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杭州高新区(滨江)加速驶入产业“新蓝海”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5-04 点击:

  过去一两年间,几乎所有生物医药企业都在密切关注政策的动向——“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十大重点领域,这一新兴产业不断迎来政策利好信号。
 
  今年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缓解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并于会议上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抗癌药、创新药、仿制药发展,目的是加快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
 
  而在多年以来保持信息经济“绝对优势”之上,高新区(滨江)也已将目光聚焦于下一个“千亿级”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并于政府决策层面多次提及。今年,该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提出将“主动谋划和布局前瞻性产业,加快培育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未来产业。”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滨江)已集聚生命健康企业700余家,其中拥有12家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企业;2017年,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已实现营业收入195.3亿元。
 
  高新区(滨江)正加速驶入产业“新蓝海”,也将为“美丽杭州”的产业之美,添上斑斓炫目的新色彩。
 
  人才篇:“科学家”为何扎堆来滨江?
 
  钱塘江南岸,林立的写字楼和孵化器中,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通常翩翩白衣,互相以“科学家”相称,甚至一般创业公司里常见的CEO、COO等头衔,也被“首席科学家”这样的字眼取代。这些“科学家”,正是活跃于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创业者。
 
  “国千人才”、“省千人才”、“名校博士”……这群自带诸多“光环”的科学家,为什么“扎堆”来滨江创业?
 
  一个重要的契机是,人才招引“5050计划”。
 
  2009年,高新区(滨江)在省内首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5050计划”,而这一人才政策,几乎成为当时一批来自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人才来到高新区(滨江)创业的“敲门砖”。
 
  如今细细盘点一番,“5050计划”首批引进并被评定为“国千”人才的“海归”名单中,就有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创办“歌礼生物”的吴劲梓,以及美国硅谷创业者华绍炳等众多生物医药领域高级人才的身影。
 
  高新区(滨江)实施的第二论“5050计划”,则让更多本土“科学家”纷至沓来。中科院遗传所的博士王军一,就在滨江启动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并无海外留学经历的他,凭借基因检测技术,拿到了“5050计划”的创业奖励。如今,他一手创办的“和壹基因”,已经成为浙江省内最大的基因检测公司,完成了基于10万人样本的肿瘤易感基因报告。
 
  “滨江两轮‘5050计划’引进的人才,很多都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相关。今年推出的新一轮1+X产业政策,我们又出台了人才新政30条,目的就是让滨江的人才生态更为完善。”滨江区人才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滨江拥有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万人计划”专家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25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学家”,以及他们背后科研实力雄厚的人才团队,才让生物医药大健康这一新兴产业能够在高新区(滨江)迎来“黄金时代”。
 
  平台篇:从“烂尾楼”到“孵化器”
 
  走进滨江天和高科技产业园,面对体量颇大的园区和穿梭其中的创业精英,你已经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的模样。
 
  园区运营方杨林控股副总裁朱冬生笑着说,最初这里是“烂尾楼”,而现在是省内首家民营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经过多年的运营发展,这里已然成为滨江生物医药的“硅谷”,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为一体。
 
  朱冬生说,从2009年到2011年,董事长陆关林一直在寻找产业园的发展定位,“三次定位,又三次推翻了”。最终,选择了“生物医药”这个产业定位,并聚焦于体外检测诊断试剂类这一细分领域。“当时,有外地同行来园区参观,认为我们涉足这一领域是在干赔本买卖,因为这样的生物医药大平台的建设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情,一般纯民营企业是不会干这种“傻事”的,一度怀疑我们董事长是不是‘傻子’。”
 
  但事实上,受惠于高新区(滨江)的产业扶持政策,这个定位精准的园区,不仅“活”下来了,而且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公共孵化大楼、公共实验室,技术开发服务平台、6个中试基地,以及GMP标准厂房等设施,能够为企业提供包括研发服务、支撑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等一系列专业服务。
 
  而作为国家级孵化器,这里已引进、培育企业280余家,形成了包括原料、试剂、检测服务的产业生态链。“目前,园区已经集聚了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还有院士合作项目绿城检测等几十家同类企业。”朱冬生介绍说。
 
  在滨江这个“大孵化器”中,更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创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光速成长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比如,拥有两个“全国第一”的启明医疗,这家国内首个用于介入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的企业,就是在万轮科技园孵化多年才“破壳而出”的。据了解,在滨江,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达22个。
 
  技术篇:国际水平创新药“与时间赛跑”
 
  一份来自《华尔街日报》的分析称,中国医药研发增速已跃升全球第一,正在成为国际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在(高新区)滨江,一批致力于研发国际领先水平创新药的企业,也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鸿运华宁生物医药就是其中一家企业。由留美博士、国家杰青景书谦带领的研发团队,正在全球同步开发,加速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体新药产品链。
 
  公司研发总监、“首席科学家”张成博士介绍说,目前,公司研发的三个抗体新药项目都已进入临床阶段,分别针对的是Ⅱ型糖尿病、肥胖症和肺动脉高压,预计将于2021到2025年分别获批上市。另外,还有17个项目处在不同的研发阶段,未来每年都会有5-7个产品进入临床前阶段,至少2-3个产品将进入临床阶段,而且原创程度更高,领先性更强。
 
  “由于公司的产品都具有国际专利且技术领先,所以对于国际市场,根据产品和市场的需求,公司采取合作开发和专利授权转让等方式,目前有3个项目已启动转让程序,每个项目的转让收益预计都至少在10亿元美金以上。”公司执行董事徐江宁说。
 
  这是鸿运华宁落户滨江的第八年——最近公司正在进行B轮融资,并计划明年登陆美股纳斯达克。鸿运华宁的核心成员,不少都有在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工作的经历。在他们看来,一家初创型的医药企业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光速”的发展,是只有在滨江这样的创新创业热土,才能诞生的“奇迹”。
 
  对这一点,刚刚落户滨江的“国千人才”张发明也深有感触,他的团队正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肿瘤免疫新药。“生物医药领域抗体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但一旦实现产业化,就可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尤其需要敢于创新的政策支持,以及活跃的投融资环境,这些都是滨江的优势。”
 
  正因如此,滨江已集聚了赛诺菲、康恩贝、民生等国际知名医药公司,也拥有了像鸿运华宁、歌礼生物这样一批本土创新药物开发企业——在滨江大健康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相信这些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将会迎来更加璀璨的未来。
 
  跨界篇:互联网+医疗,下一个风口?
 
  高新区(滨江)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滨江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类是以歌礼、鸿运华宁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一类是以启明医疗为代表的高净值医疗器械企业,一类是以优思达、和壹基因等为代表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类企业,以及具有“滨江特色”的以丁香园、医惠科技为代表的“医疗+互联网”企业。
 
  以医惠科技为例,就结合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试图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慢”的问题,也为医疗体系“智慧化”提供解决方案。眼下,医惠科技已经为全国上千家医院提供了医疗信息化建设服务,还自主开发了医疗信息智能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深度学习和认知计算等技术开发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
 
  而另一家滨江籍公司“认知网络”则在IBM Watson系统的技术支撑之上,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互动平台,可以运用认知计算的核心能力,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精准化的肿瘤治疗方案。
 
  互联网+医疗,是否意味着下一个行业风口?
 
  人工智能会不会颠覆传统医疗行业?业界尚在争议中,但有一个共识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一定会为未来的医疗行业赋能。而这一类“跨界”企业,也无疑将成为新一轮财富的“掘金者”。
 
  “我们招商时,就有不少医药生物类的企业会提出,希望能够离互联网企业‘近一点’,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更能够跨界激发火花。”高新区(滨江)商务局负责人说。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杭州高新区(滨江)加速驶入产业“新蓝海”

2018-05-04 来源:未知 点击:

  过去一两年间,几乎所有生物医药企业都在密切关注政策的动向——“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十大重点领域,这一新兴产业不断迎来政策利好信号。
 
  今年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缓解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并于会议上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抗癌药、创新药、仿制药发展,目的是加快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
 
  而在多年以来保持信息经济“绝对优势”之上,高新区(滨江)也已将目光聚焦于下一个“千亿级”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并于政府决策层面多次提及。今年,该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提出将“主动谋划和布局前瞻性产业,加快培育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未来产业。”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滨江)已集聚生命健康企业700余家,其中拥有12家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企业;2017年,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已实现营业收入195.3亿元。
 
  高新区(滨江)正加速驶入产业“新蓝海”,也将为“美丽杭州”的产业之美,添上斑斓炫目的新色彩。
 
  人才篇:“科学家”为何扎堆来滨江?
 
  钱塘江南岸,林立的写字楼和孵化器中,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通常翩翩白衣,互相以“科学家”相称,甚至一般创业公司里常见的CEO、COO等头衔,也被“首席科学家”这样的字眼取代。这些“科学家”,正是活跃于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创业者。
 
  “国千人才”、“省千人才”、“名校博士”……这群自带诸多“光环”的科学家,为什么“扎堆”来滨江创业?
 
  一个重要的契机是,人才招引“5050计划”。
 
  2009年,高新区(滨江)在省内首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5050计划”,而这一人才政策,几乎成为当时一批来自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人才来到高新区(滨江)创业的“敲门砖”。
 
  如今细细盘点一番,“5050计划”首批引进并被评定为“国千”人才的“海归”名单中,就有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创办“歌礼生物”的吴劲梓,以及美国硅谷创业者华绍炳等众多生物医药领域高级人才的身影。
 
  高新区(滨江)实施的第二论“5050计划”,则让更多本土“科学家”纷至沓来。中科院遗传所的博士王军一,就在滨江启动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并无海外留学经历的他,凭借基因检测技术,拿到了“5050计划”的创业奖励。如今,他一手创办的“和壹基因”,已经成为浙江省内最大的基因检测公司,完成了基于10万人样本的肿瘤易感基因报告。
 
  “滨江两轮‘5050计划’引进的人才,很多都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相关。今年推出的新一轮1+X产业政策,我们又出台了人才新政30条,目的就是让滨江的人才生态更为完善。”滨江区人才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滨江拥有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万人计划”专家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25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学家”,以及他们背后科研实力雄厚的人才团队,才让生物医药大健康这一新兴产业能够在高新区(滨江)迎来“黄金时代”。
 
  平台篇:从“烂尾楼”到“孵化器”
 
  走进滨江天和高科技产业园,面对体量颇大的园区和穿梭其中的创业精英,你已经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的模样。
 
  园区运营方杨林控股副总裁朱冬生笑着说,最初这里是“烂尾楼”,而现在是省内首家民营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经过多年的运营发展,这里已然成为滨江生物医药的“硅谷”,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为一体。
 
  朱冬生说,从2009年到2011年,董事长陆关林一直在寻找产业园的发展定位,“三次定位,又三次推翻了”。最终,选择了“生物医药”这个产业定位,并聚焦于体外检测诊断试剂类这一细分领域。“当时,有外地同行来园区参观,认为我们涉足这一领域是在干赔本买卖,因为这样的生物医药大平台的建设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情,一般纯民营企业是不会干这种“傻事”的,一度怀疑我们董事长是不是‘傻子’。”
 
  但事实上,受惠于高新区(滨江)的产业扶持政策,这个定位精准的园区,不仅“活”下来了,而且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公共孵化大楼、公共实验室,技术开发服务平台、6个中试基地,以及GMP标准厂房等设施,能够为企业提供包括研发服务、支撑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等一系列专业服务。
 
  而作为国家级孵化器,这里已引进、培育企业280余家,形成了包括原料、试剂、检测服务的产业生态链。“目前,园区已经集聚了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还有院士合作项目绿城检测等几十家同类企业。”朱冬生介绍说。
 
  在滨江这个“大孵化器”中,更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创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光速成长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比如,拥有两个“全国第一”的启明医疗,这家国内首个用于介入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的企业,就是在万轮科技园孵化多年才“破壳而出”的。据了解,在滨江,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达22个。
 
  技术篇:国际水平创新药“与时间赛跑”
 
  一份来自《华尔街日报》的分析称,中国医药研发增速已跃升全球第一,正在成为国际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在(高新区)滨江,一批致力于研发国际领先水平创新药的企业,也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鸿运华宁生物医药就是其中一家企业。由留美博士、国家杰青景书谦带领的研发团队,正在全球同步开发,加速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体新药产品链。
 
  公司研发总监、“首席科学家”张成博士介绍说,目前,公司研发的三个抗体新药项目都已进入临床阶段,分别针对的是Ⅱ型糖尿病、肥胖症和肺动脉高压,预计将于2021到2025年分别获批上市。另外,还有17个项目处在不同的研发阶段,未来每年都会有5-7个产品进入临床前阶段,至少2-3个产品将进入临床阶段,而且原创程度更高,领先性更强。
 
  “由于公司的产品都具有国际专利且技术领先,所以对于国际市场,根据产品和市场的需求,公司采取合作开发和专利授权转让等方式,目前有3个项目已启动转让程序,每个项目的转让收益预计都至少在10亿元美金以上。”公司执行董事徐江宁说。
 
  这是鸿运华宁落户滨江的第八年——最近公司正在进行B轮融资,并计划明年登陆美股纳斯达克。鸿运华宁的核心成员,不少都有在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工作的经历。在他们看来,一家初创型的医药企业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光速”的发展,是只有在滨江这样的创新创业热土,才能诞生的“奇迹”。
 
  对这一点,刚刚落户滨江的“国千人才”张发明也深有感触,他的团队正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肿瘤免疫新药。“生物医药领域抗体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但一旦实现产业化,就可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尤其需要敢于创新的政策支持,以及活跃的投融资环境,这些都是滨江的优势。”
 
  正因如此,滨江已集聚了赛诺菲、康恩贝、民生等国际知名医药公司,也拥有了像鸿运华宁、歌礼生物这样一批本土创新药物开发企业——在滨江大健康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相信这些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将会迎来更加璀璨的未来。
 
  跨界篇:互联网+医疗,下一个风口?
 
  高新区(滨江)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滨江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类是以歌礼、鸿运华宁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一类是以启明医疗为代表的高净值医疗器械企业,一类是以优思达、和壹基因等为代表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类企业,以及具有“滨江特色”的以丁香园、医惠科技为代表的“医疗+互联网”企业。
 
  以医惠科技为例,就结合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试图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慢”的问题,也为医疗体系“智慧化”提供解决方案。眼下,医惠科技已经为全国上千家医院提供了医疗信息化建设服务,还自主开发了医疗信息智能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深度学习和认知计算等技术开发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
 
  而另一家滨江籍公司“认知网络”则在IBM Watson系统的技术支撑之上,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互动平台,可以运用认知计算的核心能力,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精准化的肿瘤治疗方案。
 
  互联网+医疗,是否意味着下一个行业风口?
 
  人工智能会不会颠覆传统医疗行业?业界尚在争议中,但有一个共识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一定会为未来的医疗行业赋能。而这一类“跨界”企业,也无疑将成为新一轮财富的“掘金者”。
 
  “我们招商时,就有不少医药生物类的企业会提出,希望能够离互联网企业‘近一点’,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更能够跨界激发火花。”高新区(滨江)商务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