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3 点击:次
一、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德州高新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晋升国家高新区为契机和动力,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聚焦产业发展,全力做好以升促建工作。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80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0.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2%;新增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
(一)围绕创新创业,强化平台建设
(1)完善企业研发平台。2015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5家,其中通裕集团国家博士后工作站正在公示,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示范中心。截至目前,区内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已达57家,其中国家级15家。依托区内企业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14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全年共批复项目1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主课题1项,子课题3项,省级项目10项。
(2)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以国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禹城分园、山东大学禹城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建设了10万平方米的高新区科技创智园,并配套建设4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全部达到创新团队即需即用标准。
(3)完善创业孵化平台。联合中国生物发酵协会、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加快建设3万平方米的生物专业孵化器,全部采用德国实验室控制系统,达到国家生物防护安全P3标准,先后引进美国安得膜、韩国养生株式会社等多个创新项目,并与德国基因桥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有望建成国际化“众创+众筹”平台。区内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禹城分园成功加入山大“2025创新创业联盟”第一梯队,正在建设路演大厅,旨在与联盟成熟的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建设联盟“e+do”空间。
(二)倾斜资源要素,强化招才引智
为进一步树立创新导向,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促进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5331”人才计划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在招商引资中同步推进招才引智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部署、同考核、同推进,持续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在人才团队上,启动“5331”人才强市计划,即:从2015年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培育30名创业类重点人才、30名创新类重点人才、100名博士,以及产业急需的其他人才,大学教授真正走进了企业实验室,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转化创新,乳糖高效转化塔格糖、生物处理纯化糖醇母液、高温釜式发酵制备有机肥等一系列产业核心技术得到联合开发应用,推动了高新区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在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福航环保、畅生源等4个团队进入山东区决赛,正基宏景医疗器械、北宇航空2个团队进入全国半决赛,创历史最好成绩。目前,区内已集聚副高级职称人员1002人,硕士学历人员328人,博士学历人员46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6人、“千人计划”专家7人、泰山学者5人、长江学者3人。
在科研机构上,依托重点行业协会、大院大所等机构平台开展招商活动,实施高端院校对接战略,让科研院所走进产业聚集区。先后吸引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前来建设研发机构,与国内外31家顶级科研院校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研发课题135项。其中,10月24日召开“名企进山大”暨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会,签署3大实体平台合作协议,达成意向11项,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科教实训基地6个,标志着与山大深化合作进入更高阶段。
在科技金融上,抢抓被列入“德州市科金产融合创新试验区”的机遇,在区内规划建设了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3亿元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科技引导基金、1000万元科技担保基金和800万元科技孵化基金,主要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同时筹措1100万元,对科金产融合创新暨人才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32家先进单位和130位先进个人给予重点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突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
德州高新区严格按照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要求,聚焦特色产业,突出创新驱动,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完善产业规划。在北京长城战略规划研究所为园区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顶层设计、高端定位的原则,聘请国内外知名机构正在修订完善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规划建设生物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生态环保产业园和高新区科技创智园,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空间布局。
(2)严把项目质量。晋升国家高新区后,德州高新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入区项目的质量把关,先后出台了招商引资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高污染、高耗能等不符合产城融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准入园。今年引进的台湾展威科技、济南辰庚装备、浙江跃华电动汽车控制器等新入园项目,均与园区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优势产业密切融合,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壮大了产业集群。
(3)强化对外合作。今年以来,在牢牢抓住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德州高新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合作力度,积极引导区内企业“走出去”。与丹麦丹能、荷兰皇家菲仕兰、台湾久鼎碳素、日本哈利玛等外资企业合作的项目顺利推进;今年截至目前,实际利用外资1381万美元,列德州第一位,实现出口创汇2.6亿美元,同比增长7.6%。
二、2016年及“十三五”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抢抓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东省“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战略叠加机遇,按照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部署,以打造科技产业新城为目标,全力实施“三次创业”,力争早日建成“一地三区”,即全国有影响力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德州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和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理顺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从我们前期调研的情况来看,设在县级的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上普遍存在着很多弊端,主要表现为职责关系不明、授权放权不够、运转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新区的自我创新发展。作为设在县级的高新区,德州高新区将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指导下,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探索建立起一套有利于高新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健全科技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健全创新孵化体系。以高新区科技创智园为依托,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招研引学力度,着力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孵化链条。二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科技培训等专业服务,积极搭建科技人才、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高新区建成区域高端科技服务中心。三是健全科技金融体系。继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以小额贷款、科技银行和科技保险为支撑,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实现各类金融资源向高新区的快速聚集。
(三)聚焦产业发展,打造园区特色品牌
实施“121”产业发展计划,即“一个聚焦、两个增强、一个加快”,其中“一个聚焦”是聚焦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两个增强”是增强高端装备产业实力和增强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一个加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聚焦发展,进一步放大特色产业优势,提升园区影响力。一是重点打造以功能糖为特色的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物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和着名商标,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切实把“德州?中国生物谷”这一招牌叫响、做实。二是以产业为纽带,引导区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标准制定等多途径的国际产业创新合作,鼓励企业跨境合作、组建跨国公司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园区产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三是围绕区内主导产业,积极参加、承办或主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发展论坛,集中展示园区产业发展成绩,提高园区影响力。
(四)完善基础配套,加快推进产城融合
一方面,以健全城市功能为导向,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商业街、商业中心等重大项目,合理布局中小型生活配套、文化休闲等服务设施,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园区建设,对区内不符合产城融合要求的企业进行清理,“腾笼换鸟”,切实为企业生产、群众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