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昆山高新区—— 筑起“高原” 勇攀“高峰”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1-08 点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昆山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高新区抢抓机遇、迎风而上。
 
  “唯有创新,才能争先。”作为全市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昆山高新区提出,要围绕争先进位、建设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这一总目标,持续做大高新份额,着力展现高新气质,全力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核心区,让“高”和“新”成为高新区最鲜明的特质。
 
  ■ 紧盯重大项目,夯实转型发展“底盘”
 
  昆山人的朋友圈,与项目相关的内容真不少。国庆期间,位于高新区的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奠基,假以时日,这里将成为年产100万台安全可控高性能服务器的生产基地,形成千亿级安全可控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产业要发展,集群要壮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是源头。对于正在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核心区的高新区来说,重大项目建设不仅不能“歇歇脚”,而且还要“走在前”。以中科可控产业化基地为例,近百名软件工程师入驻,50万平方米的基地已全面启动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落实在高质量的项目上;推动产业科创中心建设,更需要重大项目加以支撑。为此,高新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招商引资新路径、新模式,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三大支柱产业,就是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人才科创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
 
  “步子急,但眼光放得更长远。”通过引进中科新蕴、全球物流、远洋集团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启动建设中科可控产业化基地、中美(昆山)科创中心、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创新中心,总投资310亿元的功率射频半导体产业项目落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底盘”进一步稳固。
 
  得益于新一轮项目和资金注入,全新动能竞相迸发。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总部经济、研发总部等方面持续发力、有所突破,引进1~2个掌握核心技术、投资体量大、牵引力强的重大项目,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 企业走向前台,创新“盆景”连成“风景”
 
  创新,高新区与生俱来的气质。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1家,约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4;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62.7%、63.4%;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近98%……因为转型、得益创新,高新区正在成为创新的策源地。
 
  “如果把创新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后劲最足的那个。”正如高新区相关负责人所说,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企业站在创新发展的“前台”。
 
  日前,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出炉,位于高新区的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视觉系统企业,丘钛微电子的摄像头、指纹识别模组的出货量和销售额均跨进行业前三甲。二期厂房全面建成后,摄像头、指纹识别模组产能将分别达到4500万颗/月、2500万颗/月,年产值也将逐步扩大到200亿元。
 
  企业走向“前台”,“盆景”连成“风景”。“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催化剂载体材料”项目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维信诺科技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迅立光电交付全国首台“中国智造”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设备,瑞博生物完成全国首例小核酸临床试药……高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追求数量,更注重企业发展质量。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以打造特色创新集群为方向,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形成1~2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长7%。
 
  ■ 释放政策红利,厚植人才科创“沃土”
 
  根据“一廊一园一港”科创平台建设布局,阳澄湖科技园将以杜克智谷小镇为核心,以昆山杜克大学为支撑,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高度集成的100平方公里科技园,加速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地。
 
  “近水楼台先得月”,阳澄湖科技园广聚国际创新资源。今年5月,中美(昆山)科创中心揭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中美地方合作的试验区、科技创新合作的示范区、人才汇集发展的核心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可以预见,世界名校与科技园区联动,创新辐射将更宽更广。
 
  “科研只有面向市场,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成果只有应用,才能实现它的真正价值。”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高新区研究制定《关于推进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机制建设若干办法》,由单一的事业单位传统管理模式改变为“研发机构+市场化主体”多元参与的灵活发展模式,由单一的财政资金拨付给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机制,改变为“事业单位运作专项+科技研发专项+基金股权投资专项”多元融合的资金支持机制,推动要素融合聚变。
 
  与此同时,高新区精准对接人才科创“631”计划,集中10%的资源要素,提供最优要素保障,推动自主可控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安排30%的资源要素,加强与大院大所、央企合作,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旗舰项目;统筹60%的资源要素,培育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种好梧桐凤自来”,截至目前,共有37名“千人计划”人才扎根高新区,占到全市近三分之一。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昆山高新区—— 筑起“高原” 勇攀“高峰”

2018-11-08 来源:未知 点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昆山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高新区抢抓机遇、迎风而上。
 
  “唯有创新,才能争先。”作为全市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昆山高新区提出,要围绕争先进位、建设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这一总目标,持续做大高新份额,着力展现高新气质,全力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核心区,让“高”和“新”成为高新区最鲜明的特质。
 
  ■ 紧盯重大项目,夯实转型发展“底盘”
 
  昆山人的朋友圈,与项目相关的内容真不少。国庆期间,位于高新区的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奠基,假以时日,这里将成为年产100万台安全可控高性能服务器的生产基地,形成千亿级安全可控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产业要发展,集群要壮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是源头。对于正在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核心区的高新区来说,重大项目建设不仅不能“歇歇脚”,而且还要“走在前”。以中科可控产业化基地为例,近百名软件工程师入驻,50万平方米的基地已全面启动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落实在高质量的项目上;推动产业科创中心建设,更需要重大项目加以支撑。为此,高新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招商引资新路径、新模式,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三大支柱产业,就是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人才科创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
 
  “步子急,但眼光放得更长远。”通过引进中科新蕴、全球物流、远洋集团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启动建设中科可控产业化基地、中美(昆山)科创中心、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创新中心,总投资310亿元的功率射频半导体产业项目落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底盘”进一步稳固。
 
  得益于新一轮项目和资金注入,全新动能竞相迸发。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总部经济、研发总部等方面持续发力、有所突破,引进1~2个掌握核心技术、投资体量大、牵引力强的重大项目,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 企业走向前台,创新“盆景”连成“风景”
 
  创新,高新区与生俱来的气质。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1家,约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4;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62.7%、63.4%;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近98%……因为转型、得益创新,高新区正在成为创新的策源地。
 
  “如果把创新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后劲最足的那个。”正如高新区相关负责人所说,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企业站在创新发展的“前台”。
 
  日前,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出炉,位于高新区的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视觉系统企业,丘钛微电子的摄像头、指纹识别模组的出货量和销售额均跨进行业前三甲。二期厂房全面建成后,摄像头、指纹识别模组产能将分别达到4500万颗/月、2500万颗/月,年产值也将逐步扩大到200亿元。
 
  企业走向“前台”,“盆景”连成“风景”。“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催化剂载体材料”项目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维信诺科技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迅立光电交付全国首台“中国智造”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设备,瑞博生物完成全国首例小核酸临床试药……高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追求数量,更注重企业发展质量。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以打造特色创新集群为方向,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形成1~2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长7%。
 
  ■ 释放政策红利,厚植人才科创“沃土”
 
  根据“一廊一园一港”科创平台建设布局,阳澄湖科技园将以杜克智谷小镇为核心,以昆山杜克大学为支撑,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高度集成的100平方公里科技园,加速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地。
 
  “近水楼台先得月”,阳澄湖科技园广聚国际创新资源。今年5月,中美(昆山)科创中心揭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中美地方合作的试验区、科技创新合作的示范区、人才汇集发展的核心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可以预见,世界名校与科技园区联动,创新辐射将更宽更广。
 
  “科研只有面向市场,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成果只有应用,才能实现它的真正价值。”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高新区研究制定《关于推进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机制建设若干办法》,由单一的事业单位传统管理模式改变为“研发机构+市场化主体”多元参与的灵活发展模式,由单一的财政资金拨付给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机制,改变为“事业单位运作专项+科技研发专项+基金股权投资专项”多元融合的资金支持机制,推动要素融合聚变。
 
  与此同时,高新区精准对接人才科创“631”计划,集中10%的资源要素,提供最优要素保障,推动自主可控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安排30%的资源要素,加强与大院大所、央企合作,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旗舰项目;统筹60%的资源要素,培育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种好梧桐凤自来”,截至目前,共有37名“千人计划”人才扎根高新区,占到全市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