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凤”来“栖” —— 泰兴高新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纪事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27 点击:次
在美丽的苏中平原,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特色小镇——凤栖小镇。顾名思义,这个小镇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凤”来“栖”,厚植人才、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小镇位于泰兴高新区内,以新业态、新模式为统领,重点围绕互联网+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项目、高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成“创业+投资+服务+生活”四位一体的江苏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的家园、高端人才实现价值的舞台。小镇将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为主导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集成中试基地,核心区已建成人才科技广场和各类配套载体,设有“城市慧客厅”“楼友会·慧创空间”等立体平台,具有新创企业培育、孵化企业产品展示、旅游线路私人定制、土特产线上线下展销等功能,目前已成为苏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创新创业高地。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并不算大的凤栖小镇悄然“藏着”一支豪华型高层次人才团队,聚集着40多位从各国学成归来的专家,其中正常在园区上班的有20多位,不少人拖家带口在此安营扎寨。
其实,泰兴高新区在2008年时还只是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如今已是泰州地区唯一的省级高新区。“关键是紧紧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让人才智慧充分释放、创造力量充分涌流,从而不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园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高新区负责人认为,没有“人才”支撑的“科技与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人才、科技、创新”大棋局中,人才是基础,是根本,是决定性因素。
在人才支撑下,泰兴高新区“高含金量”产品正加速结成“高成色”产业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6年工业国税开票与上年同比增长58.2%,工商税收同比增长46.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2%,自营进出口同比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54.9%。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国税开票同比增长33.6%,工商税收同比增长16.6%,自营进出口同比增长77.3%,设备抵扣税同比增长420.9%,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41.8%。
一流人才带来一流产品
清晨,泰兴高新区,一个普通工作日。马昕喝完最后几口牛奶,穿上西装去往不远处的公司,心里琢磨着当天的一项研究计划;孙晓蔚正抓紧时间,与地球那端有着12小时时差的美国朋友讨论一个技术细节;王志成忙着修改一篇论文,为几天后参加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作准备。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海归博士老总”。
泰兴高新区有个“高效异质结太阳电池”项目。单单这个项目,就有20多位博士参与,其中院士1名,国家“千人专家”3名。
这只是“人才一角”。翻开园区人才目录,但见一片星光熠熠:来自加拿大的江一博士,2015年在园区创办江苏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博士孙晓蔚,在园区创办了江苏源远水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伊尔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莉,从意大利学成归国落户园区;由荷兰回国创业的吴晓东,现在是江苏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金穗能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掌门人”季宇,是来自英国的海归才俊……园区已集结23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198名高层次人才,其中4名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6名高层次博士人才。
一流人才带来一流产品。如今,一批“含金量”十足的高新技术产品正在园区开花、结果,包括世界领先
的倪氏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大型节能污水处理泵阀、泵船系统,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装置,污水处理应急节能材料,生活垃圾无氧裂解成套装置,潜力无限的3D金属打印机,机器人关节用减速机、国内首台异质结量产PECVD设备等等。一盘以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基础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战略特色产业的“大棋”,已显山露水。
打造吸引一流人才的一流载体
也许人们会生出这样的疑窦:一个地处县城的园区,没有特别的资源禀赋,知名度也不高,为何能对一群高知、一众海归产生“强磁性”?
事实上,这正是泰兴高新区走活整盘棋的“棋眼”——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创新平台。
园区已建成9.9万平方米的人才科技广场核心区、3.4万平方米的人才服务中心、5.6万平方米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占地45亩的户外健身中心及1000亩的凤栖湖景观区等。5.2万平方米的邻里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总部经济中心、国际会展中心、金融财富中心、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即将启动建设。
步入现代、时尚的人才科技广场,只见大数据中心内工作人员紧张忙碌,而在西侧邻湖区域,一个极具品位的文化创意走廊即将完工投放使用。
与此同时,园区与高校携手搭建“高平台”,打造高端人才落地的“宽跑道”。譬如与西安知名的高校合作成立西安高校科技产业园,与上海交大共同建设上海交大泰兴慧谷科技园,与中兴环保集团合作设立了中兴生态环保研究院等等。以西安高校科技产业园为例,目前已入驻6家高科技企业。
园区累计投入近50亿元,形成了“六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区内道路体系与主城区全线贯通,与高速公路泰兴东出口无缝对接,水、电、气、通讯、绿化、亮化工程、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到位,绿化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一个空气清新、天蓝地绿的园林式高新区已成为苏中地区项目招引的闪亮名片。
为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服务
“到了泰兴高新区,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高效率,办理手续快、人员跟踪服务快,我们的项目从开工到建成投产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让我们赶上了市场的旺季,如今企业的订单量远远超过生产能力,我们准备再上几条生产线,让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左右,成为园区主产业链的龙头!”中智(泰兴)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德香说。
彭德香是太阳能发电行业的知名专家,他对泰兴高新区的服务赞赏有加。他表示,准备召集本行业的专家,协助泰兴高新区搞个全国性的论坛,以此回应园区的人才战略,回报园区对中智的支持与帮助。
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东博士对园区的“特别关照”记忆犹新,“2015年7月在泰兴注册,园区为我们租了厂房,新厂房在2016年11月就建成!水、电、气、网全部接入。其实,我们知道,园区这样用心地为我们做事,看中的就是我们公司的研发团队和研发能力。”作为一家专业生产高效能锂电池的高科技企业,未来,纳新将逐步将新产能和研发人才都搬到泰兴高新区,打造一个年产值达20亿元左右的骨干企业。
“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才,不是来泰兴享受生活的,他们更关心的是,在这里,他们的想法、他们的专利、他们的研发,是不是能尽快变成现实,尽快走向市场。”高新区负责人表示“总的来说,就是要为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服务。”
园区将加快各类检验检测中心、工程中心、研究院建设,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集成中试产线。计划重点推进“2+2+1+N”工程,与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合作,在长阳谷共建生态创新中心,同时成立泰兴中心和研究生院以及土壤修复产业研究院合作项目;推进“3+1”知识产权交易模式,由高新区与南京理工大学北方研究院、相关部门合作,在园区新创建的上海虹桥(离岸)创新中心和泰兴共建中外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并实质性启动建设南京理工大学泰兴研究院,让一批技术领先、环境友好型项目尽快落地。同时,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中心、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交流培训中心、邻里中心等配套功能,为科技创新和项目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在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瞄准创新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瞄准高端产业集聚的重点城市,加快离岸孵化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
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园区与上海等地基金合作成立多个产业基金,目前正在建立的产业基金总盘子达到50多亿元。已建成融资担保、过桥资金、融资租赁和苏科贷、科技贷等金融平台,为企业发展、产业培育提供全过程金融保障。今年以来,已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过桥、担保等资金近10亿元。
谈到未来的发展,高新区负责人表露出强大的自信。“将牢牢把握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以‘一特三提升’为重要抓手,通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两条产业链打造,大力培育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创新集群。”
紧扣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主题,集中力量推进凤栖小镇规划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名院大所、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落户小镇,不断提升现有成果转化主体的建设水平;另一方面,突出核心技术的引领作用和“集成中试”的支撑作用,把凤栖小镇打造成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集成中试基地。
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两条产业链。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和高端装备PECVD项目为核心,推进工业研究院建设,引进德国、上海和苏州等国内外知名研究院和公司,加快形成以中智电力为龙头的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以纳米多孔硅锂电池负极材料为核心,通过引进正负极材料、封装材料、新型隔膜、电芯电池、动力总成以及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等项目,加快形成以中全新能源为龙头的锂电新材料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