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升级路径分析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13 点击:

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要构建“新兴产业引领、传统产业筑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两者从“单向赋能”向“双向融合”深度转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3%,但传统产业仍贡献60%以上的工业产值,两者协同不足导致的“技术断层”“生态割裂”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结合最新政策实践,解析“十五五”期间产业协同升级的核心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政策导向:“十五五”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

 

(一)战略定位:从“补充支撑”到“系统融合”

 

相较于“十四五”时期侧重新兴产业培育,“十五五”规划草案明确将“产业协同”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0%、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链关联度超65%”的量化目标。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细化路径,要求在能源、制造等16个重点行业打造“场景共建、技术共享、收益共分”的协同生态,为“十五五”协同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二)支持体系:多维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

 

政策工具已形成“财政+金融+要素”的组合拳:在财政支持方面,工信部明确“十五五”期间企业数字化改造补贴向“新兴技术融合项目”倾斜,单个项目补贴比例可提至30%;金融工具创新上,鼓励“专项债+产业基金”联动模式,如重庆设立82亿元城市更新基金的经验已延伸至产业协同领域,重点支持“AI+制造”项目;要素保障层面,21个产业转型示范区试点“能耗指标跨产业调剂”,允许传统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省的能耗指标支持新兴产业落地。

 

二、现实矛盾:产业协同的结构性梗阻

 

(一)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断裂

 

通用技术与产业需求存在适配鸿沟,中国移动研究院数据显示,70%的工业AI方案因无法匹配传统企业定制化需求而失败。以装备制造领域为例,中国中车虽构建了智能化仿真大模型,但同类中小零部件企业因设备老旧、数据缺失,难以承接技术外溢,导致产业链协同效率仅为德国的40%。

 

(二)要素流动的“部门墙”“行业墙”

 

数据要素流通不畅成为关键堵点:央企虽建成1000余个行业数据集,但跨企业共享率不足20%,某钢铁企业因无法获取新能源车企的材料需求数据,新型高强度钢材研发周期延长18个月。人才结构性失衡同样突出,中关村产业研究院测算显示,兼具行业经验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21万人,制约传统企业转型进程。

 

(三)利益分配的协同机制缺失

 

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的收益预期差异显著:某光伏企业与传统电厂合作建设“光储一体化”项目时,因电价分成比例无法达成共识导致项目搁置。中小企业更面临“成本-收益”困境,数字化改造平均投入超500万元,而投资回报周期长达3-5年,60%的企业因资金压力放弃转型。

 

三、核心路径:“十五五”协同升级的四大突破方向

 

(一)技术赋能路径:场景化创新破解适配难题

 

行业大模型的垂直渗透

 

借鉴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经验,“十五五”期间应推动央企牵头共建行业大模型,降低传统企业技术使用门槛。如国家电网的“输变电设备智能巡检模型”已实现故障处置效率提升50%,此类模型可通过“轻量化改造”适配地方电力企业,预计可降低中小电厂数字化成本40%。

 

微改造与强赋能的精准结合

 

针对传统企业设备老旧问题,推广“小投入、快见效”的微改造模式。青岛啤酒通过加装物联网传感器、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在未更换核心设备的情况下实现能耗下降12%,这种“低成本改造+新兴技术叠加”的路径特别适合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二)产业链整合路径:“链主牵引+生态共建”

 

双向链合的模式创新

 

构建“新兴产业向下延伸、传统产业向上攀升”的融合链条:在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与传统车企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将电池技术与整车制造深度耦合,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从30%提升至75%;在钢铁行业,宝武集团联合新材料企业开发氢基竖炉技术,推动传统冶炼向低碳新材料产业转型。

 

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升级

 

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聚区,打造“协同转型示范区”。以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为例,通过建立“AI企业+制造工厂”对接机制,推动120家传统制造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达成合作,实现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5%,这种模式已被纳入“十五五”区域协同试点方案。

 

(三)平台载体路径:公共服务体系的效能升级

 

战略性高价值场景的开放共享

 

推广国资委“央企人工智能场景库”经验,“十五五”期间计划扩容至1000个高价值场景,覆盖从研发设计到运维服务的全链条。中国移动的“云端威胁AI处置场景”已向200余家传统企业开放技术接口,使安全事件处置成本降低60%,这种“场景开放-技术迭代-生态共建”的循环模式值得复制。

 

行业数据共同体的建设运营

 

借鉴交通物流、绿色低碳等3个国家级数据共同体的建设经验,推动跨企业数据共享。在汽车行业,可由车企牵头整合零部件企业、物流商、经销商数据,构建“需求预测-柔性生产-智能配送”的数据闭环,长安汽车试点显示该模式可使库存周转率提升35%。

 

(四)模式创新路径:利益共享机制的重构

 

收益分成的柔性设计

 

推广“技术入股+效益分成”模式,解决利益分配矛盾。某AI企业与纺织厂合作时,以算法技术入股,按生产效率提升比例(每提升1%分成2%)获取收益,使企业改造零前期投入,实现双方共赢。

 

绿色协同的价值转化

 

结合“双碳”目标打造协同新场景:钢铁企业通过绿电改造节省的碳排放配额,可转让给新能源企业用于扩大产能;传统园区引入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后,多余电力可通过微电网直供园区内新兴产业企业,形成“低碳改造-价值变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四、保障机制:“十五五”协同落地的实施支撑

 

(一)政策协同:从“碎片化”到“一体化”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由发改委、工信部牵头编制“产业协同目录”,明确不同行业的协同重点与支持标准。参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制定协同转型规划,定期开展成效评估,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二)要素保障:复合型生态的构建

 

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行“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北京邮电大学已与三大运营商共建AI产业学院,定向培养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资金支持上,扩大“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覆盖范围,将“AI+传统设备”改造项目纳入补贴,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三)风险防控:全周期的动态监管

 

建立协同项目风险预警体系,重点监控技术适配性、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对投资超5亿元的重大协同项目,实行“第三方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如某“AI+钢铁”项目因技术迭代滞后,通过及时引入新合作方调整方案,避免了2亿元投资损失。

 

“十五五”时期的产业协同升级,本质是一场从技术到制度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在于打破产业边界,构建“传统产业提供应用场景、新兴产业供给先进技术、政策工具保障生态构建”的三角支撑体系。地方政府需立足区域产业特色精准施策:工业基础雄厚地区可聚焦“AI+制造”协同,资源型地区重点发展“绿色+新兴”融合模式,中小城市则可依托产业集群承接技术外溢。

 

在政策红利与市场动力的双重驱动下,随着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必将形成“1+1>2”的乘数效应,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升级路径分析

2025-10-1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要构建“新兴产业引领、传统产业筑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两者从“单向赋能”向“双向融合”深度转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3%,但传统产业仍贡献60%以上的工业产值,两者协同不足导致的“技术断层”“生态割裂”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结合最新政策实践,解析“十五五”期间产业协同升级的核心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政策导向:“十五五”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

 

(一)战略定位:从“补充支撑”到“系统融合”

 

相较于“十四五”时期侧重新兴产业培育,“十五五”规划草案明确将“产业协同”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0%、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链关联度超65%”的量化目标。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细化路径,要求在能源、制造等16个重点行业打造“场景共建、技术共享、收益共分”的协同生态,为“十五五”协同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二)支持体系:多维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

 

政策工具已形成“财政+金融+要素”的组合拳:在财政支持方面,工信部明确“十五五”期间企业数字化改造补贴向“新兴技术融合项目”倾斜,单个项目补贴比例可提至30%;金融工具创新上,鼓励“专项债+产业基金”联动模式,如重庆设立82亿元城市更新基金的经验已延伸至产业协同领域,重点支持“AI+制造”项目;要素保障层面,21个产业转型示范区试点“能耗指标跨产业调剂”,允许传统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省的能耗指标支持新兴产业落地。

 

二、现实矛盾:产业协同的结构性梗阻

 

(一)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断裂

 

通用技术与产业需求存在适配鸿沟,中国移动研究院数据显示,70%的工业AI方案因无法匹配传统企业定制化需求而失败。以装备制造领域为例,中国中车虽构建了智能化仿真大模型,但同类中小零部件企业因设备老旧、数据缺失,难以承接技术外溢,导致产业链协同效率仅为德国的40%。

 

(二)要素流动的“部门墙”“行业墙”

 

数据要素流通不畅成为关键堵点:央企虽建成1000余个行业数据集,但跨企业共享率不足20%,某钢铁企业因无法获取新能源车企的材料需求数据,新型高强度钢材研发周期延长18个月。人才结构性失衡同样突出,中关村产业研究院测算显示,兼具行业经验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21万人,制约传统企业转型进程。

 

(三)利益分配的协同机制缺失

 

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的收益预期差异显著:某光伏企业与传统电厂合作建设“光储一体化”项目时,因电价分成比例无法达成共识导致项目搁置。中小企业更面临“成本-收益”困境,数字化改造平均投入超500万元,而投资回报周期长达3-5年,60%的企业因资金压力放弃转型。

 

三、核心路径:“十五五”协同升级的四大突破方向

 

(一)技术赋能路径:场景化创新破解适配难题

 

行业大模型的垂直渗透

 

借鉴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经验,“十五五”期间应推动央企牵头共建行业大模型,降低传统企业技术使用门槛。如国家电网的“输变电设备智能巡检模型”已实现故障处置效率提升50%,此类模型可通过“轻量化改造”适配地方电力企业,预计可降低中小电厂数字化成本40%。

 

微改造与强赋能的精准结合

 

针对传统企业设备老旧问题,推广“小投入、快见效”的微改造模式。青岛啤酒通过加装物联网传感器、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在未更换核心设备的情况下实现能耗下降12%,这种“低成本改造+新兴技术叠加”的路径特别适合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二)产业链整合路径:“链主牵引+生态共建”

 

双向链合的模式创新

 

构建“新兴产业向下延伸、传统产业向上攀升”的融合链条:在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与传统车企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将电池技术与整车制造深度耦合,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从30%提升至75%;在钢铁行业,宝武集团联合新材料企业开发氢基竖炉技术,推动传统冶炼向低碳新材料产业转型。

 

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升级

 

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聚区,打造“协同转型示范区”。以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为例,通过建立“AI企业+制造工厂”对接机制,推动120家传统制造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达成合作,实现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5%,这种模式已被纳入“十五五”区域协同试点方案。

 

(三)平台载体路径:公共服务体系的效能升级

 

战略性高价值场景的开放共享

 

推广国资委“央企人工智能场景库”经验,“十五五”期间计划扩容至1000个高价值场景,覆盖从研发设计到运维服务的全链条。中国移动的“云端威胁AI处置场景”已向200余家传统企业开放技术接口,使安全事件处置成本降低60%,这种“场景开放-技术迭代-生态共建”的循环模式值得复制。

 

行业数据共同体的建设运营

 

借鉴交通物流、绿色低碳等3个国家级数据共同体的建设经验,推动跨企业数据共享。在汽车行业,可由车企牵头整合零部件企业、物流商、经销商数据,构建“需求预测-柔性生产-智能配送”的数据闭环,长安汽车试点显示该模式可使库存周转率提升35%。

 

(四)模式创新路径:利益共享机制的重构

 

收益分成的柔性设计

 

推广“技术入股+效益分成”模式,解决利益分配矛盾。某AI企业与纺织厂合作时,以算法技术入股,按生产效率提升比例(每提升1%分成2%)获取收益,使企业改造零前期投入,实现双方共赢。

 

绿色协同的价值转化

 

结合“双碳”目标打造协同新场景:钢铁企业通过绿电改造节省的碳排放配额,可转让给新能源企业用于扩大产能;传统园区引入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后,多余电力可通过微电网直供园区内新兴产业企业,形成“低碳改造-价值变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四、保障机制:“十五五”协同落地的实施支撑

 

(一)政策协同:从“碎片化”到“一体化”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由发改委、工信部牵头编制“产业协同目录”,明确不同行业的协同重点与支持标准。参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制定协同转型规划,定期开展成效评估,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二)要素保障:复合型生态的构建

 

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行“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北京邮电大学已与三大运营商共建AI产业学院,定向培养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资金支持上,扩大“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覆盖范围,将“AI+传统设备”改造项目纳入补贴,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三)风险防控:全周期的动态监管

 

建立协同项目风险预警体系,重点监控技术适配性、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对投资超5亿元的重大协同项目,实行“第三方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如某“AI+钢铁”项目因技术迭代滞后,通过及时引入新合作方调整方案,避免了2亿元投资损失。

 

“十五五”时期的产业协同升级,本质是一场从技术到制度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在于打破产业边界,构建“传统产业提供应用场景、新兴产业供给先进技术、政策工具保障生态构建”的三角支撑体系。地方政府需立足区域产业特色精准施策:工业基础雄厚地区可聚焦“AI+制造”协同,资源型地区重点发展“绿色+新兴”融合模式,中小城市则可依托产业集群承接技术外溢。

 

在政策红利与市场动力的双重驱动下,随着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必将形成“1+1>2”的乘数效应,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