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营口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

  2015年,营口高新区坚持科技与产业化双轮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在新常态下多措并举,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
  
  2015年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同比增长5%;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亿元,同比增长5%;
  
  3、规模以上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2.8%;
  
  4、规模以上实缴税费总额14.7亿元,同比下降2%;
  
  5、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同比下降8%;
  
  6、外贸出口12亿美元,同比增长5.2%;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新型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015年,营口高新区以建设一流国家高新区为目标,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业态产业发展,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数字化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1)装备制造产业
  
  该行业共有规上企业162户,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占比58%。一是提升发展传统装备制造产业。二是创新发展安全(应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2)新材料产业
  
  该行业共有规上企业75户,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占比27%。一是提升发展传统材料产业。二是创新发展泡沫碳化硅应用新材料产业。三是培育发展泡沫镍新材料项目。
  
  (3)数字化产业和科技服务业
  
  一是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等“互联网+”产业。二是发展科技服务业。三是发展金融服务业。四是发展总部经济服务业。
  
  2、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方面,积极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建立营口众创空间,引入北大创业训练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孵化器,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创业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孵化器6.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90家,毕业企业60余家。
  
  在科技研发机构聚集方面,以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为中心,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卓异新材料研究中心、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金氟龙新材料工程中心、国家安监总局信息研究院瑞华科技研发中心、哈工大卓异新材料院士工作站等10户院校所科技创新研发主体,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技术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研、中试和产业化支持,园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在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产业集群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10个,累计入库“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6项,已出库5项,累计获批省级科技计划45项,获得资金支持1.1亿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
  
  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与集聚方面,成立营口市第一个院士工作站——辽宁卓异科技集团哈工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领军人才。目前高新区拥有院士2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1名,中组部“十百千”人才1名,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名、国家创业导师1名,祖晓明等着名专家学者25名,拥有博士39人,硕士318人,学士6656人。
  
  在科技金融方面,目前已拥有2家保险机构,3家小贷公司,2家投资公司,1家担保公司,同时通过助保贷和企业创新券的实施加快金融机构模式创新,探索实施履约保证保险、产业引导基金,探索引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互联网金融等方式,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努力构筑支撑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功能。
  
  3、体制机制创新进展顺利
  
  一是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围绕新常态下园区发展的新形势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新任务,在园区管委会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西市区、辽宁沿海产业基地、高新区“三区”整合的意见精神,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及人员机构方面的深层次改革探索,确保三区有机融合,强化国家高新区的引领示范功能。
  
  三、2016年主要工作任务安排
  
  (一)2016年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4亿元,同比增长3%;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4%;
  
  3、规模以上净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5%;
  
  4、规模以上实缴税费总额15.1亿元,同比增长3%;
  
  5、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同比下降13%;
  
  6、外贸出口12.6亿美元,同比增长5%;
  
  (二)2016年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1、抓好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运行

  
  完善实施包扶企业制度,建立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责任部门落实抓的责任制,全面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行和发展中的问题。一是抓中小企业成长,全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总数达290户。二是抓技术改造,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扩产增能上水平,全年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5个,计划投资15亿元。三是抓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进新产品开发,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四是抓盘活存量,通过出售、租赁、合资合作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集聚,做大优势企业体量。
  
  2、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一是突出招商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数字化等主导产业开展招商,特别是针对国家安监总局推广先进安全技术装备目录的37类项目,开展安全(应急)智能装备产业专项招商,巩固壮大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加大招商力度。重点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充分利用园区闲置土地和厂房,促进投资需求和要素资源对接,做实存量、做优增量。三是紧盯项目开工,积极跟进拟开工项目,协助企业快速办理开工手续,确保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市政府部署的目标任务。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理念,针对企业和项目实施“四包四服务”责任制,做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到位服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3、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双创”基地

  
  一是抓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功能。二是抓好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创业主体。三是抓好融资平台建设,拓宽创业融资渠道。
  
  4、抓住三区整合契机,实现高新区发展新突破
  
  营口市委、市政府于2015年1月印发了《关于整合规范市属开发区(园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营委发[2015]4号文件),意见明确了营口国家高新区与西市区、辽宁沿海产业基地进行整合,三区合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将确定发展方向,明确战略定位;有效整合资源,合理确定架构与职能;合理确定区划,明确管理范围;并抓好发展要素保障,实现高新区发展的新突破。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营口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2016-01-14 来源:未知 点击:

  2015年,营口高新区坚持科技与产业化双轮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在新常态下多措并举,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
  
  2015年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同比增长5%;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亿元,同比增长5%;
  
  3、规模以上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2.8%;
  
  4、规模以上实缴税费总额14.7亿元,同比下降2%;
  
  5、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同比下降8%;
  
  6、外贸出口12亿美元,同比增长5.2%;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新型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015年,营口高新区以建设一流国家高新区为目标,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业态产业发展,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数字化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1)装备制造产业
  
  该行业共有规上企业162户,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占比58%。一是提升发展传统装备制造产业。二是创新发展安全(应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2)新材料产业
  
  该行业共有规上企业75户,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占比27%。一是提升发展传统材料产业。二是创新发展泡沫碳化硅应用新材料产业。三是培育发展泡沫镍新材料项目。
  
  (3)数字化产业和科技服务业
  
  一是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等“互联网+”产业。二是发展科技服务业。三是发展金融服务业。四是发展总部经济服务业。
  
  2、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方面,积极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建立营口众创空间,引入北大创业训练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孵化器,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创业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孵化器6.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90家,毕业企业60余家。
  
  在科技研发机构聚集方面,以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为中心,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卓异新材料研究中心、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金氟龙新材料工程中心、国家安监总局信息研究院瑞华科技研发中心、哈工大卓异新材料院士工作站等10户院校所科技创新研发主体,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技术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研、中试和产业化支持,园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在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产业集群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10个,累计入库“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6项,已出库5项,累计获批省级科技计划45项,获得资金支持1.1亿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
  
  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与集聚方面,成立营口市第一个院士工作站——辽宁卓异科技集团哈工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领军人才。目前高新区拥有院士2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1名,中组部“十百千”人才1名,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名、国家创业导师1名,祖晓明等着名专家学者25名,拥有博士39人,硕士318人,学士6656人。
  
  在科技金融方面,目前已拥有2家保险机构,3家小贷公司,2家投资公司,1家担保公司,同时通过助保贷和企业创新券的实施加快金融机构模式创新,探索实施履约保证保险、产业引导基金,探索引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互联网金融等方式,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努力构筑支撑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功能。
  
  3、体制机制创新进展顺利
  
  一是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围绕新常态下园区发展的新形势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新任务,在园区管委会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西市区、辽宁沿海产业基地、高新区“三区”整合的意见精神,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及人员机构方面的深层次改革探索,确保三区有机融合,强化国家高新区的引领示范功能。
  
  三、2016年主要工作任务安排
  
  (一)2016年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4亿元,同比增长3%;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4%;
  
  3、规模以上净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5%;
  
  4、规模以上实缴税费总额15.1亿元,同比增长3%;
  
  5、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同比下降13%;
  
  6、外贸出口12.6亿美元,同比增长5%;
  
  (二)2016年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1、抓好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运行

  
  完善实施包扶企业制度,建立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责任部门落实抓的责任制,全面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行和发展中的问题。一是抓中小企业成长,全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总数达290户。二是抓技术改造,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扩产增能上水平,全年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5个,计划投资15亿元。三是抓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进新产品开发,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四是抓盘活存量,通过出售、租赁、合资合作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集聚,做大优势企业体量。
  
  2、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一是突出招商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数字化等主导产业开展招商,特别是针对国家安监总局推广先进安全技术装备目录的37类项目,开展安全(应急)智能装备产业专项招商,巩固壮大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加大招商力度。重点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充分利用园区闲置土地和厂房,促进投资需求和要素资源对接,做实存量、做优增量。三是紧盯项目开工,积极跟进拟开工项目,协助企业快速办理开工手续,确保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市政府部署的目标任务。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理念,针对企业和项目实施“四包四服务”责任制,做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到位服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3、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双创”基地

  
  一是抓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功能。二是抓好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创业主体。三是抓好融资平台建设,拓宽创业融资渠道。
  
  4、抓住三区整合契机,实现高新区发展新突破
  
  营口市委、市政府于2015年1月印发了《关于整合规范市属开发区(园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营委发[2015]4号文件),意见明确了营口国家高新区与西市区、辽宁沿海产业基地进行整合,三区合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将确定发展方向,明确战略定位;有效整合资源,合理确定架构与职能;合理确定区划,明确管理范围;并抓好发展要素保障,实现高新区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