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来源:来源: —— 发布日期: 日期:2015-08-10 点击:次
7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自此,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江苏首个国家级新区。对于江北新区的功能定位,一方面要有更高的战略眼光,同时,也应充分吸收过去20多年各地城市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充分借鉴各国新城建设的得失,使江北新区成为未来新区规划和建设的样板。
一、走出“卫星城”思维,定位于功能完备的新城
城市新区的开发,不同的功能定位将决定未来的规划思路、建设模式和成长空间。过去20多年中国的城市新区开发,基本出于两种需要:一是出于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吸引产业资本集聚的目的,以成片的工厂企业用地开发与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二是出于疏导中心城区过密人口的需要,以成片的房地产开发为主。这样的模式其规划理念和建设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卫星城模式。
卫星城模式的优势在于,初期建设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尽快形成能够满足于某种特定功能的园区或城区。但卫星城的弊端更多,比如难以吸引人口定居、就业居住不平衡问题突出、通勤时间过多等。过去20多年中,国内有相当多的城市新区出现了“卫星城”困境,多是因为开发之初的功能定位过于单一。
因此,江北新区的功能,应从总体上定位于“宜居宜业、功能完善、独立运行、具有可持续成长力的新城”。这包含几层含义:一是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相平衡,在新城规划中既要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所需要的良好基础设施布局,又要充分考虑人口集聚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空间的预留与配置;二是居住与就业相平衡,产业与人居相融合,使产业导入和人气集聚同步进行,同时避免尺度过大的功能分区和过远的通勤距离;三是不同阶层人口的融合与平衡,多种产业类型、不同水平的住宅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形成互补,以导入多种类型的就业人群和不同阶层的居住人口。
二、采取基本公共服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甚至适度先行的开发策略
江北新区采取基本公共服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甚至适度先行的开发策略,是实现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与地产开发规模和居住区分布相匹配。幼儿园、学校、公共文化、医院、公共体育、政务中心、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站场、交通换乘中心、公共休闲空间等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设施。这些设施和空间必须由政府提前统一规划,并且以政府投入或政府主导的公私合作等方式进行供给。
第二,部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时序,需更好地对接住宅开发,有时需适度先行建设,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医院等等。未来,新城的人口导入将主要以年轻一代新市民为主,教育和医疗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将极大影响着他们的居住空间选择。此类服务设施的适度先行建设,才能更好地、较为快速地集聚人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日前公布的《江北新区总体规划》,已经明确要全面提升江北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品质。但在具体的空间安排上,仍然不尽合理。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主要偏重于桥北地区,而已有大规模住宅区开发项目的隧道口地区,则缺少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同步进入,应在未来的片区和组团规划中重点体现公共服务优先的基本理念。
三、江北隧道口地区应适当配置中小规模的产业园区
将江北新区建成具有可持续发展内动力的新城,需要综合运用用地层面的功能混合策略和建筑层面的功能融合策略。而近日公布的《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功能混合策略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用地层面的功能混合,特别需要解决的是住宅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休闲用地等各类用地的在空间上的分布、配置及其规模比例,这个层面上的功能混合,需要各个功能用地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区域内综合配置,并以一定尺度的缓冲区进行空间隔离,这样既发挥功能混合优势,又避免功能干扰。近日公布的《江北新区总体规划》,基本思路依然是单一功能开发策略,必将造成江北新区人口居住与就业相分离和通勤距离过长的问题。为此,在目前的纬七路长江隧道江北出口处一带,应规划1-2个中小规模的产业园区以及相应的小尺度绿色缓冲区。
建筑层面的功能融合策略,是指在某个单元的建筑内部,综合配置办公、居住和公众使用三种功能。江北新区可以借鉴多功能建筑思路,规划建设几个规模适度、功能更全、能就地满足居民各类生活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综合体或复合功能建筑。江北新区具有各类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可以在土地出让和使用性质上进行大胆尝试,探索复合功能建筑的土地使用办法。
四、规划建设一批立体化的交通换乘枢纽,切实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江北新区的交通发展,公共交通高度发达的绿色交通体系已成为主导战略。但在具体的规划和建设中,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由于路网密度、轨道交通辐射半径限制等因素,需要功能强大、空间上高度整合的换乘枢纽,否则公共交通的效用大打折扣。
未来江北新区应规划建设一批立体化的交通换乘枢纽,将地面公交、公共自行车、私人汽车和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工具整合在同一个换乘平台内。在轨道交通站点上方建设立体化的停车大楼,再通过直升电梯直达地铁站台;同时建设公交站点、自行车停放点,通过专用步行道连接轨交站点。此类交通枢纽,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公共交通利用率,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体系的效能。
目前江苏各地普遍采用的地下停车场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点缺陷:一是容量有限,因为地下开挖深度的限制;二是安全隐患大,主要是夏日暴雨季节地下车库被淹事故时有发生;三是建设成本高。此种单一的地下车库建设模式应逐步进行调整。
五、将公众参与向规划实施环节延伸,成立“江北新区规划实施监督委员会”
《江北新区总体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但其实施将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为确保此项规划的实施,需要将公众参与贯穿于江北新区规划实施和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应成立一个由政府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共同组成的“江北新区规划实施监督委员会”,负责总体规划实施进程的监测、通报与宣讲解读,避免以往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