千年无活”的密码。通过多年不懈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摸索,逐步创建并完善了包括“滨海浅潜水地区暗管排盐、规模化绿化技术”“原盐土、吹填海泥快速改良为种植土技术”和“盐滩绿化植物生长调控技术”三大技术路线在内的一整套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盐滩绿化技术体系,彻底破解了盐滩绿化这一世界难题,开创了重盐碱地绿化的先河,结束了茫茫盐滩千年无绿的历史,创造了开发区从昔日“盐碱荒滩”到如今“绿色宜居生态新城”的生态奇迹。历经多年绿化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完善,这套技术已经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及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绿化的支撑技术体系,彻底破解了盐滩绿化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这一世界难题。
 
  在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科技的力量一次次迸发。
 
  为了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2016年,滨海新区新建的23座街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正式通过验收并联网运行。由此,滨海新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量达到了30座,实现了对新区辖区内全部功能区、街镇和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实时监控的全覆盖。当年,115个“电子鼻”全部“上岗”,它们分布在大港城区周边及所有重点异味企业厂界四周,形成了全覆盖的VOCs、恶臭在线监测预警网络。这些电子鼻“嗅觉”十分灵敏,不但能够随时感知周围异味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还能够自动采样留存污染气团样品,为环境执法提供可靠依据,其建成投用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历经十年完成的“北煤南移”也体现了滨海新区对于环境的重视和环境治理的决心。上个世纪末,天津港煤炭运输量的增长迅速, 其货物集散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完成,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天津港集团历时10年、投资百亿,进行生产战略布局调整——实施“北煤南移”,并最终形成“南散北集”空间布局,闯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此后,天津港积极推进集装箱场桥“油改电”项目,大力推进船舶用岸电工程、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地缘热设施建设等。2017年,天津市政府印发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4月底前天津港不再接收柴油货车运输的集港煤炭”的明确要求,较国家提出的任务完成时限提前3个月。停止接收汽运煤炭,天津港每年减少柴油车运输200万辆次以上。
 
  全方位出击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滨海新区以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为目标,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滨海新区对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全面实践资源集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理念,加快促进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设立门槛,拒绝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率低、附加值低的项目,以此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高附加值行业转变;加快淘汰散乱污企业。
 
  2018年9月,大港环科提标及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式投用。项目全面落成后,出水经再生水厂深度处理回用,产水用于工业企业、园林绿化及市政杂用,实现水资源再生利用,每年可节约新鲜水约300万吨,削减各类污染排放超过2400吨。国投北疆电厂是滨海新区另一家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采用“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新途径,形成了废水废渣废热“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新模式,绿色效应影响深远。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蒋宁说:“滨海新区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 企业层面,多年来,已形成北疆电厂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长芦盐场、天铁冶金、蓝星化工、凯威化工、联博化工、云海裕森、津康制药、裕川建材等多个天津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层面,以产业共生理念为指导,以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为主要载体,推动园区中循环体系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空港经济区被列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被列为天津市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滨海新区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冶金、粮油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全方位的绿色发展,2017年,滨海新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1%。
 
  倡导低碳理念 新区人乐享绿色城市和生活
 
  生态文明的理念,体现在滨海新区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之路,正是滨海新区绿色城市建设的缩影。
 
  三分之一的盐碱荒地、三分之一的废弃盐田,还有三分之一的污染水面,这是2008年9月生态城奠基开工时面对的现状。
 
  十年内,生态城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建设,且是中国唯一拥有百分之百绿色建筑的城市,构建了国内首套绿色指标体系以及产业低碳化理念,还编制了全国首个绿色建筑运行规范。
 
  芳草萋萋,碧波荡漾,尽管初冬的天气有点冷,还是有不少市民在生态城的静湖边散步。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污水库。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城彻底治理了这片污水库,完成了330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
 
  如果在暴雨后来到生态城的街头,会发现“看海”的现象并未在这里发生,这一切要归功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2016年获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生态城确定了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总体原则,并根据规划要求建立了“海绵城市”项目库,大大降低了内涝现象发生。
 
  作为滨海新区绿色发展的缩影,从海绵城市、社会管理再到生态指标体系,生态城的一系列成型经验具备了在全国推广的基础。被称为世界“生态城之父”的艾洛·帕罗海墨教授也曾表示:“不是说一个生态城就能拯救全球,但中新天津生态城会带来更多的生态城市。”2014年,《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正式获批,《方案》指出,到 2020年,生态城将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和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通过积累经验,生态城将为推动全国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
 
  自建区伊始,滨海新区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改善环境,以规划先行,实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用更多绿色元素扮靓美丽滨海。
 
  塘沽紫云公园,在一座碱渣山上拔地而起。2010 年年底,97 岁“高龄”的天津碱厂搬迁至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老碱厂过去制碱排出的碱渣堆积成了一座山,就在老碱渣山上,滨海新区建成了集休闲、娱乐、环保于一体的紫云公园,而今,紫云公园已成为一座新地标。
 
  临港湿地公园,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态技术手段,引种栽植大量可用于修复水质、水体的水生及陆生植物,并结合现有绿化带,构建起有效的湿地生态链。
 
  北三河郊野公园、官港森林公园等郊野公园,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新区的大地上。众多街心公园也点缀在新区街头,使越来越多的新区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色生活。
 
  滨海新区人的生活,也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绿色的理念。今年9月28日,新区垃圾分类走进社区在塘沽街新城家园启动,首个一站式垃圾分类便民服务亭——“好嘞”也启用。该服务亭将通过在线支付、积分换购等方式,随时处理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目前,滨海新区已启动全部30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多年来,滨海新区在“绿色创建”的过程中,百姓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如退休职工自行出资,买来树苗,数年如一日在小区种植,美化小区、天津开发区举行的“低碳生活――由我做起”家庭碳减排活动、生态城通过区域内免费搭乘公交车,鼓励人们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滨海新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在推进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建设的道路上激流勇进。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滨海新区:筑宜居新城 享绿色生活

2018-12-20 来源:未知 点击:

  叶落霜降,风起雾漫。初冬的天津开发区,依然可以看到迷人的景致,泰达植物资源库的百草芊卉、泰丰公园的湖光蒲苇、泰达大街的黄杨桧柏、劳动公园的青松绿茵……如天津开发区一般的美景,在如今的滨海新区随处可见。滨海新区从建区伊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始终得以体现,是全方位打造生态宜居智慧人居环境的结果。改革开放40年以来,滨海新区早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刻烙印在绿化建设、污染治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生态改造 盐碱荒滩演绎绿色传奇
 
  回顾30年前创业伊始,天津开发区是一片茫茫盐滩,被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视为“绿色植物禁区”,生态绿化和城市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在30年的时间里,创业先驱们克服区域地势低洼、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矿化度高等一系列困难,在白色的禁地上,用科技的双手,解锁了“千年无活”的密码。通过多年不懈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摸索,逐步创建并完善了包括“滨海浅潜水地区暗管排盐、规模化绿化技术”“原盐土、吹填海泥快速改良为种植土技术”和“盐滩绿化植物生长调控技术”三大技术路线在内的一整套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盐滩绿化技术体系,彻底破解了盐滩绿化这一世界难题,开创了重盐碱地绿化的先河,结束了茫茫盐滩千年无绿的历史,创造了开发区从昔日“盐碱荒滩”到如今“绿色宜居生态新城”的生态奇迹。历经多年绿化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完善,这套技术已经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及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绿化的支撑技术体系,彻底破解了盐滩绿化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这一世界难题。
 
  在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科技的力量一次次迸发。
 
  为了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2016年,滨海新区新建的23座街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正式通过验收并联网运行。由此,滨海新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量达到了30座,实现了对新区辖区内全部功能区、街镇和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实时监控的全覆盖。当年,115个“电子鼻”全部“上岗”,它们分布在大港城区周边及所有重点异味企业厂界四周,形成了全覆盖的VOCs、恶臭在线监测预警网络。这些电子鼻“嗅觉”十分灵敏,不但能够随时感知周围异味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还能够自动采样留存污染气团样品,为环境执法提供可靠依据,其建成投用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历经十年完成的“北煤南移”也体现了滨海新区对于环境的重视和环境治理的决心。上个世纪末,天津港煤炭运输量的增长迅速, 其货物集散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完成,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天津港集团历时10年、投资百亿,进行生产战略布局调整——实施“北煤南移”,并最终形成“南散北集”空间布局,闯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此后,天津港积极推进集装箱场桥“油改电”项目,大力推进船舶用岸电工程、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地缘热设施建设等。2017年,天津市政府印发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4月底前天津港不再接收柴油货车运输的集港煤炭”的明确要求,较国家提出的任务完成时限提前3个月。停止接收汽运煤炭,天津港每年减少柴油车运输200万辆次以上。
 
  全方位出击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滨海新区以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为目标,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滨海新区对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全面实践资源集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理念,加快促进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设立门槛,拒绝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率低、附加值低的项目,以此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高附加值行业转变;加快淘汰散乱污企业。
 
  2018年9月,大港环科提标及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式投用。项目全面落成后,出水经再生水厂深度处理回用,产水用于工业企业、园林绿化及市政杂用,实现水资源再生利用,每年可节约新鲜水约300万吨,削减各类污染排放超过2400吨。国投北疆电厂是滨海新区另一家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采用“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新途径,形成了废水废渣废热“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新模式,绿色效应影响深远。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蒋宁说:“滨海新区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 企业层面,多年来,已形成北疆电厂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长芦盐场、天铁冶金、蓝星化工、凯威化工、联博化工、云海裕森、津康制药、裕川建材等多个天津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层面,以产业共生理念为指导,以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为主要载体,推动园区中循环体系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空港经济区被列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被列为天津市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滨海新区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冶金、粮油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全方位的绿色发展,2017年,滨海新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1%。
 
  倡导低碳理念 新区人乐享绿色城市和生活
 
  生态文明的理念,体现在滨海新区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之路,正是滨海新区绿色城市建设的缩影。
 
  三分之一的盐碱荒地、三分之一的废弃盐田,还有三分之一的污染水面,这是2008年9月生态城奠基开工时面对的现状。
 
  十年内,生态城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建设,且是中国唯一拥有百分之百绿色建筑的城市,构建了国内首套绿色指标体系以及产业低碳化理念,还编制了全国首个绿色建筑运行规范。
 
  芳草萋萋,碧波荡漾,尽管初冬的天气有点冷,还是有不少市民在生态城的静湖边散步。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污水库。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城彻底治理了这片污水库,完成了330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
 
  如果在暴雨后来到生态城的街头,会发现“看海”的现象并未在这里发生,这一切要归功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2016年获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生态城确定了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总体原则,并根据规划要求建立了“海绵城市”项目库,大大降低了内涝现象发生。
 
  作为滨海新区绿色发展的缩影,从海绵城市、社会管理再到生态指标体系,生态城的一系列成型经验具备了在全国推广的基础。被称为世界“生态城之父”的艾洛·帕罗海墨教授也曾表示:“不是说一个生态城就能拯救全球,但中新天津生态城会带来更多的生态城市。”2014年,《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正式获批,《方案》指出,到 2020年,生态城将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和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通过积累经验,生态城将为推动全国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
 
  自建区伊始,滨海新区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改善环境,以规划先行,实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用更多绿色元素扮靓美丽滨海。
 
  塘沽紫云公园,在一座碱渣山上拔地而起。2010 年年底,97 岁“高龄”的天津碱厂搬迁至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老碱厂过去制碱排出的碱渣堆积成了一座山,就在老碱渣山上,滨海新区建成了集休闲、娱乐、环保于一体的紫云公园,而今,紫云公园已成为一座新地标。
 
  临港湿地公园,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态技术手段,引种栽植大量可用于修复水质、水体的水生及陆生植物,并结合现有绿化带,构建起有效的湿地生态链。
 
  北三河郊野公园、官港森林公园等郊野公园,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新区的大地上。众多街心公园也点缀在新区街头,使越来越多的新区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色生活。
 
  滨海新区人的生活,也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绿色的理念。今年9月28日,新区垃圾分类走进社区在塘沽街新城家园启动,首个一站式垃圾分类便民服务亭——“好嘞”也启用。该服务亭将通过在线支付、积分换购等方式,随时处理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目前,滨海新区已启动全部30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多年来,滨海新区在“绿色创建”的过程中,百姓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如退休职工自行出资,买来树苗,数年如一日在小区种植,美化小区、天津开发区举行的“低碳生活――由我做起”家庭碳减排活动、生态城通过区域内免费搭乘公交车,鼓励人们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滨海新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在推进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建设的道路上激流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