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2万亿 厦门持续推进“两个创新”深度融合力促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3 点击:

“五年来,致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城市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五年来,致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带动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成势,产业创新发展呈现多链群、各梯次协同发力的崭新格局”

 

“五年来,聚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承接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转化,促进更多科技成果由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五年来,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竞相迸发”

 

……

10月22日

“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第二场发布会举行

介绍“十四五”时期

该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方面的

有关举措和取得的成效等

 

本场发布会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作主题发布,介绍了五年来厦门致力于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着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取得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融合创新生态更加优越等一系列瞩目成效。

 

 

在科技创新动能显著增强方面,“十四五”期间,厦门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3.08%提升至2024年的3.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递增13%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5件,相比“十三五”末期实现翻倍增长;科研成果连续2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创新载体效能不断跃升,厦门科学城创新“引擎”功能日益凸显,构建起涵盖“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全链条成果孵化服务体系,核心园区累计新增企业和研发机构超过2500家;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去年工信部首次综合评价中位列全国第14名。

 

高能级平台矩阵更加健全,累计引进30余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头部企业来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赋能平台;建设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涵盖海洋、能源材料、半导体等领域,其中,嘉庚创新实验室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多项关键技术,翔安创新实验室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十多项全球或国内“首支”的突破,鹭江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建设。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壮大升级方面,五年来厦门产业集群能级显著跃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今年1—8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18.7%,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52%,较“十三五”末提升0.38个百分点,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生物医药产业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创新生态,连续四年营收超千亿;新能源产业近三年年均递增超过30%,今年产值将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新型显示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6位,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百强城市前50。

 

智改数转步伐加快,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和关键评价指标居全国前列;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技改试点成效居全国前列,建成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占GDP比重突破60%。

 

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十四五”期间,厦门创新性企业集群持续壮大,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35家,每年净增超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3家,占全省总数42%,相比“十三五”末增长334.7%;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

 

产学研协同攻关成效彰显,组建11个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建设411家企业研发(创新)中心;组织600多项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项目,牵头承担7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突破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技术、高品质氮化铝粉体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

 

技术转移转化成果丰硕,实施1775项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碱性电解水制氢、高性能浮力材料等近百项产品或技术达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今年6月,国内首支九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打破国外产品十几年的市场垄断;仅今年前三季度,就新增2个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

而在不断优化融合创新生态方面,五年来厦门相关政策机制更加完备,不仅率先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还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规,且近三年每年都出台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系列重磅政策措施,系统改革科技管理、科技投入、人才引育模式,有力保障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推进、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厦门科技金融支撑更加有力,动态升级“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体系,整合设立总规模50亿元科创风投基金,新设科创增信子基金,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规模扩大到500亿元,创新推出“厦研保”科技保险产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此外,厦门开放协作空间更加广阔,如,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成效在过去两年连续获得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宣言的充分肯定,金砖科创孵化园与巴西、阿联酋等11个国家的45家机构建立协作网络,促成138个合作项目落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汇聚全球35个国家(地区)104家机构,国际创新资源要素正加速向厦门集聚。

 

发布会上,庄荣良表示,面向“十五五”,厦门将坚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更高标准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作主题发布

 

当天,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赖建州,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翁晓岚、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林宜光也出席新闻发布会,分别介绍了厦门火炬高新区近年来推动园区高质量开发建设的典型实践和成效,“十四五”期间,厦门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城市创新发展和完善开放创新网络、促进科技交流合作,以及通过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特色做法和实际成效。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2万亿 厦门持续推进“两个创新”深度融合力促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2025-10-2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五年来,致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城市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五年来,致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带动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成势,产业创新发展呈现多链群、各梯次协同发力的崭新格局”

 

“五年来,聚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承接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转化,促进更多科技成果由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五年来,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竞相迸发”

 

……

10月22日

“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第二场发布会举行

介绍“十四五”时期

该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方面的

有关举措和取得的成效等

 

本场发布会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作主题发布,介绍了五年来厦门致力于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着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取得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融合创新生态更加优越等一系列瞩目成效。

 

 

在科技创新动能显著增强方面,“十四五”期间,厦门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3.08%提升至2024年的3.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递增13%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5件,相比“十三五”末期实现翻倍增长;科研成果连续2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创新载体效能不断跃升,厦门科学城创新“引擎”功能日益凸显,构建起涵盖“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全链条成果孵化服务体系,核心园区累计新增企业和研发机构超过2500家;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去年工信部首次综合评价中位列全国第14名。

 

高能级平台矩阵更加健全,累计引进30余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头部企业来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赋能平台;建设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涵盖海洋、能源材料、半导体等领域,其中,嘉庚创新实验室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多项关键技术,翔安创新实验室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十多项全球或国内“首支”的突破,鹭江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建设。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壮大升级方面,五年来厦门产业集群能级显著跃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今年1—8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18.7%,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52%,较“十三五”末提升0.38个百分点,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生物医药产业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创新生态,连续四年营收超千亿;新能源产业近三年年均递增超过30%,今年产值将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新型显示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6位,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百强城市前50。

 

智改数转步伐加快,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和关键评价指标居全国前列;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技改试点成效居全国前列,建成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占GDP比重突破60%。

 

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十四五”期间,厦门创新性企业集群持续壮大,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35家,每年净增超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3家,占全省总数42%,相比“十三五”末增长334.7%;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

 

产学研协同攻关成效彰显,组建11个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建设411家企业研发(创新)中心;组织600多项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项目,牵头承担7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突破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技术、高品质氮化铝粉体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

 

技术转移转化成果丰硕,实施1775项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碱性电解水制氢、高性能浮力材料等近百项产品或技术达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今年6月,国内首支九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打破国外产品十几年的市场垄断;仅今年前三季度,就新增2个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

而在不断优化融合创新生态方面,五年来厦门相关政策机制更加完备,不仅率先成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还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规,且近三年每年都出台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系列重磅政策措施,系统改革科技管理、科技投入、人才引育模式,有力保障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推进、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厦门科技金融支撑更加有力,动态升级“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体系,整合设立总规模50亿元科创风投基金,新设科创增信子基金,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规模扩大到500亿元,创新推出“厦研保”科技保险产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此外,厦门开放协作空间更加广阔,如,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成效在过去两年连续获得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宣言的充分肯定,金砖科创孵化园与巴西、阿联酋等11个国家的45家机构建立协作网络,促成138个合作项目落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汇聚全球35个国家(地区)104家机构,国际创新资源要素正加速向厦门集聚。

 

发布会上,庄荣良表示,面向“十五五”,厦门将坚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更高标准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作主题发布

 

当天,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赖建州,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翁晓岚、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林宜光也出席新闻发布会,分别介绍了厦门火炬高新区近年来推动园区高质量开发建设的典型实践和成效,“十四五”期间,厦门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城市创新发展和完善开放创新网络、促进科技交流合作,以及通过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特色做法和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