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转型升级促跨越 昆明高新区开启“十三五”新征程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3-08 点击:

  “十二五”时期,是昆明高新区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全区干部职工,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为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奋力克难攻坚,坚定信心,主动有为,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园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积极推进。
  
  特别是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昆明高新区全力冲刺既定目标,经济指标回升势头明显,各项工作亮点频现,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市前茅,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率先迈入全省千亿园区行列,累计实现园区总收入6876亿元,园区总产值4768亿元,同比增长112.5%和80.53%;财政总收入199.6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7.92亿元,同比增长96.02%、124.9%;固定资产投资706.87亿元,同比增长35%;园区企业12332户,同比增长85.83%。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108家,其中,上100亿元企业4家,上10亿元企业22家;“新三板”企业12家、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
  
  仅2015年,昆明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 1680亿元,同比增长11.8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0549亿元,同比增长9.3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85亿元,同比增长20.2%;基础设施投资27.78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8亿元,同比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7亿元,同比增长10.8%。
  
  也是在这一年,昆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成为云南省唯一一家示范单位;园区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山灞公司远程医疗设备及应用服务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云科高新众创空间获科技部认定;卢秉恒院士院士工作站落户昆明高新区;“手足口病灭活疫苗扩大产能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项目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立项;与清华科技园合作共建启迪孵化器顺利推进,创业咖啡吧、创客空间等新型创业模式正在兴起。
  
  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十二五”期间,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昆明高新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项目经理人制度,建立招商引资“一个项目、一个经理人、一支专门团队、一条龙全程服务”的项目经理人机制,探索顾问招商、代理招商等模式,引进了一大批有科技含量、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累计引进外资10.56亿美元,内资569亿元,同比增长48.73%、36.12%。生物医药、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明显,IT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营业收入分别占园区总收入的21%、52%和7%,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5年,更是昆明高新区特色产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园区全年引进内资105.39亿元,外资3.83亿美元,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00.38%、109.42%。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德国拜耳投资36亿元收购滇虹药业,拜耳滇虹一期正式投产。海正药业、贝克诺顿、华宅生物、神农乌天麻等一批企业陆续入驻。以青蒿为原料的蒿甲醚系列产品,以灯盏花为原料的灯盏花注射液、滴丸等产品,成为云南特色优势高技术生物医药的新锐。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
  
  在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云南五龙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电动系列客车及商务车实现规模化生产。引进并建成泛亚3D打印创新基地,云南省首台3D打印机成功下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融覆技术顺利推进。云南冶金集团创能铝空气电池填补国内空白。云南锗业、贵研铂业、大泽电极等新材料企业加快发展。
  
  在IT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云南慧奥风人脸识别及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率先在国内实现市场化工程运用。智能机器人、量子通讯、智能穿戴设备、卫星技术运用、云计算、无人飞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
  
  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园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西江贤达医疗器械、华大基因、博奥生物、舜喜医学、新基因格等项目进区落地;昆明中药厂、向上投资3D打印、众诚士德机器人、可口可乐等大项目开工建设;名博包装、植物药业、生物谷灯盏花、理想药业等项目竣工投产。
  
  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打造孵化平台,抓科技、搭平台,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园区的创新创业面貌焕然一新。5年来,管委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财政拨付科技经费累计达4.0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36%。
  
  2015年,昆明高新区正式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三平台建设六年(2015-2020年)行动计划”,以建设产学研柔性平台、孵化器催化平台、科技金融创新平台为载体,为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力,推动园区从“线性增长”到“非线性爆发式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昆明高新区以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为切入点,全力打造“服务受理零推托、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部门零扯皮、服务质量零非议、服务对象零投诉和审批事项最少、交易成本最低、办事流程最优、创业环境最佳、高新效率最高”的“五零五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要求把“五零五最”内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党工委、管委会及机关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了工作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服务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目前,“五零五最”服务在高新区蔚然成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已然成为高新区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的一张名片。
  
  2015年昆明高新区又大力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仅保留行政许可50项。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各类市场主体得到了大幅增加,2015年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达到1853户,同比增长38.7%;新增个体工商户1686户,同比增长174%。
  
  《昆明高新区条例》也修订完成并正式实施,积极推进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大力建设阳光政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重视经济也重视社会事业,昆明高新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民生改善,加强社会管理,为企业员工、社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促进园区和谐发展。
  
  完成高新二中改扩建和高新一小科医路校区抗震加固工程,高新一小海源校区、经典校区投入使用,高新四小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高新一小被认定为首批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园区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论坛、职工运动会、演讲比赛、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实现新增就业59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8545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强,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投入扶贫资金1110万元。人口计生、民族宗教、民政、残联、双拥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认真落实处突维稳网格化包保责任,园区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特别是在2015年,昆明高新区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化城文庙维修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09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6%以内;马金铺街道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3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9元,均比上年增长8%。
  
  党建工作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深入学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实行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部门领导联系街道、社区制度,组建连心服务队、宣讲服务队和志愿服务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成效。
  
  2015年,昆明高新区找准党建工作与园区建设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党建+X”工作构想,将党建与服务、互联网、承诺、招商、项目、人才、创业、文化、维稳等园区要素有机结合,推进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园区建设“双推进”、党建工作与维护稳定“共促进”。并探索设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从严从实监督教育管理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反对“四风”,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党风政风持续好转。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统战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昆明高新区首创青年创客党支部的做法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在全国工商系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得到中组部、国家工商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深化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列开发(度假)区之首,得到市委表彰。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转型升级促跨越 昆明高新区开启“十三五”新征程

2016-03-08 来源:未知 点击:

  “十二五”时期,是昆明高新区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全区干部职工,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为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奋力克难攻坚,坚定信心,主动有为,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园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积极推进。
  
  特别是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昆明高新区全力冲刺既定目标,经济指标回升势头明显,各项工作亮点频现,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市前茅,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率先迈入全省千亿园区行列,累计实现园区总收入6876亿元,园区总产值4768亿元,同比增长112.5%和80.53%;财政总收入199.6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7.92亿元,同比增长96.02%、124.9%;固定资产投资706.87亿元,同比增长35%;园区企业12332户,同比增长85.83%。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108家,其中,上100亿元企业4家,上10亿元企业22家;“新三板”企业12家、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
  
  仅2015年,昆明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 1680亿元,同比增长11.8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0549亿元,同比增长9.3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85亿元,同比增长20.2%;基础设施投资27.78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8亿元,同比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7亿元,同比增长10.8%。
  
  也是在这一年,昆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成为云南省唯一一家示范单位;园区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山灞公司远程医疗设备及应用服务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云科高新众创空间获科技部认定;卢秉恒院士院士工作站落户昆明高新区;“手足口病灭活疫苗扩大产能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项目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立项;与清华科技园合作共建启迪孵化器顺利推进,创业咖啡吧、创客空间等新型创业模式正在兴起。
  
  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十二五”期间,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昆明高新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项目经理人制度,建立招商引资“一个项目、一个经理人、一支专门团队、一条龙全程服务”的项目经理人机制,探索顾问招商、代理招商等模式,引进了一大批有科技含量、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累计引进外资10.56亿美元,内资569亿元,同比增长48.73%、36.12%。生物医药、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明显,IT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营业收入分别占园区总收入的21%、52%和7%,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5年,更是昆明高新区特色产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园区全年引进内资105.39亿元,外资3.83亿美元,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00.38%、109.42%。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德国拜耳投资36亿元收购滇虹药业,拜耳滇虹一期正式投产。海正药业、贝克诺顿、华宅生物、神农乌天麻等一批企业陆续入驻。以青蒿为原料的蒿甲醚系列产品,以灯盏花为原料的灯盏花注射液、滴丸等产品,成为云南特色优势高技术生物医药的新锐。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
  
  在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云南五龙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电动系列客车及商务车实现规模化生产。引进并建成泛亚3D打印创新基地,云南省首台3D打印机成功下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融覆技术顺利推进。云南冶金集团创能铝空气电池填补国内空白。云南锗业、贵研铂业、大泽电极等新材料企业加快发展。
  
  在IT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云南慧奥风人脸识别及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率先在国内实现市场化工程运用。智能机器人、量子通讯、智能穿戴设备、卫星技术运用、云计算、无人飞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
  
  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园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西江贤达医疗器械、华大基因、博奥生物、舜喜医学、新基因格等项目进区落地;昆明中药厂、向上投资3D打印、众诚士德机器人、可口可乐等大项目开工建设;名博包装、植物药业、生物谷灯盏花、理想药业等项目竣工投产。
  
  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打造孵化平台,抓科技、搭平台,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园区的创新创业面貌焕然一新。5年来,管委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财政拨付科技经费累计达4.0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36%。
  
  2015年,昆明高新区正式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三平台建设六年(2015-2020年)行动计划”,以建设产学研柔性平台、孵化器催化平台、科技金融创新平台为载体,为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力,推动园区从“线性增长”到“非线性爆发式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昆明高新区以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为切入点,全力打造“服务受理零推托、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部门零扯皮、服务质量零非议、服务对象零投诉和审批事项最少、交易成本最低、办事流程最优、创业环境最佳、高新效率最高”的“五零五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要求把“五零五最”内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党工委、管委会及机关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了工作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服务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目前,“五零五最”服务在高新区蔚然成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已然成为高新区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的一张名片。
  
  2015年昆明高新区又大力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仅保留行政许可50项。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各类市场主体得到了大幅增加,2015年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达到1853户,同比增长38.7%;新增个体工商户1686户,同比增长174%。
  
  《昆明高新区条例》也修订完成并正式实施,积极推进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大力建设阳光政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重视经济也重视社会事业,昆明高新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民生改善,加强社会管理,为企业员工、社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促进园区和谐发展。
  
  完成高新二中改扩建和高新一小科医路校区抗震加固工程,高新一小海源校区、经典校区投入使用,高新四小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高新一小被认定为首批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园区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论坛、职工运动会、演讲比赛、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实现新增就业59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8545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强,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投入扶贫资金1110万元。人口计生、民族宗教、民政、残联、双拥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认真落实处突维稳网格化包保责任,园区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特别是在2015年,昆明高新区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化城文庙维修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09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6%以内;马金铺街道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3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9元,均比上年增长8%。
  
  党建工作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昆明高新区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深入学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实行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部门领导联系街道、社区制度,组建连心服务队、宣讲服务队和志愿服务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成效。
  
  2015年,昆明高新区找准党建工作与园区建设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党建+X”工作构想,将党建与服务、互联网、承诺、招商、项目、人才、创业、文化、维稳等园区要素有机结合,推进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园区建设“双推进”、党建工作与维护稳定“共促进”。并探索设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从严从实监督教育管理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反对“四风”,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党风政风持续好转。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统战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昆明高新区首创青年创客党支部的做法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在全国工商系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得到中组部、国家工商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深化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列开发(度假)区之首,得到市委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