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园区发展 向着国家级高新区挺进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7-15 点击:

  一台台贴着“科箭制造”铭牌的小型混凝土泵车在乡间小道上穿梭。
  
  常德科箭,2008年落户鼎城高新区灌溪工业园,起初是给中联重科做起重机活动支腿、平衡梁、转台等配套设备的。如今,该公司实行了华丽转型发展,摆脱了离开中联重科没法生存的状态。他们研发出新农村建设系列工程机械及应急排水抢修智能指挥系统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小型混凝土泵车只是其中的一种。
  
  过去,鼎城高新区灌溪工业园的不少企业的确是奔中联重科而来的,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企业都是为中联重科做配套的。一时,灌溪工业园,中联重科一枝独秀,鹤立鸡群。于是有了“中联重科打个喷嚏,灌溪工业园就要感冒,鼎城经济就会发晕”的说法。
  
  过去,鼎城经济的确过度依赖于某一个产业、某一家企业。当机械装备产业在经济下行的道路上遇到坎坷时,鼎城经济则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鼎城区委、区政府沉着应对,站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高度,以战略家的长远眼光,紧紧盯着国家级高新园区的目标,引领园区改革创新,力推园区建设由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变,园区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园区管理由行政监管向市场运作转变。
  
  常德科箭,就是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领头羊。在鼎城高新区,如今像这样的企业还有升湘机械、瑭桥科技、林宇科技等10多家,已成功由配套型向自主研发型转变。
  
  而作为园区企业老大哥的中联重科,今年3月已开始启动整体搬迁至鼎城高新区创新创业园内,占地800亩,将布局新环保产业项目,一个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中联灌溪智能化产业园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园区建起了1.5万平方米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配套建设了21万平方米生产集中区和3.6万平方米多功能配套区,引进了专业公司全面托管孵化器运营。目前,孵化器正对23家企业进行孵化,成长壮大后将形成新的支柱产能。
  
  他们加强协同创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长沙工程机械研究院等多家高校院所紧密联系合作,人力无动力水稻收割机、环保智能垃圾桶、高压脉冲污水处理等15个项目,将成为园区产业的兴奋点。
  
  园区以中联重科、中国建材、湖南中烟、辰州矿业等四大国有企业为基础,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工食品为主体,医药、电子信息、新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多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我们必须紧跟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更新园区建设理念,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鼎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易的这番话,加快了园区建设由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变的进程。
  
  园区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战略定位,大手笔编制了包括桥南工业园区、石板滩工业园区、灌溪工业园区在内的62.8平方公里的鼎城高新园区规划蓝图,确定了“生产向西,生活向东”的产城融合发展总体框架。园区功能分区更加清晰。
  
  曾几何时,以灌溪小城镇规划代替园区规划,园区产业只能是见缝插针,布局一片混乱。如今,灌溪小城镇规划成为园区规划的一个功能部分。
  
  2012年以来,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2亿元,18.5公里长的园区主次干道,构成了连接市城区的交通循环网络。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过去,园区一个项目要落地生根,不知要跑多少个部门审批,等到“马拉松”似的审批下来,往往黄花菜都凉了。如今,鼎城区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园区“一权两制一司”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国土、财政、公安等分局和城管大队,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园区事务园内办”。
  
  过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由区级财政承担,杯水车薪的投入曾使园区配套建设滞后得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他们创新投入机制,园区融资平台政企分开,市场化运作,2012年以来,累计融资近30亿元。
  
  5年来,鼎城高新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7家,达到69家,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07.7亿元,入库税收19.2亿元。
  
  如今,鼎城高新区是科技部“科技服务业试点园区”,是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园区”。
  
  如今,鼎城高新区已列入科技部2016年园区升级名单,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进入国家部委会签程序。
  
  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将在鼎城大地悄然诞生。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园区发展 向着国家级高新区挺进

2016-07-15 来源:未知 点击:

  一台台贴着“科箭制造”铭牌的小型混凝土泵车在乡间小道上穿梭。
  
  常德科箭,2008年落户鼎城高新区灌溪工业园,起初是给中联重科做起重机活动支腿、平衡梁、转台等配套设备的。如今,该公司实行了华丽转型发展,摆脱了离开中联重科没法生存的状态。他们研发出新农村建设系列工程机械及应急排水抢修智能指挥系统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小型混凝土泵车只是其中的一种。
  
  过去,鼎城高新区灌溪工业园的不少企业的确是奔中联重科而来的,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企业都是为中联重科做配套的。一时,灌溪工业园,中联重科一枝独秀,鹤立鸡群。于是有了“中联重科打个喷嚏,灌溪工业园就要感冒,鼎城经济就会发晕”的说法。
  
  过去,鼎城经济的确过度依赖于某一个产业、某一家企业。当机械装备产业在经济下行的道路上遇到坎坷时,鼎城经济则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鼎城区委、区政府沉着应对,站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高度,以战略家的长远眼光,紧紧盯着国家级高新园区的目标,引领园区改革创新,力推园区建设由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变,园区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园区管理由行政监管向市场运作转变。
  
  常德科箭,就是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领头羊。在鼎城高新区,如今像这样的企业还有升湘机械、瑭桥科技、林宇科技等10多家,已成功由配套型向自主研发型转变。
  
  而作为园区企业老大哥的中联重科,今年3月已开始启动整体搬迁至鼎城高新区创新创业园内,占地800亩,将布局新环保产业项目,一个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中联灌溪智能化产业园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园区建起了1.5万平方米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配套建设了21万平方米生产集中区和3.6万平方米多功能配套区,引进了专业公司全面托管孵化器运营。目前,孵化器正对23家企业进行孵化,成长壮大后将形成新的支柱产能。
  
  他们加强协同创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长沙工程机械研究院等多家高校院所紧密联系合作,人力无动力水稻收割机、环保智能垃圾桶、高压脉冲污水处理等15个项目,将成为园区产业的兴奋点。
  
  园区以中联重科、中国建材、湖南中烟、辰州矿业等四大国有企业为基础,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工食品为主体,医药、电子信息、新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多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我们必须紧跟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更新园区建设理念,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鼎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易的这番话,加快了园区建设由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变的进程。
  
  园区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战略定位,大手笔编制了包括桥南工业园区、石板滩工业园区、灌溪工业园区在内的62.8平方公里的鼎城高新园区规划蓝图,确定了“生产向西,生活向东”的产城融合发展总体框架。园区功能分区更加清晰。
  
  曾几何时,以灌溪小城镇规划代替园区规划,园区产业只能是见缝插针,布局一片混乱。如今,灌溪小城镇规划成为园区规划的一个功能部分。
  
  2012年以来,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2亿元,18.5公里长的园区主次干道,构成了连接市城区的交通循环网络。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过去,园区一个项目要落地生根,不知要跑多少个部门审批,等到“马拉松”似的审批下来,往往黄花菜都凉了。如今,鼎城区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园区“一权两制一司”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国土、财政、公安等分局和城管大队,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园区事务园内办”。
  
  过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由区级财政承担,杯水车薪的投入曾使园区配套建设滞后得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他们创新投入机制,园区融资平台政企分开,市场化运作,2012年以来,累计融资近30亿元。
  
  5年来,鼎城高新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7家,达到69家,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07.7亿元,入库税收19.2亿元。
  
  如今,鼎城高新区是科技部“科技服务业试点园区”,是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园区”。
  
  如今,鼎城高新区已列入科技部2016年园区升级名单,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进入国家部委会签程序。
  
  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将在鼎城大地悄然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