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滨州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06 点击:

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山东省第四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的通知》,滨州市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滨州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又迈出坚实一步。

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部署,聚焦“5210N”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系统规划为引领、梯次培育为抓手、科创平台为支撑,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绿色化工新材料、轻量化铝新材料、低空经济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滨州高新区作为集群核心承载区,具有集群发展规模化、基础设施专业化、管控平台智能化、场景应用多元化等特点并成功获批山东首家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山东滨州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HD-SD-001)。产业链重点企业20家,构建了原材料、零部件、关键系统、任务载荷、整机制造、应用服务全生态产业链,基础设施健全、应用场景丰富、创新要素丰富、规模效应凸显。

据了解,滨州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着力建成集材料及零部件生产、无人机整机制造、飞行模拟、应用培训、试验试飞、场景打造等于一体的无人机基地。高新区拥有无人机“飞得更稳”的载体。获批3044平方公里飞行空域,构建起标高300米、1500米、5000米立体飞行空间,最大空域覆盖黄河滨州至入海口段,在全市独一无二。建成2.2万平方米垂起类无人机起降区、1200米固定翼无人机起降跑道、18处5G-A通感一体基站、10个气象站、1部激光测风雷达,启用无人机智能共享加工中心,设立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搭建起低空服务管理平台和低空智联网平台,形成了“一园两场多空域、一中心两平台多场景”产业格局,累计保障飞行10869架次、4956小时。高新区拥有让无人机“飞得更远”的生态。通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技术支撑合作项目,发挥成都纵横、南京长空、航源众城、西安羚控等链主企业作用,已入驻企业20家,初步构建“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产业链。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航空学院合作成立低空经济研究院,与航科院联合开展非限制类中大型无人机适航审定,与省人影办、西安富沃德共建联合开放实验室并完成全省首次无人机人工增雨作业。聚焦整机及零部件制造、管控体系及数据平台运营、通信专网建设、应用场景打造,给予最高100万元科研项目支持。高新区拥有让无人机“飞得更广”的场景。充分利用区内资源优势,打造医疗样本运输空中通道试点、20公里黄河自动化巡检、森林防(灭)火等多元化“低空+”应用场景,广泛开展无人机集中比测验证、型号装备试飞验证、无人机质量一致性验证试飞等业务;连续两年承办全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创新发展会议,承接反无装备挑战赛、轻小型无人机表演摸底试验等赛事活动,3100余人次来滨考察学习,低空经济发展吸引力不断增强。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滨州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5-11-06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山东省第四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的通知》,滨州市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滨州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又迈出坚实一步。

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部署,聚焦“5210N”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系统规划为引领、梯次培育为抓手、科创平台为支撑,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绿色化工新材料、轻量化铝新材料、低空经济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滨州高新区作为集群核心承载区,具有集群发展规模化、基础设施专业化、管控平台智能化、场景应用多元化等特点并成功获批山东首家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山东滨州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HD-SD-001)。产业链重点企业20家,构建了原材料、零部件、关键系统、任务载荷、整机制造、应用服务全生态产业链,基础设施健全、应用场景丰富、创新要素丰富、规模效应凸显。

据了解,滨州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着力建成集材料及零部件生产、无人机整机制造、飞行模拟、应用培训、试验试飞、场景打造等于一体的无人机基地。高新区拥有无人机“飞得更稳”的载体。获批3044平方公里飞行空域,构建起标高300米、1500米、5000米立体飞行空间,最大空域覆盖黄河滨州至入海口段,在全市独一无二。建成2.2万平方米垂起类无人机起降区、1200米固定翼无人机起降跑道、18处5G-A通感一体基站、10个气象站、1部激光测风雷达,启用无人机智能共享加工中心,设立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搭建起低空服务管理平台和低空智联网平台,形成了“一园两场多空域、一中心两平台多场景”产业格局,累计保障飞行10869架次、4956小时。高新区拥有让无人机“飞得更远”的生态。通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技术支撑合作项目,发挥成都纵横、南京长空、航源众城、西安羚控等链主企业作用,已入驻企业20家,初步构建“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产业链。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航空学院合作成立低空经济研究院,与航科院联合开展非限制类中大型无人机适航审定,与省人影办、西安富沃德共建联合开放实验室并完成全省首次无人机人工增雨作业。聚焦整机及零部件制造、管控体系及数据平台运营、通信专网建设、应用场景打造,给予最高100万元科研项目支持。高新区拥有让无人机“飞得更广”的场景。充分利用区内资源优势,打造医疗样本运输空中通道试点、20公里黄河自动化巡检、森林防(灭)火等多元化“低空+”应用场景,广泛开展无人机集中比测验证、型号装备试飞验证、无人机质量一致性验证试飞等业务;连续两年承办全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创新发展会议,承接反无装备挑战赛、轻小型无人机表演摸底试验等赛事活动,3100余人次来滨考察学习,低空经济发展吸引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