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2015年,预计全区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01亿元,同比增长14.9%;火炬统计口径预计企业营业收入1770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同比增长8.2%;利税总额200亿元,同比增长11.7%。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9亿元,同比增长17.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大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工作。作为省市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单位,我区积极开展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及公布工作,全面推动行政审批局的成立各项工作。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已于2015年12月1日挂牌运行,全区10多个部门154项审批职责,全部剥离原部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由该局直接实施审批事项,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原来由各部门承担的审批职能缩减为行政审批局一个部门承担,从而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大节省行政审批时间。截至目前,行政审批局已经累计受理行政审批事项857件,办结416件,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优化了发展环境。二是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冀字[2014]39号)和《中共石家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石办发[2015]4号)精神,参考外地先进高新区经验和做法,形成了《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试行)》,目前,此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引领发展的能力。一是启动“石家庄国际人才城”项目建设。以打造京津冀最高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品牌为目标,积极筹划“石家庄国际人才城”项目。目前,成立了“石家庄国际人才城项目组”,并配合市侨联完成了与上海浦东合作协议的起草工作,正在与合作方进行协商。项目一、二期实施所需5000平米办公楼宇选购方案也已初步确定。二是制定高端人才扶持政策。出台了《石家庄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制度》、《石家庄高新区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扶持政策》、《石家庄高新区人才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人才扶持激励制度,每年区预算安排6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鼓励院士、“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派遣科技人才海外培训、寻访市外高端人才。三是年初预算安排8500万元产业资金,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四是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开展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完成京冀(石家庄)协同创新示范工程方案。建立了与北京科委的对接机制,利用石家庄科技大市场的平台,设立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北京技术市场服务窗口,对接北京科技资源。参加“互联网跨界创新”工程和“国家高新区伙伴计划”,组织区内5家企业开展“互联网跨界创新”工程。五是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网络平台。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组织科技特派员派驻企业18家。
3.稳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扎实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储备和认定工作。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736家,较去年增加232家。实施雏鹰工程,做大成长期企业规模,培育2000万元以上的雏鹰企业61家。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新增培育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大力培育、储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2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13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84家,领先于各市及省内其它国家级高新区。新认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石家庄市新增的省级创新型企业均在我区。目前,我区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7家,分别占石家庄市的70%、60%、49%和40%。
4.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有效提升。持续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大力引进和建设与全区主导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以岭药业获批建设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院士工作站在我区挂牌,聚集了37位院士。2015年,全区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高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3家,占全省三分之一;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截止目前,全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一共有92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30家,市级53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7个,院士工作站达到9个。截至目前,石家庄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家,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4个。
5.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激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满足不同创业者需求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出台了《石家庄高新区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目前,高新区已涌现出河北创客乐园(弘谷集团4楼)、方亿创客园(方亿科技园)、3V咖啡(日中天科技园)、黑马会众创空间(河北御芝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创空间(科技中心)等9家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其中经过高新区认定的有5家。据不完全统计,众创空间吸引创业团队50余个,吸引创客、投资人、大学生创业者近千人,各类创业就业服务中介上百家。累计进行项目路演20场次,各类创业辅导培训近100场。
大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承载能力。制定了《石家庄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管理办法》。目前,全区已投入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有14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家,孵化场地面积达10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26家。
加快产业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和培育。2015年,石家庄高新区翰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脑退化症多肽诊断芯片创新团队、河北桑迪亚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型靶点型抗肿瘤药物研发创新团队、河北省健海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芯片创新团队、河北天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业团队四家企业团队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产业创新创业团队,每家企业获得了4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6.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营造良好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今年4月,我区以本届最高评分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成为全国第18个、全省唯一一个被评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的开发区。今年,我区申请专利988件,其中发明专利333件,占总量的33.7%;授权专利790件,其中发明专利202件,占总量的25.6%。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4家。开展知识产权贯标的企事业单位总量达到26家。专利权质押融资实现新的突破,全年完成贷款6900万元,超额完成省里的工作任务,截止目前,专利权质押贷款总额累计近两个亿。
7.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工作,完善科技金融链条。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区今年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5家,其中新三板13家,新四板2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34家,港交所挂牌企业4家,主板1家,中小板4家,创业板3家,“新三板”14家,“新四板”8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占全省17%,占全市65%。另外我区一直致力于对企业上市的培育、辅导和服务工作,现已培育上市后备企业52家,其中“新三板”后备企业40家,已与券商签约企业30家。2015年我区成功引入河北银行、中国银行和北京银行在我区建立科技支行。截至10月末,科技支行共为高新区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合计金额5100万元,涉及业务品种有超值贷、科保贷、知识产权质押、流贷等一系列创新品种。组织15家企业申报省科技厅的履约保险贷款业务,申请贷款总额近7500万元。与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中关村担保公司签署合作意向,发起成立中小企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
8.强化要素保障服务与担当,项目建设实现提质提速提效。今年共安排重点项目155项,计划总投资1069.93亿元。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249.6亿元,新开工项目52个,续建项目40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8个,35个技改项目全部完工。特别是投资61.5亿元的东旭集团光电显示玻璃基板及装备制造产业化项目、投资20亿元的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定向声波系统产业化基地项目、投资20亿元的石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抗肿瘤系列新药产业化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为全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9.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加大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力度,定期召开工业运行调度会,保障水电气热供应,深入开展入企帮扶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市“双十一”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拓展产品市场,推动企业加速发展。在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13家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89亿元,利税3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28.2%;高端装备产业42家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74亿元,利税15.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3.4%;电子信息产业22家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91亿元,利税15.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5%和14.35%,主导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