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滨江):人才是第一资源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8-03 点击:次
新一轮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热潮,正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兴起。
合并以这个地处钱塘江南岸的杭州最年轻的行政区,自14年前两区来,已经聚集了一大批网络信息技术企业,不少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中的单打冠军。
从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行业巨头,到安恒信息、宏杉科技等“瞪羚企业”,再到海创基地各类众创空间,有关“高与新”的创业在这里从未停止。
21世纪经济报道走访高新区内多家企业和众创空间,剖析其选择落户滨江的原因、在这里从无到有的过程,将滨江发展成浙江乃至全国网络信息技术创业湾的深层次因素。
硅谷回来的“白客”
2007年,32岁的范渊离开美国硅谷回国,在滨江创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安恒信息从30多人的规模起步,9年后,已做到世界网络安全500强(中国企业第一),曾为北京奥运会、连续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全方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眼下正在负责G20的网络信息安全。目前公司有700多人,全国25个办事处。
据悉,公司正在做IPO,最快明年能在深圳上市。
2014年,经科技部评定,高新区(滨江)六名科技人员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其中之一便是范渊。
其实像范渊这样的留学归国人才在高新区(滨江)俯拾皆是,比如杭州古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刘宗孺也是从墨尔本留学归来。
这也是高新区(滨江)多年来实现“5050计划”的成果。2009年开始,高新区(滨江)出台了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5050计划”:五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创业人才50名(其中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条件的30名),年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的留学人员企业累计达到50家。
2015年,高新区又启动了新一轮“5050”,从此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放宽到国内的高层次人才,在资助额度上有重大的提升。
除了安恒,杭州高新区(滨江)内还拥有一大批互联网行业巨头,比如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国内安防领军企业海康威视,国内唯一参与IETF WLAN标准制定的华三通信;还有瞪羚企业,聚光科技、宏杉科技、恒生电子、古北电子等。
根据浙江省经信委公布的2016年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百家重点企业名单,滨江6家企业入围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企业名单(共30家);4家企业入围电子信息出口重点企业名单(共10家);而软件业10家重点企业名单中,有9家是滨江企业。
杭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谢渐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从开始的通信设备主导产业,到软件,再到后面的互联网、物联网软硬结合,以及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经济,都是市场自由选择的过程。
为什么是滨江?
为什么他们都选择杭州高新区(滨江)?
范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选择滨江跟老家是浙江金华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感觉滨江很像硅谷,有很好的创业创新、人才环境、政策环境、资本环境和产业链。
对企业而言,最首要的必是产业链和人才的配套。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滨江,区内拥有大量相关配套企业,而这与政府的引导密不可分。
以安恒为例,其和区内行业巨头海康威视和阿里巴巴进行了重要战略合作:和海康威视成立了嵌入式安全实验室;成为阿里云使命级战略合作伙伴,获得阿里云几千万投资。
刘宗孺则表示,单枪匹马从海外回来也跑过很多地方,最后选择杭州是因为这里贮备了大量的软硬件人才,以及浙大、杭电等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滨江,政府层面提供的服务更是有口皆碑。“滨江是国内政府政策兑现度最高的地方之一。”范渊说。
安恒信息9年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创业第三年,安恒就因为国内很多企业安全意识薄弱、不愿购买安全服务而产生资金危机。“下半年的时候公司帐头只够支付员工三个月的工资。”范渊说。
所幸有风投的投入以及高新区(滨江)政府给予的一系列补贴,才渡过了难关。
刘宗孺也表示,古北电子主要是靠政府的资金扶持,然后才能拿到后面大笔的风投,才会有后面规模,“然而政府并没有拿过公司一点股份”。
孵化器众多
杭州高新区(滨江)还以孵化器众多而出名。目前,在海创基地已集聚了包括“六和桥”、“贝壳社”、“西湖创客汇”等7家众创空间;在物联网小镇聚光中心的杭州创业大街吸引了“3W空间”、“天使汇”、“创业邦”等一批国内知名众创空间品牌。
以六和桥为例,每周都会固定有一场“路演”,三四个项目和几十位投资者,聚集于不到几十平米的咖啡馆。
而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贝壳社”,在今年4月29日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的交割,本轮融资之后,贝壳社将加快互联网支撑平台和创业生态大数据平台的开发。
目前,杭州高新区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3个(国家级5个),建有众创空间25个,用于孵化、众创的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167家。
当人才汇聚滨江,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带来的成果也有目共睹。今年以来,高新区(滨江)“新三板”挂牌企业多达22家。当前,全区累计挂牌企业64家,上市公司34家,除网易和吉利外,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企业。
高新区(滨江)的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打造2个千亿元级产业(世界级)、3-4个500亿元级产业、一批100亿元级产业的信息经济,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0亿元,其中信息技术产业总规模比2014年翻一番,超过2500亿元,信息经济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0%以上。
在目前的势头下,实现这一目标并非难事。
研发占比全国第一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人才是第一资源。”谢渐升反复强调。
人才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发明专利的增加。
根据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官网数据显示,去年年底,浙江省各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中,其中杭州高新区(滨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74.78件,远远高于全国6.3件、浙江省12.89件和杭州市34件,位居浙江省各区县市第一。
同时,高新区(滨江)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去年分别首次突破万件和千件大关,创历史新高——其中专利申请量达到10160件,同比增长56.81%,总量和增幅均列全市第一。专利授权量达到了633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千件,达到1147件。
在今年5月浙江省首次县域经济30强评比中,杭州高新区(滨江)的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创新力三大排名均列全省第一;每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平均为13%-15%,为全国所有高新区最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大背景下,滨江,已然成为各类人才创新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