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开拓产业未来发展新赛道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9 点击:次
2025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将 “人工智能 +” 产业发展作为重点行动之一。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具有全方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驱动。总的来看,人工智能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拓产业未来发展新赛道、重塑产业未来发展新模式与就业新形态。
一、以“人工智能 +” 培育未来制造新模式
从历史的维度看,几次科技革命均推动生产制造方式发生颠覆式革新。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传统的手工业工场逐步向工厂制生产模式转变;第二次科技革命则促使大规模流水线作业方式产生。如今,“人工智能 +” 正引领着新一轮变革,推动生产方式朝着智能驱动、数实融合的方向迈进,这一转变必将为众多行业带来效率的质变与模式的重塑。
在设计规划方面,人工智能可综合人、物、知识、技能、标准等各资源要素,找到解决方案的“最优解”,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在生产制造方面,人工智能可对设备的运行工况、生产状态、质量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从而针对性改进工艺与优化流程。在劳动组织方面,人工智能可有效弥合个人力量不强、耐性不足、稳定性不够、环境适应度不广等短板,胜任人之不能为(如危险有害劳动场景)、人之不适为(如大量繁琐性、重复性劳动场景)的领域,“人机协同” 的组织模式将成为常态。
二、以“人工智能 +” 开拓未来消费新场景
生产对于消费而言,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它不仅明确了消费的具体对象、塑造了消费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为消费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特别是那些具有颠覆性的创新产品,往往能够成为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的关键“引爆器”。例如 2007 年苹果公司推出的 iPhone 革命性引领开启了新的智能手机时代。
如今,新一代人工智能也正在促进手机、计算机、汽车、家电等产品的颠覆性变革,成为打开消费电子行业新篇章、推动消费市场重焕活力的新引擎。以汽车为例,工业时代的汽车功能单一,仅仅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则升级为会看、会听、会说、会驾驶、会思考、会学习的“智能体”,成为人们智能生活的 “管家”,与各类智能家居远程协作。
三、以“人工智能 +” 创造未来创新新路径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拥有“创新使能者” 的作用,能为提升科技研发效率、培育新兴产业打开机会之门。在科技创新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从多元异构的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生产知识,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在几天内就筛选了超过 1 亿种化合物来研发新型抗生素。人工智能赋能下,科学技术规律的发现将从基于 “公式 + 理论” 来推导描述向 “参数 + 算法” 方向拓展。
在产业创新方面,人工智能将加速与生物、能源、材料等其他前沿技术领域交叉融合,产生创新的群体性跃升态势。例如,人工智能可高效支撑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等全环节的赋能应用,能大大推动新型材料的发现和转化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以“人工智能 +” 重塑未来就业新形态
产业模式的深度变革必然引发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重构,“人工智能 +” 在替代部分传统岗位的同时,正创造出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就业机会,形成 “替代 - 创造 - 升级” 的动态平衡。
从岗位替代来看,规则明确、重复性高的低技能岗位首当其冲。制造业中,万华化学通过 AI 质检系统减少 70% 人工抽检岗位,巴斯夫上海基地借助智能仓储技术削减 60% 物流人力;服务业里,NLP 驱动的智能客服逐步替代传统电话客服,自助终端压缩基础导购需求。这类岗位替代率集中在 30%-70%,主要涉及生产线操作、基础质检、初级数据录入等领域。
新岗位的创造则呈现全链条、跨领域特征。在制造端,衍生出 AI 运维工程师、数字孪生建模师、边缘 AI 部署工程师等岗位,其中边缘 AI 工程师需掌握模型轻量化技术,车载方向资深人才月薪可达 40K;消费端,智能网联汽车催生座舱交互设计师,AI 产品经理需求年增 35%,大模型方向岗位薪资溢价达 20%;研发端,数据科学家、AI 算法工程师成为核心缺口,2025 年相关岗位需求突破 500 万,顶尖算法人才年薪可达百万。河南省更明确提出 2025-2027 年均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岗位 6 万个以上,促进 4 万人就业创业。
就业结构正加速向“高技能、复合型” 升级。一方面,“AI + 行业” 跨界人才缺口显著,传统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已达 120 万,2027 年将扩大至 340 万,如畜牧 + 机器学习的动物行为 AI 训练师、化工 + IT 的智能生产协调员等新兴角色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技能需求从单一操作向 “技术应用 + 问题解决” 转型,某汽车集团调研显示,87% 的一线员工因缺乏 AI 工具应用能力面临转型压力,提示词工程、模型调优已成为通用技能。
五、下一步:加力推动“人工智能 +” 落地见效
我国需趁势而上加力推动“人工智能 +”,将技术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充分结合,形成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
(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 +” 创新生态
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构建人工智能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 “铺天盖地” 的 “雁阵行列”,强化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用户服务全流程,打通 “硬件 - 系统 - 产业” 全链条,在工业制造、消费服务、科技研发、城市治理等领域形成标杆性新产品新场景,系统化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整体影响力。同时要将人才培育纳入生态建设核心,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发 “AI + 岗位” 技能培训课程,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二)建立适应“人工智能 +” 的治理体系
新业态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人工智能也存在生成虚假信息、算法歧视、数据泄露等问题。要加快完善适应新业态的治理体系,以 “善治” 推动 “善智”。一方面,可充分运用技术监管手段,“以技术之盾应对技术之矛”,如研发智能检测工具来识别不当、有害或非法的人工智能内容;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人工智能产生的新热点新问题的制度回应,以 “敏捷治理” 为导向,完善数据、算法、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等规则,同时建立动态就业监测机制,为岗位转型提供政策托底。