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湖北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4 点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发展竞争格局。抢抓科技创新机遇并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赢得大国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路径选择。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国家所需、发挥湖北所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重构新的发展模式与增长动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湖北是经济大省、科教强省,在我国科技创新版图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具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

科教资源丰富,全省拥有13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216万人,其中硕士以上在校研究生超过24万人;有研发人员41.5万人,其中院士82人;有28.5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万家。

产业基础坚实,湖北制造业底子厚实,是全国少数几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等产业超过万亿级规模。

市场空间广阔,湖北地理位置“得中独厚”,区域市场覆盖范围超过3亿人口,巨大的需求潜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强有力牵引。

如何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近日,省经信厅、省科技厅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案》《关于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

需求牵引 供给驱动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省经信厅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大动力。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坚持需求牵引、供给驱动,旨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夯实科技供给源头,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方案》包括3个部分、共24条,重点围绕创新体系“怎么构建”、创新活力“怎么释放”、创新生态“怎么营造”,从创新系统、科技供给、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明确细化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及政策要点。

一是优化创新体系。建设高效能科技创新系统。统筹汉襄宜协同创新“金三角”和全域科技创新协同区、“科创飞地”,加强鄂湘赣“中三角”创新合作;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培育工程,落实实验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动”,每年产出30项以上标志性成果;加快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县市、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三个全覆盖”,分行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紧扣“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以需求为牵引的有组织科研攻关;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关键技术攻关“尖刀”工程、产业急需技术“突围”行动,开展“61020”全链条攻关。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加快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到2027年,建设6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100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引育技术经理人1000人;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开展科技成果潜在价值商业化评价。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三链”机制,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7年引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0家。实施园区高质量发展跃升计划,到2027年,力争入围国家高新区50强5个、全国百强园区10个。建立产业生态制度化合作模式,定期举办产业生态合作大会。

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推进股权融资创新,推动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深化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和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创新积分的金融产品。推动科技型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加快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二是深入推进改革。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改革,优化“包干制+负面清单”科研管理体系,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使用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产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支持企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现代工程师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实施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制定事业单位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政策。

深化以要素配置为重点的高质量市场化改革,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模式。积极申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省科技金融联盟。建设全省统一要素交易平台,探索试点“科学数据银行”模式。

三是营造创新生态。重构创新政策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政策审查机制,形成精准高效的政策供给体系;

健全平台运营机制,强化创新平台效能动态评估与资源精准配置联动,拓展“两业融合”新业态覆盖面;

优化创新氛围环境,健全容错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国际论坛赛事矩阵;

强化创新服务保障,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湖北离岸人才中心,实施“海外人才蓄水池”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完善科技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建设省级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任务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协同联动。协同各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加强联动配合,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深化先行先试。紧扣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州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等载体开展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优化监测评估。完善科技创新重大任务推进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督导调度,清单化推动任务落实,适时调整和完善具体任务部署。

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三类创新”

加速重构市场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省经信厅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企业发展正从传统的成本驱动向市场驱动、效率驱动深刻转变。面对国内外供需格局的深刻调整,企业唯有依靠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日前,省政府出台《关于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该方案坚持“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双重逻辑,以产品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价值实现路径,以经营管理创新为效率保障,推动企业在产品、业态、模式、组织等方面实现深度变革,加速重构市场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筑牢微观经济根基。

《工作方案》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和改革突破,围绕“谁来创新”“如何创新”“怎样保障”三大核心命题,提出16条务实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创新支持体系。

一是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建强研发创新平台矩阵。实施企业创新平台扩面提能行动,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布局制造业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

推进研发创新项目组织方式改革。探索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生成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创新仪表盘”,鼓励企业探索敏捷研发体系。

创新研发人才引育模式。推动高层次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双向流动,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深化产教融合育人。

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引导企业逐年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快构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分行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探索产业生态制度化合作机制,举办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促进要素融通。

加快新产品应用推广。完善“三首”产品奖补机制,发展首发经济,探索高风险创新产品远期订购,加快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二是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市场需求感知能力。支持企业通过用户画像、数据挖掘精准捕捉市场变化。

推动发展产业链衍生服务。推广“产品即服务”模式,发展按需生产、小单快反等新业态。

发展资源配置型共享经济。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工厂,推动工业设计、中试、测试等共享服务,每年培育50家共享工厂。

推进产业跨界融合示范。探索“光电+”“生物+”“北斗+”等融合新模式,发展“IP+”新业态,简化跨行业审批。

支持企业海外布局。支持企业组建出海产业联盟,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提供一站式出海综合金融服务。

三是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创新。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省属企业优化股权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探索创新型收入分配体系。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制度,支持企业探索“超额利润分享”、员工持股、项目跟投等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提升企业精细化经营管理水平。强化战略、财务、精益生产和质量品牌管理,推动数字化转型。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123”民营企业家培育计划和“楚天英才计划·创新型企业家”项目,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建设企业创新文化。鼓励企业搭建群众性创新平台,营造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坚持政企联动、上下协同,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方案》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协同各责任单位、有关市州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出台配套政策,深化上下联动,保障政策“最后一公里”畅通。完善方案重大任务推进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督导调度,清单化推动任务落实,适时调整和完善具体任务部署。

二是开展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引领。在重点行业、园区及龙头企业开展企业“三类创新”试点,遴选推广一批典型案例;重点跟踪指导共享制造、跨界融合、出海服务等新业态,及时优化政策。

三是强化宣传推介,提升惠企实效。联合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通过政策宣讲会、银企对接会、企业家论坛及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帮助企业了解并用好政策,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构建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提供必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

省科技厅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湖北科创资源丰富,拥有13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216万人;有研发人员41.5万人,其中院士82人;有4.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万家,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产业超过万亿级规模,在我国科技创新版图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具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但是,长期以来也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衔接不畅,融合不够,“有产的找不到研、有研的找不到学、有学的找不到产”等产学研协同不足的深层次问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日前,省委科技委出台《关于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从8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为湖北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必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系统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实施意见》提出的八个方面措施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加快重塑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坚持“以物理整合为基础、以机制重构为核心、以资源共享为保障”,优化存量平台,布局增量平台,鼓励企业以研发合作、成果共享等方式融入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健全以需求为牵引的“平台+项目”有组织科研攻关机制,打造更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

二是建强用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通过推进组建面向产业的产学研联盟、支持协同创新项目共研、推动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提升联盟产业服务质效,加强产学研协同联盟资源共享,构建以项目共研、信息共建、供需对接等为特色的常态化协同机制。

三是探索推进产业生态合作机制。通过举办产业生态合作大会、强化区域产业合作联动、推动国际产业双向交流等形式,搭建高效合作交流平台。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通过加强创新平台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促进产业生态合作大会资源共享,科学务实构建符合协同创新要求的开放合作和激励改革机制,着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五是着力推动完善创新导航。从区域、行业和单位等三个层次重构创新导航服务机制,加强创新导航精准对接,实现供需高效匹配。

六是强化协同创新金融支撑。通过打造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基金矩阵、扩大轻资产信贷融资规模、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股权投资做引导、债权融资做增信、资本市场募资做培育”三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七是推动协同创新人才共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加快校企人才流动、推动人才要素共享,探索“双重聘用、岗位特聘、双向兼职”等用人机制,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

八是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生成机制、深化科技“三评”改革、探索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有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省直有关单位共同构建定期会商、督办落实机制,推动形成部门协同、政策融通的协同创新生态。

一是统筹布局建设创新平台。重塑创新平台体系,整合关联度较大、研究方向相近、产业链资源相对集中的存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主体参与、产学研协同、综合性与专业性结合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样品试制、技术认证、检验检测等多类型创新平台。

二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为先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的科创企业梯队。深入实施“春晓行动”,设立科技创新券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梯次培育高能级科创企业后备力量。

三是着力发挥投资基金作用。构建以参与度、贡献度等为指标的协同创新平台知识价值评价体系,将其作为科技投资评价的重要内容。围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造“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衔接体系,完善初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矩阵。充分发挥楚天凤鸣科创母基金作用,推动设立重点高校、区域、行业领域科创种子基金群。大力推广创新积分贷、科技人才贷、知识价值信用贷等系列科技信贷产品,赋能区域内科创企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依托企业或研发团队建立从成果研发到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攻关项目体系,迭代升级“揭榜挂帅”“赛马选人”项目实施方式,探索实施“军令状”制,提升技术攻关效率。继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与备案试点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结合国家要求,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政策,探索“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建立“容错纠错”的激励机制,破除“不敢揭榜、不愿攻关”的体制障碍。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湖北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11-14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发展竞争格局。抢抓科技创新机遇并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赢得大国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路径选择。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国家所需、发挥湖北所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重构新的发展模式与增长动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湖北是经济大省、科教强省,在我国科技创新版图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具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

科教资源丰富,全省拥有13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216万人,其中硕士以上在校研究生超过24万人;有研发人员41.5万人,其中院士82人;有28.5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万家。

产业基础坚实,湖北制造业底子厚实,是全国少数几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等产业超过万亿级规模。

市场空间广阔,湖北地理位置“得中独厚”,区域市场覆盖范围超过3亿人口,巨大的需求潜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强有力牵引。

如何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近日,省经信厅、省科技厅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案》《关于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

需求牵引 供给驱动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省经信厅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大动力。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坚持需求牵引、供给驱动,旨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夯实科技供给源头,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方案》包括3个部分、共24条,重点围绕创新体系“怎么构建”、创新活力“怎么释放”、创新生态“怎么营造”,从创新系统、科技供给、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明确细化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及政策要点。

一是优化创新体系。建设高效能科技创新系统。统筹汉襄宜协同创新“金三角”和全域科技创新协同区、“科创飞地”,加强鄂湘赣“中三角”创新合作;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培育工程,落实实验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动”,每年产出30项以上标志性成果;加快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县市、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三个全覆盖”,分行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紧扣“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以需求为牵引的有组织科研攻关;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关键技术攻关“尖刀”工程、产业急需技术“突围”行动,开展“61020”全链条攻关。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加快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到2027年,建设6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100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引育技术经理人1000人;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开展科技成果潜在价值商业化评价。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三链”机制,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7年引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0家。实施园区高质量发展跃升计划,到2027年,力争入围国家高新区50强5个、全国百强园区10个。建立产业生态制度化合作模式,定期举办产业生态合作大会。

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推进股权融资创新,推动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深化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和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创新积分的金融产品。推动科技型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加快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二是深入推进改革。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改革,优化“包干制+负面清单”科研管理体系,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使用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产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支持企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现代工程师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实施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制定事业单位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政策。

深化以要素配置为重点的高质量市场化改革,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模式。积极申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省科技金融联盟。建设全省统一要素交易平台,探索试点“科学数据银行”模式。

三是营造创新生态。重构创新政策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政策审查机制,形成精准高效的政策供给体系;

健全平台运营机制,强化创新平台效能动态评估与资源精准配置联动,拓展“两业融合”新业态覆盖面;

优化创新氛围环境,健全容错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国际论坛赛事矩阵;

强化创新服务保障,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湖北离岸人才中心,实施“海外人才蓄水池”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完善科技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建设省级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任务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协同联动。协同各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加强联动配合,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深化先行先试。紧扣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州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等载体开展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优化监测评估。完善科技创新重大任务推进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督导调度,清单化推动任务落实,适时调整和完善具体任务部署。

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三类创新”

加速重构市场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省经信厅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企业发展正从传统的成本驱动向市场驱动、效率驱动深刻转变。面对国内外供需格局的深刻调整,企业唯有依靠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日前,省政府出台《关于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该方案坚持“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双重逻辑,以产品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价值实现路径,以经营管理创新为效率保障,推动企业在产品、业态、模式、组织等方面实现深度变革,加速重构市场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筑牢微观经济根基。

《工作方案》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和改革突破,围绕“谁来创新”“如何创新”“怎样保障”三大核心命题,提出16条务实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创新支持体系。

一是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建强研发创新平台矩阵。实施企业创新平台扩面提能行动,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布局制造业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

推进研发创新项目组织方式改革。探索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生成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创新仪表盘”,鼓励企业探索敏捷研发体系。

创新研发人才引育模式。推动高层次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双向流动,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深化产教融合育人。

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引导企业逐年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快构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分行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探索产业生态制度化合作机制,举办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促进要素融通。

加快新产品应用推广。完善“三首”产品奖补机制,发展首发经济,探索高风险创新产品远期订购,加快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二是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市场需求感知能力。支持企业通过用户画像、数据挖掘精准捕捉市场变化。

推动发展产业链衍生服务。推广“产品即服务”模式,发展按需生产、小单快反等新业态。

发展资源配置型共享经济。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工厂,推动工业设计、中试、测试等共享服务,每年培育50家共享工厂。

推进产业跨界融合示范。探索“光电+”“生物+”“北斗+”等融合新模式,发展“IP+”新业态,简化跨行业审批。

支持企业海外布局。支持企业组建出海产业联盟,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提供一站式出海综合金融服务。

三是引导支持和服务保障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创新。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省属企业优化股权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探索创新型收入分配体系。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制度,支持企业探索“超额利润分享”、员工持股、项目跟投等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提升企业精细化经营管理水平。强化战略、财务、精益生产和质量品牌管理,推动数字化转型。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123”民营企业家培育计划和“楚天英才计划·创新型企业家”项目,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建设企业创新文化。鼓励企业搭建群众性创新平台,营造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坚持政企联动、上下协同,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方案》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协同各责任单位、有关市州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出台配套政策,深化上下联动,保障政策“最后一公里”畅通。完善方案重大任务推进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督导调度,清单化推动任务落实,适时调整和完善具体任务部署。

二是开展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引领。在重点行业、园区及龙头企业开展企业“三类创新”试点,遴选推广一批典型案例;重点跟踪指导共享制造、跨界融合、出海服务等新业态,及时优化政策。

三是强化宣传推介,提升惠企实效。联合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通过政策宣讲会、银企对接会、企业家论坛及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帮助企业了解并用好政策,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构建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提供必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

省科技厅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湖北科创资源丰富,拥有13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216万人;有研发人员41.5万人,其中院士82人;有4.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万家,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产业超过万亿级规模,在我国科技创新版图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具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但是,长期以来也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衔接不畅,融合不够,“有产的找不到研、有研的找不到学、有学的找不到产”等产学研协同不足的深层次问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日前,省委科技委出台《关于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从8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为湖北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必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系统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实施意见》提出的八个方面措施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加快重塑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坚持“以物理整合为基础、以机制重构为核心、以资源共享为保障”,优化存量平台,布局增量平台,鼓励企业以研发合作、成果共享等方式融入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健全以需求为牵引的“平台+项目”有组织科研攻关机制,打造更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

二是建强用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通过推进组建面向产业的产学研联盟、支持协同创新项目共研、推动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提升联盟产业服务质效,加强产学研协同联盟资源共享,构建以项目共研、信息共建、供需对接等为特色的常态化协同机制。

三是探索推进产业生态合作机制。通过举办产业生态合作大会、强化区域产业合作联动、推动国际产业双向交流等形式,搭建高效合作交流平台。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通过加强创新平台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促进产业生态合作大会资源共享,科学务实构建符合协同创新要求的开放合作和激励改革机制,着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五是着力推动完善创新导航。从区域、行业和单位等三个层次重构创新导航服务机制,加强创新导航精准对接,实现供需高效匹配。

六是强化协同创新金融支撑。通过打造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基金矩阵、扩大轻资产信贷融资规模、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股权投资做引导、债权融资做增信、资本市场募资做培育”三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七是推动协同创新人才共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加快校企人才流动、推动人才要素共享,探索“双重聘用、岗位特聘、双向兼职”等用人机制,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

八是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生成机制、深化科技“三评”改革、探索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有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省直有关单位共同构建定期会商、督办落实机制,推动形成部门协同、政策融通的协同创新生态。

一是统筹布局建设创新平台。重塑创新平台体系,整合关联度较大、研究方向相近、产业链资源相对集中的存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主体参与、产学研协同、综合性与专业性结合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样品试制、技术认证、检验检测等多类型创新平台。

二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为先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的科创企业梯队。深入实施“春晓行动”,设立科技创新券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梯次培育高能级科创企业后备力量。

三是着力发挥投资基金作用。构建以参与度、贡献度等为指标的协同创新平台知识价值评价体系,将其作为科技投资评价的重要内容。围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造“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衔接体系,完善初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矩阵。充分发挥楚天凤鸣科创母基金作用,推动设立重点高校、区域、行业领域科创种子基金群。大力推广创新积分贷、科技人才贷、知识价值信用贷等系列科技信贷产品,赋能区域内科创企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依托企业或研发团队建立从成果研发到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攻关项目体系,迭代升级“揭榜挂帅”“赛马选人”项目实施方式,探索实施“军令状”制,提升技术攻关效率。继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与备案试点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结合国家要求,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政策,探索“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建立“容错纠错”的激励机制,破除“不敢揭榜、不愿攻关”的体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