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统筹建设美丽青岛示范区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15 点击:次
获批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获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六大主导产业全部升格 “国字号”……青岛高新区已由一片盐田、滩涂大跨步地迈向美丽青岛示范区,一片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在这座胶州湾北部新城加速崛起。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
青岛高新区获批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工程”被列入“创业中国”行动纲领计划。在科技部最新发布的国家高新区排名中,青岛高新区位列第十名。如今,“高效”、“智慧”、“创新”、“生态”、“人文”是创业者们对青岛高新区的共同认识。
全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
青岛高新区全域统筹建设美丽青岛示范区。高新区拥有祥茂河等五大水系和占地4500亩的三大湿地景观,全球第二、亚洲首个伊甸园项目落户建设,红岛岸线生态修复纳入国家湾区生态治理范围,红岛北界河生态加快治理,省内首个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34.5公里环湾绿道全线贯通,水系园林景观荣膺“亚洲都市景观奖”,发布了山东首个区域生态指标体系,先后获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力争获批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批荣誉。力争到2020年,使城市功能形态不断完善,科技人文优势持续彰显,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青岛示范区框架初步建成。
“掐尖行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青岛高新区实施“掐尖行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新引进院士3人、“千人计划”专家7人,累计引进院士27人、“千人计划”专家55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近5000人,“千人计划”专家总数占全市1/3以上。围绕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四大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引进建设“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投入使用,中科青岛时空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创新园、青岛大学全科医学院培训基地等高校合作项目落户建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青岛分院、青岛钱学森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形成互联网产业“高地效应”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加快互联网产业育成的步伐,聚焦垂直电商、应用类网站和物联网等领域实施 “靶向”招商,一大批优质互联网企业 “落地生根”,在胶州湾北部形成互联网产业的“高地效应”。抢抓山东省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重要契机,青岛高新区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实施全员招商方案。制订实施促进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59个,总投资686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9个,新竣工20个。
加速推进市级重点项目
加速推进市级重点项目,除市民健身中心外,今年青岛中学正式开学;市科技馆、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体封顶,眼科医院、红岛会展中心进行主体施工。红岛高铁时代广场等综合配套项目签约落户,首条商业街投入运营,鲁商广场开工建设,红岛经济区被纳入全市七大市级商业中心之一。以“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为主题,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青岛高新区市容市貌明显提升。
未来,坚持精英规划,实施“多规合一”,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青岛高新区将稳步推进村庄改造,抓好政策、资金、拆迁、技术四条主线。按照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市级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加快建设出形象,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燃气热力等规划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新成立的十大“事业部”
从去年开始,青岛高新区启动了新一轮改革,管委会大楼里,挂了多年的“委办局”的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十大“事业部”。青岛高新区调整成立软件、信息技术等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和产业载体办等5个办公室,建立起扁平化决策、开放式运行的工作机制。同时,内部机构设置也得到优化,新调整成立经济发展与促进局、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人才服务和教育体育发展局、东片区社区服务中心等5个部门,实现行政效能提升和城市管理、人才服务的精准化。
全面加快实施三大战略
近期青岛高新区全面加快实施全域统筹、创新驱动及产业培育三大战略,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一方面加快高端聚集,融合国家 “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突出国家双创示范区先行先试,重点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突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机器人和3D打印等主导产业,培育智慧、产业“双轮”驱动力。
未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扛起创新创业先导区的大旗,不断集聚动力,不断创新创造,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的决策原则,突出“高、新”特色,贯彻落实青岛高新区“2311”总体工作思路,以崭新的面貌向未来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