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2026-2030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建议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11 点击: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攻坚期,智能制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载体,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HCPS2.0)跨越的关键阶段,但工业软件“卡脖子”、垂类模型缺失、数据价值释放不足以及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等短板仍待突破。科学编制“十五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需以人工智能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将租赁化作为降低转型门槛、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支撑”的立体化推进体系,为2035年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世界前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战略定位:锚定“三阶段演进”规律,确立“双轨并行”发展目标

 

智能制造的演进遵循从传统制造到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清晰路径,“十五五”规划需立足这一规律,衔接2035年远景目标,确立“数字化普及与智能化突破”双轨并行的战略定位。

 

(一)阶段坐标:承接“十四五”基础,瞄准HCPS2.0主攻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突破,关键工序数字化装备应用率达到55%以上,但距离HCPS2.0阶段的“智能主导型制造”仍有差距,且中小企业因资金、风险顾虑,对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采用意愿不足。“十五五”需聚焦三大转变:一是从“设备联网”向“系统智能”转变,推动制造系统从局部优化迈向全生命周期集成;二是从“技术试点”向“模式普及”转变,实现人工智能在核心制造环节的规模化应用;三是从“设备购买”部分向“按需租赁”转变,通过租赁化模式降低企业智能化转型门槛,加速先进技术与装备的普及。这一阶段既是数字化转型的深化期、智能化升级的攻坚期,也是租赁化模式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推广期,必须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二)目标设定:量化攻坚指标,引领产业升级

 

• 技术突破目标:到2030年,突破工业智能操作系统、具身智能等20项“工业大脑”核心技术,高端工业软件国产化率提升至40%以上,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10套以上“通专融合”垂类模型体系。

 

• 产业应用目标: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率达到80%,培育100家以上世界级“灯塔工厂”,打造50个产值超千亿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0%;中小企业通过租赁模式应用高端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比例达到35%以上,重点行业设备租赁渗透率较“十四五”末提升20个百分点。

 

• 生态支撑目标:建成覆盖“基础-垂类”的人工智能模型体系,形成3-5个国家级可信工业数据空间,培养10万名“人工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智能制造装备租赁标准体系,形成2-3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租赁服务创新试点领域。

 

二、核心任务:构建“五维攻坚”体系,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

 

以“工业大脑”建设为核心抓手,围绕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租赁赋能五大维度精准发力,破解当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层次矛盾。

 

(一)技术攻坚:筑牢“工业大脑”核心底座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专项”,重点攻关工业智能操作系统、工业元宇宙等底层技术,加快生成式AI与工业机理的融合创新。针对半导体设备、工业母机等“卡脖子”领域,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突破高端传感器、机器人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

构建分级模型体系: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打造面向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垂类模型,布局低成本、轻量化的边缘小模型,形成“云-边-端”融通适配的模型生态。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试点建设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专用模型库。

完善标准安全体系: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要求,2026年前制修订100项以上关键标准,重点补充AI应用、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标准。建立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的“三重防护”体系,规范工业数据跨境流动与分级分类管理,同步明确租赁设备数据归属与使用规则。

 

(二)场景落地:推动“全链条+租赁适配”智能升级

 

培育四级智能工厂体系:按照成熟度模型构建“基础型-提升型-标杆型-引领型”四级工厂金字塔结构,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开展设备数字化改造,降低初始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全流程智能工厂,并将闲置智能设备通过租赁平台共享,提升资源利用率。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及“租赁+服务”一体化模式。

打造行业标杆场景:在集成电路领域,构建“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鼓励中小企业租赁高端检测设备参与产业链协作;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推广“订单驱动+智能排产+设备租赁”的产销一体化模式,根据订单波动灵活调整租赁设备规模;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研发-生产-质量检测”的AI全链条赋能,支持企业租赁生物反应器、智能分析仪器等专用设备。每个重点行业培育3-5个可复制的“智能化+租赁化”转型样板。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避免“一刀切”式升级,针对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开发适配的节能降耗智能系统,提供“设备租赁+能耗管理”打包服务;对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广人机协同智能工作站租赁模式,通过“按次付费”“按产量付费”等灵活方案降低转型门槛。

 

(三)产业升级:培育“智能化”生态集群

 

壮大核心产业规模: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硬件、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推动人形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未来产业技术转化;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租赁核心产业,支持租赁企业与设备制造商合作开发适租型智能装备,到2030年,形成3-5家营收超千亿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2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建跨区域智能制造创新联盟,促进“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打造“智能制造”产业走廊,推动技术、人才、数据、设备资源自由流动与共享。

发展生产性服务生态:培育工业数据服务商、智能诊断服务商、设备租赁运营商等专业机构,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智能改造贷”“租赁分期贷”等专项产品,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基金与租赁风险补偿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

 

(四)区域协同: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分类布局重点区域:东部地区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端领域,打造全球智能制造创新高地;中西部地区依托产业基础,重点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承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转移;东北地区聚焦装备制造优势,发展大型成套智能装备产业。

建设区域数据枢纽:在上海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可信工业数据空间;在武汉打造光电子产业数据枢纽;在成渝建设汽车产业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区域数据枢纽联通形成全国工业数据网络。

 

三、支撑保障:健全“三位一体”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一)政策引导机制:强化“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

 

精准政策支持:出台 “人工智能 + 制造” 三年行动计划,将智能制造纳入 “十五五” 专项规划,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给予税收减免、研发补贴。建立智能制造评价体系,将数字化转型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优化市场环境:破除区域资源流动壁垒,建设全国统一的智能制造要素市场,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智能装备市场秩序,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保护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二)要素保障机制:破解“人才-数据-资金-设备”制约

 

培育复合型人才:支持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制造”交叉学科,试点领军企业与高校共建工程硕博士培养基地。开展“数字工匠”培育计划,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一线工人智能化操作能力。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建立工业数据确权交易机制,培育专业化数据服务商,推动高价值工业数据集开放共享。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探索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提升工业知识语料化程度。

拓宽资金渠道:设立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技术攻关。鼓励企业通过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

优化设备资源配置:鼓励闲置智能设备回收再利用,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将闲置设备纳入租赁平台共享;支持专业型设备租赁商开展各种设备租赁业务,加快智能装备迭代与普及。

 

(三)实施推进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评估”闭环

 

分层推进实施:国家层面统筹重大技术专项与区域布局,地方层面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企业层面落实具体转型任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跨领域问题。

动态监测评估: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监测平台,对技术突破、场景应用等指标进行实时跟踪。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每两年开展一次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政策方向。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 “一带一路” 国家的技术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经验与高端人才,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 “走出去”。

 

“十五五”时期的智能制造发展,既是技术创新的竞赛,更是体系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比拼。规划实施需立足我国产业基础与发展阶段,以“工业大脑”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技术攻坚筑牢根基、场景应用释放价值、生态培育增强活力、租赁赋能降低门槛,推动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跨越。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2026-2030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建议

2025-10-1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攻坚期,智能制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载体,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HCPS2.0)跨越的关键阶段,但工业软件“卡脖子”、垂类模型缺失、数据价值释放不足以及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等短板仍待突破。科学编制“十五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需以人工智能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将租赁化作为降低转型门槛、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支撑”的立体化推进体系,为2035年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世界前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战略定位:锚定“三阶段演进”规律,确立“双轨并行”发展目标

 

智能制造的演进遵循从传统制造到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清晰路径,“十五五”规划需立足这一规律,衔接2035年远景目标,确立“数字化普及与智能化突破”双轨并行的战略定位。

 

(一)阶段坐标:承接“十四五”基础,瞄准HCPS2.0主攻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突破,关键工序数字化装备应用率达到55%以上,但距离HCPS2.0阶段的“智能主导型制造”仍有差距,且中小企业因资金、风险顾虑,对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采用意愿不足。“十五五”需聚焦三大转变:一是从“设备联网”向“系统智能”转变,推动制造系统从局部优化迈向全生命周期集成;二是从“技术试点”向“模式普及”转变,实现人工智能在核心制造环节的规模化应用;三是从“设备购买”部分向“按需租赁”转变,通过租赁化模式降低企业智能化转型门槛,加速先进技术与装备的普及。这一阶段既是数字化转型的深化期、智能化升级的攻坚期,也是租赁化模式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推广期,必须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二)目标设定:量化攻坚指标,引领产业升级

 

• 技术突破目标:到2030年,突破工业智能操作系统、具身智能等20项“工业大脑”核心技术,高端工业软件国产化率提升至40%以上,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10套以上“通专融合”垂类模型体系。

 

• 产业应用目标: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率达到80%,培育100家以上世界级“灯塔工厂”,打造50个产值超千亿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0%;中小企业通过租赁模式应用高端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比例达到35%以上,重点行业设备租赁渗透率较“十四五”末提升20个百分点。

 

• 生态支撑目标:建成覆盖“基础-垂类”的人工智能模型体系,形成3-5个国家级可信工业数据空间,培养10万名“人工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智能制造装备租赁标准体系,形成2-3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租赁服务创新试点领域。

 

二、核心任务:构建“五维攻坚”体系,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

 

以“工业大脑”建设为核心抓手,围绕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租赁赋能五大维度精准发力,破解当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层次矛盾。

 

(一)技术攻坚:筑牢“工业大脑”核心底座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专项”,重点攻关工业智能操作系统、工业元宇宙等底层技术,加快生成式AI与工业机理的融合创新。针对半导体设备、工业母机等“卡脖子”领域,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突破高端传感器、机器人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

构建分级模型体系: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打造面向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垂类模型,布局低成本、轻量化的边缘小模型,形成“云-边-端”融通适配的模型生态。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试点建设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专用模型库。

完善标准安全体系: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要求,2026年前制修订100项以上关键标准,重点补充AI应用、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标准。建立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的“三重防护”体系,规范工业数据跨境流动与分级分类管理,同步明确租赁设备数据归属与使用规则。

 

(二)场景落地:推动“全链条+租赁适配”智能升级

 

培育四级智能工厂体系:按照成熟度模型构建“基础型-提升型-标杆型-引领型”四级工厂金字塔结构,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开展设备数字化改造,降低初始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全流程智能工厂,并将闲置智能设备通过租赁平台共享,提升资源利用率。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及“租赁+服务”一体化模式。

打造行业标杆场景:在集成电路领域,构建“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鼓励中小企业租赁高端检测设备参与产业链协作;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推广“订单驱动+智能排产+设备租赁”的产销一体化模式,根据订单波动灵活调整租赁设备规模;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研发-生产-质量检测”的AI全链条赋能,支持企业租赁生物反应器、智能分析仪器等专用设备。每个重点行业培育3-5个可复制的“智能化+租赁化”转型样板。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避免“一刀切”式升级,针对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开发适配的节能降耗智能系统,提供“设备租赁+能耗管理”打包服务;对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广人机协同智能工作站租赁模式,通过“按次付费”“按产量付费”等灵活方案降低转型门槛。

 

(三)产业升级:培育“智能化”生态集群

 

壮大核心产业规模: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硬件、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推动人形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未来产业技术转化;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租赁核心产业,支持租赁企业与设备制造商合作开发适租型智能装备,到2030年,形成3-5家营收超千亿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2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建跨区域智能制造创新联盟,促进“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打造“智能制造”产业走廊,推动技术、人才、数据、设备资源自由流动与共享。

发展生产性服务生态:培育工业数据服务商、智能诊断服务商、设备租赁运营商等专业机构,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智能改造贷”“租赁分期贷”等专项产品,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基金与租赁风险补偿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

 

(四)区域协同: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分类布局重点区域:东部地区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端领域,打造全球智能制造创新高地;中西部地区依托产业基础,重点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承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转移;东北地区聚焦装备制造优势,发展大型成套智能装备产业。

建设区域数据枢纽:在上海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可信工业数据空间;在武汉打造光电子产业数据枢纽;在成渝建设汽车产业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区域数据枢纽联通形成全国工业数据网络。

 

三、支撑保障:健全“三位一体”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一)政策引导机制:强化“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

 

精准政策支持:出台 “人工智能 + 制造” 三年行动计划,将智能制造纳入 “十五五” 专项规划,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给予税收减免、研发补贴。建立智能制造评价体系,将数字化转型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优化市场环境:破除区域资源流动壁垒,建设全国统一的智能制造要素市场,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智能装备市场秩序,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保护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二)要素保障机制:破解“人才-数据-资金-设备”制约

 

培育复合型人才:支持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制造”交叉学科,试点领军企业与高校共建工程硕博士培养基地。开展“数字工匠”培育计划,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一线工人智能化操作能力。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建立工业数据确权交易机制,培育专业化数据服务商,推动高价值工业数据集开放共享。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探索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提升工业知识语料化程度。

拓宽资金渠道:设立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技术攻关。鼓励企业通过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

优化设备资源配置:鼓励闲置智能设备回收再利用,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将闲置设备纳入租赁平台共享;支持专业型设备租赁商开展各种设备租赁业务,加快智能装备迭代与普及。

 

(三)实施推进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评估”闭环

 

分层推进实施:国家层面统筹重大技术专项与区域布局,地方层面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企业层面落实具体转型任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跨领域问题。

动态监测评估: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监测平台,对技术突破、场景应用等指标进行实时跟踪。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每两年开展一次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政策方向。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 “一带一路” 国家的技术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经验与高端人才,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 “走出去”。

 

“十五五”时期的智能制造发展,既是技术创新的竞赛,更是体系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比拼。规划实施需立足我国产业基础与发展阶段,以“工业大脑”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技术攻坚筑牢根基、场景应用释放价值、生态培育增强活力、租赁赋能降低门槛,推动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跨越。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