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四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情况如何?怎样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浙江四部门回应关切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05 点击:

11月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浙江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情况

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赵雄文,省经信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忠民,省教育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峰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言人骆莉莉主持。

新华社记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对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浙江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方面情况如何?有哪些进展成效?

 高鹰忠介绍,浙江聚焦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人才有序流动打开新局面

 

  健全人才流动共享政策体系,探索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试点,完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机制,带动全省流动共享高层次人才5700多名。探索人才评价“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累计授权企业7500多家、认定人才4.88万名,人才流动规模、市场化评价占比均大幅增长。

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一校一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成立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走出社会力量捐资创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色路径,获批设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省属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取得历史性突破。

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实现新提升

 

  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我国牵头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浙江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落地建设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个,即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有序完成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动态调整、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优化整合、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认定。

 

  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深化“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125家、互聘科研人员955人、计划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905人。

省委科技办实体化运行取得新突破

 

  贯通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科技委、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率先建立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等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系统推进三批66个省级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试点,凝练推广浙江大学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之江实验室“有组织科研”等经验做法。

 

科技日报记者:实际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产学研脱节的情况。如何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这三者之间的“玻璃门”,促进人才交流更顺畅,浙江有哪些做法?

 赵雄文说,浙江着力破除制约人才流动的堵点卡点。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动力问题

 

  人才顺畅流动的前提是人才和用人单位有积极性。从人才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成果归属、收益分配、考核管理等问题入手,明确人才流动期间的成果可以互认、收益可以共享、考核管理可以差异化,激发人才和用人单位内生动力。

对接问题

 

  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线上平台、线下活动等途径,常态化做好需求收集、供需匹配、后续服务等工作。依托“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推进有组织、体系化供需对接。

 

抓手问题

 

  开展人才“校企双聘”试点,支持人才工作在企业、身份在高校院所。从高校选派一批懂技术、懂产业的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选派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技术骨干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在各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以来,全省累计选派2700多名“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带动5700多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人才参与流动共享,初步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为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是主体。“十四五”期间,浙江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的成效如何?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王忠民说,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加快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和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浙江企业创新能力2024年居全国第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5%,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7%;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20.2%。累计有12个产品获国际首台(套)装备认定,286个产品获国内首台(套)装备认定。

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4.74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2167家,均居全国第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达13.1万家、1.44万家。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科技型企业火爆“出圈”。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面提速

  获批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6家;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0家,数量居全国第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567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究院分别达448家、2368家。

 

支持企业创新机制更加灵活

  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技创新模式,推动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占比超80%,其中企业主导(排名前三)的占比70%以上。

 

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持续完善

  2024年,支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税惠达1595亿元。同时,持续落实减负降本、“增效十条”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积极争取“两重”“两新”项目,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下一步将加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在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挑大梁”。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每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到203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超3.5%。

 

完善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高水平举办全球技术创新大赛。进一步贯通以平台引人才、以人才带技术、以技术变项目、以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转化通道。深化“四题一评”科技创新模式,完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推广“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机制。

 

打造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网络建好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提质增效。建好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建设中试平台。建好应用推广平台,持续开展“十链百场万企”系列活动。建好企业培育平台,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分型培育和梯度培育。建好产业发展平台,打造高新区2.0版。

中国青年报记者: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十四五”期间,助推创新浙江建设,教育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发力的?

 

  陈峰答,“十四五”以来,省教育厅按照创新浙江建设的要求,积极深化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力和智力支撑水平。

 

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生力军

 

  这些年来,浙江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40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其中,有8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浙江就业创业,有6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中小微企业作为职业生涯第一站,他们成为“创新浙江”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近三年,浙江高校61.5%的新增本科专业、71.8%的新增硕士博士点都是理工农医类专业,契合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

 

贡献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近年来,浙江高校尤其是省地方属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很快,不仅新增了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还实现了国家科技三大奖“一等奖”零的突破。高校的专利、技术等科研成果不断“走下书架”“登上货架”,全省高校年均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过60亿元。高校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汇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浙江以高校为基地,引育汇聚高层次人才,并建立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互聘共享”机制。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国家级人才突破3500人次,高校成为创新浙江的重要人才高地。

 

潮新闻记者: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企业人才在论文、奖项等方面相对比较吃亏,在支持企业人才方面,浙江有什么创新做法?

 

  赵雄文答,针对传统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的“评用脱节”问题,积极推进“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把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探索“破四唯、立新标”的有效路径。

 

企业怎么选

 

  根据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不同特点,分层分类确定授权企业,重点看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比和营收增长率等指标,树立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明导向。授权企业中近4成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杭州“六小龙”等新兴科技企业都纳入了授权范围。

 

人才怎么评

 

  由企业制定自主认定方案,自定规则、自定人选,人才认定主要看能力、看贡献,不受学历、年龄、资历限制。自主认定人才与其他方式评出来的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做到真授权、授到位。

 

风险怎么防

 

  坚持授权松绑和监督约束相结合,列出负面清单,推动企业建立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防止弄虚作假、利益输送,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浙江之声记者:建设创新型省份,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浙江教育对此有哪些考虑和部署?

 

  陈峰说,浙江教育系统要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推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结构,积极为创新浙江提供更加匹配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强化科学教育

  从娃娃抓起,加强科学教育,增加实验、实践课程,培养创造兴趣,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真实的生产场景和岗位实务。从小学开始全面普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努力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

 

普及高等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今后将成为大部分适龄青年的要求和选择。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容量,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使适龄青年有更多机会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成为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学历层次结构,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类人才,争取到2030年,全省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规模占到60%以上,为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输送储备人力资本。

 

优化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也不限于职前教育。浙江将加快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要健全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校后”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培训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终身的职业技能迭代和文化知识更新需要。

 

浙江卫视记者:“十四五”期间,浙江推动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面向“十五五”,又将如何进一步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忠民介绍,“十四五”期间,浙江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成效显著。

 

新兴产业能级实现跃升

 

  浙江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11个新兴产业集群,实现重点突破。

 

  其中,高端软件、智能物联、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营收规模突破万亿元;规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连续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达5.2万亿元;累计培育杭州视觉智能、宁波磁性材料、浙东工业母机、长三角大飞机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杭州信息技术服务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近四年年均增速达10.8%、10.1%;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4位。

未来产业布局先导先行

 浙江在全国实现“三个率先”:

  • 率先开展顶层设计,明确“9+6”重点领域并动态迭代,大力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爆发力强、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积极布局量子科技、类脑智能、原子级制造等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

  • 率先谋划抓手载体,建设了22个覆盖16个前沿领域的未来产业先导区,聚集企业600余家;

  • 率先构建培育体系,建立“四个百项”未来产业培育库,已入库企业232家、技术产品133项、创新场景44项、人才团队76个。面向“十五五”,浙江将紧扣“两个显著”目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和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一体推进“两新”深度融合和“415X”集群培育,谋划出台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骨干的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焕新升级传统产业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实施千亿技改工程,强化人工智能、数字与绿色技术赋能,分类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裂变。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建立梯次集群体系,“一业一策”做大做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推动杭州智能视觉、浙东工业母机等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孵化平台。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健全未来产业预见、培育和投入增长机制,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发展。实施未来产业“星火计划”,梯度培育未来型企业。支持各地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力争到2030年累计培育省级先导区60家,争创国家先导区。

 

 

来源:浙江发布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四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情况如何?怎样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浙江四部门回应关切

2025-11-05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11月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浙江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情况

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赵雄文,省经信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忠民,省教育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峰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言人骆莉莉主持。

新华社记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对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浙江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方面情况如何?有哪些进展成效?

 高鹰忠介绍,浙江聚焦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人才有序流动打开新局面

 

  健全人才流动共享政策体系,探索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试点,完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机制,带动全省流动共享高层次人才5700多名。探索人才评价“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累计授权企业7500多家、认定人才4.88万名,人才流动规模、市场化评价占比均大幅增长。

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一校一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成立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走出社会力量捐资创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色路径,获批设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省属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取得历史性突破。

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实现新提升

 

  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我国牵头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浙江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落地建设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个,即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有序完成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动态调整、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优化整合、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认定。

 

  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深化“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125家、互聘科研人员955人、计划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905人。

省委科技办实体化运行取得新突破

 

  贯通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科技委、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率先建立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等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系统推进三批66个省级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试点,凝练推广浙江大学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之江实验室“有组织科研”等经验做法。

 

科技日报记者:实际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产学研脱节的情况。如何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这三者之间的“玻璃门”,促进人才交流更顺畅,浙江有哪些做法?

 赵雄文说,浙江着力破除制约人才流动的堵点卡点。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动力问题

 

  人才顺畅流动的前提是人才和用人单位有积极性。从人才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成果归属、收益分配、考核管理等问题入手,明确人才流动期间的成果可以互认、收益可以共享、考核管理可以差异化,激发人才和用人单位内生动力。

对接问题

 

  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线上平台、线下活动等途径,常态化做好需求收集、供需匹配、后续服务等工作。依托“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推进有组织、体系化供需对接。

 

抓手问题

 

  开展人才“校企双聘”试点,支持人才工作在企业、身份在高校院所。从高校选派一批懂技术、懂产业的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选派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技术骨干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在各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以来,全省累计选派2700多名“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带动5700多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人才参与流动共享,初步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为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是主体。“十四五”期间,浙江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的成效如何?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王忠民说,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加快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和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浙江企业创新能力2024年居全国第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5%,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7%;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20.2%。累计有12个产品获国际首台(套)装备认定,286个产品获国内首台(套)装备认定。

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4.74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2167家,均居全国第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达13.1万家、1.44万家。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科技型企业火爆“出圈”。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面提速

  获批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6家;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0家,数量居全国第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567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究院分别达448家、2368家。

 

支持企业创新机制更加灵活

  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技创新模式,推动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占比超80%,其中企业主导(排名前三)的占比70%以上。

 

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持续完善

  2024年,支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税惠达1595亿元。同时,持续落实减负降本、“增效十条”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积极争取“两重”“两新”项目,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下一步将加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在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挑大梁”。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每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到203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超3.5%。

 

完善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高水平举办全球技术创新大赛。进一步贯通以平台引人才、以人才带技术、以技术变项目、以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转化通道。深化“四题一评”科技创新模式,完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推广“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机制。

 

打造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网络建好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提质增效。建好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建设中试平台。建好应用推广平台,持续开展“十链百场万企”系列活动。建好企业培育平台,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分型培育和梯度培育。建好产业发展平台,打造高新区2.0版。

中国青年报记者: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十四五”期间,助推创新浙江建设,教育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发力的?

 

  陈峰答,“十四五”以来,省教育厅按照创新浙江建设的要求,积极深化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力和智力支撑水平。

 

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生力军

 

  这些年来,浙江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40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其中,有8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浙江就业创业,有6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中小微企业作为职业生涯第一站,他们成为“创新浙江”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近三年,浙江高校61.5%的新增本科专业、71.8%的新增硕士博士点都是理工农医类专业,契合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

 

贡献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近年来,浙江高校尤其是省地方属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很快,不仅新增了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还实现了国家科技三大奖“一等奖”零的突破。高校的专利、技术等科研成果不断“走下书架”“登上货架”,全省高校年均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过60亿元。高校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汇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浙江以高校为基地,引育汇聚高层次人才,并建立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互聘共享”机制。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国家级人才突破3500人次,高校成为创新浙江的重要人才高地。

 

潮新闻记者: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企业人才在论文、奖项等方面相对比较吃亏,在支持企业人才方面,浙江有什么创新做法?

 

  赵雄文答,针对传统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的“评用脱节”问题,积极推进“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把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探索“破四唯、立新标”的有效路径。

 

企业怎么选

 

  根据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不同特点,分层分类确定授权企业,重点看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比和营收增长率等指标,树立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明导向。授权企业中近4成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杭州“六小龙”等新兴科技企业都纳入了授权范围。

 

人才怎么评

 

  由企业制定自主认定方案,自定规则、自定人选,人才认定主要看能力、看贡献,不受学历、年龄、资历限制。自主认定人才与其他方式评出来的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做到真授权、授到位。

 

风险怎么防

 

  坚持授权松绑和监督约束相结合,列出负面清单,推动企业建立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防止弄虚作假、利益输送,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浙江之声记者:建设创新型省份,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浙江教育对此有哪些考虑和部署?

 

  陈峰说,浙江教育系统要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推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结构,积极为创新浙江提供更加匹配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强化科学教育

  从娃娃抓起,加强科学教育,增加实验、实践课程,培养创造兴趣,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真实的生产场景和岗位实务。从小学开始全面普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努力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

 

普及高等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今后将成为大部分适龄青年的要求和选择。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容量,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使适龄青年有更多机会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成为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学历层次结构,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类人才,争取到2030年,全省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规模占到60%以上,为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输送储备人力资本。

 

优化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也不限于职前教育。浙江将加快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要健全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校后”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培训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终身的职业技能迭代和文化知识更新需要。

 

浙江卫视记者:“十四五”期间,浙江推动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面向“十五五”,又将如何进一步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忠民介绍,“十四五”期间,浙江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成效显著。

 

新兴产业能级实现跃升

 

  浙江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11个新兴产业集群,实现重点突破。

 

  其中,高端软件、智能物联、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营收规模突破万亿元;规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连续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达5.2万亿元;累计培育杭州视觉智能、宁波磁性材料、浙东工业母机、长三角大飞机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杭州信息技术服务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近四年年均增速达10.8%、10.1%;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4位。

未来产业布局先导先行

 浙江在全国实现“三个率先”:

  • 率先开展顶层设计,明确“9+6”重点领域并动态迭代,大力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爆发力强、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积极布局量子科技、类脑智能、原子级制造等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

  • 率先谋划抓手载体,建设了22个覆盖16个前沿领域的未来产业先导区,聚集企业600余家;

  • 率先构建培育体系,建立“四个百项”未来产业培育库,已入库企业232家、技术产品133项、创新场景44项、人才团队76个。面向“十五五”,浙江将紧扣“两个显著”目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和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一体推进“两新”深度融合和“415X”集群培育,谋划出台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骨干的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焕新升级传统产业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实施千亿技改工程,强化人工智能、数字与绿色技术赋能,分类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裂变。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建立梯次集群体系,“一业一策”做大做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推动杭州智能视觉、浙东工业母机等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孵化平台。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健全未来产业预见、培育和投入增长机制,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发展。实施未来产业“星火计划”,梯度培育未来型企业。支持各地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力争到2030年累计培育省级先导区60家,争创国家先导区。

 

 

来源:浙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